“考德威尔论争”中关于本能的争论

2018-04-12 06:44
东岳论丛 2018年5期
关键词:德威尔弗洛伊德本能

罗 京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

五十年代冷战时期,15位学者在英国学术刊物《现代季刊》(Modern Quarterly)上展开了一场关于考德威尔的论争(以下称“论争”)①Moberg G.Christopher Caudwell:An Introduction to His Life and Work.Columbia University,Doctoral Dissertation,1968,p.26.。“这场针对考德威尔的‘小小的净化活动’其实是整个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英共受制于斯大林主义而与曾经有过的开放、独立、多元和包容的人民阵线主张渐行渐远的时代缩影。”②程祥钰:《以“人民阵线”到“考德威尔论争”——英国共产主义历史学家小组的危机与突围》,《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2期。“论争”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学者主要讨论考德威尔的学术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这一问题③Thompson E P.“Christopher Caudwell”.Critical Inquiry,1995(2).。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转折点是1951年秋伯纳尔(J.D.Bernal)在《现代季刊》第6卷第4期上发表的批评文章④伯纳尔同样批评考德威尔对各种当代科学理论的“滥用”,并辛辣地提出:“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对时髦的科学语言的使用,考德威尔的作品才会对知识分子,尤其是文学知识分子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他进一步指出,“考德威尔的构想不仅错得一目了然,并且还带有对‘当代资产阶级科学哲学’的屈从”。他将考德威尔借鉴的各种当代科学通通视作“资产阶级科学哲学”的产物,将这种借鉴行为视作对后者的屈从。很明显,争论的焦点在此时已然发生转变,而转变的方向则浸透着时代性的危机。参见J.D.Bernal.“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1(4).。第二阶段讨论的焦点转变成依据斯大林主义的教条模式而进行的“门户审查”⑤Thompson E P.“Christopher Caudwell”,Critical Inquiry,1995(2).。考德威尔的本能思想是这场论争的核心话题之一,也是考德威尔著作理论的基础。

关于考德威尔本能这一概念及其相关问题,“论争”中存在以下四种主要研究路径与问题取向:从批评的内涵维度,将考德威尔的本能看成是永远不变或者相对变化的“内部力量”(inner energy)⑥永远不变,详见Maurice Cornforth.“Caudwell and Marxism”,Modern Quarterly,1950(1);Margot Heinemann.“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1(4);J.D.Bernal.“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1(4)。相对变化,详见George Thomson.“In Defence of Poetry”,Modern Quarterly,1950(2);G.M.Matthews.“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0(3);O.Robb.“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1(4)。;从批评的接受维度,把考德威尔的本能概念看成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全盘接受,或者是不同程度的否定*全盘接受,详见Maurice Cornforth.“Caudwell and Marxism”,Modern Quarterly,1950(1);J.D.Bernal.“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1(4)。不同程度的否定,详见George Thomson.“In Defence of Poetry”,Modern Quarterly,1950(2);Edward York.“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1(4);Montagu Slater.“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0(3).;从批评的性质出发,把考德威尔的本能概念看成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组成部分,或者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延续*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组成部分,详见Maurice Cornforth.“Caudwell and Marxism”,Modern Quarterly,1950(1);J.D.Bernal.“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1(4)。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组成部分,详见George Thomson.“In Defence of Poetry”,Modern Quarterly,1950(2);O.Robb.“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1(4);Alick West.“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0(3);Edward York.“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1(4).;从研究者论文的逻辑出发,指出康福斯在论证本能相关问题时的内在矛盾*参见Alick West.“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0(3);Werner Thierry.“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1(4);Peter Cronin.“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0(3).。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心理学转向的大背景下,考德威尔的本能概念及其相关问题在“论争”中引发热议,学者们在寻找心理学相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的可能性,但他们普遍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最终使“论争”沦为斯大林模式的演练场。目前,国内没有以考德威尔本能思想为主题的文献*截至2017年6月1日,在知网,用“考德威尔”和“基因原型”、“本能”为主题搜索,没有文献。,以“论争”为主题的文献也不多*截至2017年6月1日,在知网,用“考德威尔论争”为“主题”搜索,只有3篇相关文献。,或者通过汤普森70年代发表的论文“考德威尔”侧面描述“论争”,或者用很少的笔墨概括性地说明“论争”的主题。本文认为,本能概念及其相关问题是考德威尔在探讨文学艺术这个话题中的基本概念,重新梳理“论争”中关于该问题的观点,重新审视和分析考德威尔著作中关于该问题的材料,有助于重新审视和评估考德威尔本能理论的理论意义。因此,本文将从考德威尔的本能概念的内涵,考德威尔的本能理论对弗洛伊德本能理论的接受,以及考德威尔通过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批判的角度探讨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三个角度,来分析考德威尔如何建构新本能理论,并将从理论角度阐释和评估考德威尔新本能理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针对考德威尔本能的内涵,“论争”有两种相对的观点。其中一方的代表康福斯认为,人生而有本能,本能不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改变*Maurice Cornforth.“Caudwell and Marxism”,Modern Quarterly,1950(1).。另一方的代表汤普森则指出,“不受事件影响”和“不会改变”都是相对的表达方式,本能并非一成不变*George Thomson.“In Defence of Poetry”,Modern Quarterly,1950(2).。因此,本文通过考德威尔三本著作中的八个与本能的相关核心选段,来研究本能的一致性和可变性特点,并探讨“论争”中未提及的本能的其他特征。

《幻象与现实》:

文本一:“个人生来具有某些本能,可表现在行动上,并在行动中被改变。调节包括意识:记忆、意象、思想、感知表象和认识都对本能的调节制约。”*[英]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陆建德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页,第196页。

文本二:“本能是骨架,是长期以来的艺术逐渐塑造完成的社会自我中的主要组织力量。”⑨[英]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陆建德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页,第196页。

《论垂死的文化》:

文本三:“本能是一种必然的固有的行为模式或一系列反映,同时被经验所决定和调整。”*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35,p.168,p.26,p.90,p.181.

文本四:“我们有一种行为,人在这种行为中回归到更早和更缺乏经验的地方,所谓的原始的倒退。一些生命的经验在这个行为中被丢弃。我们可能依旧将其称之为本能的行为。”②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35,p.168,p.26,p.90,p.181.

文本五:“人自身像社会一样由现在的活跃的存在和遗传的有意识的构想组成。人是肉体的和精神的,本能的和有意识的,同时这些相反的部分相互渗透。”③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35,p.168,p.26,p.90,p.181.

《再论垂死的文化》:

文本六:“我们将本能称之为简单的遗传习惯的重复,和原始状态的机械重现。这些简单的对于外部和内部刺激的回应,随着时间不断改变,但与社会发展速度相关,这些回应中存在的一致性引导我们将它们分离成假想的存在——本能……不能作为机械地回应是无意识的。唯有意识才能将它们称之为‘无意识’。”④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35,p.168,p.26,p.90,p.181.

文本七:“这些本能中的事实是什么?它们是固有模式的行为,自动被刺激引出。他们因此不可避免地随着海的变化重现,就像季节。它们实际上是被过去的事件所决定。”*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Further 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81.同时,考德威尔在这本书的196页有相似的表述。

文本八:“本能并不是意念的无拘束游丝。就像康德意识到的,本能是无意识的需求。它们不是自由的……它们变成了感情和思想,它们现在已经不再是本能,因为他们已经有意识,同时意识是一个物质决定的关系。意识不是必然性的必然性是无意识的。意识的目标与“本能的”盲目的目标是不同的。意识的目标要更加自由一些。”⑥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35,p.168,p.26,p.90,p.181.

仔细对比八个核心文本,可以发现,康福斯和汤普森的观点都可以在考德威尔的著作中找到证明。本能既不断引导人回到原始状态(infantile regression),又可以在行动中被改变,即兼顾了一致性和可变性两个特征。具体而言,文本四、文本六和文本七都分别说明了本能的一致性。文本四认为本能总是引导人退化到原始状态(infantile regression);文本六指出本能是对遗传习惯的重复(repetition)和对原始状态(the old)的机械重现,并且存在一种一致性(consistency);文本七认为本能是不可避免的重现(recurrence)。因此,本能无论是“退化”、“重复”还是“重现”某种过去的状态,都能体现其一致性。而文本一、文本三、文本六和文本八明确指出本能的可变性。文本一指出本能可以在行动中被改变;文本三认为本能不断被经验(experience)所调节和改变;文本六提到本能随着时间不断改变;文本八指出本能可能会在某个时刻不再是自身。这几个文本分别指出本能改变的方式,因素和结果等信息,足以证明本能的可变性。因此,康福斯所谓的不变性和汤普森提出的可变性都有其立论依据。

那么,如何理解考德威尔著作中本能的一致性和可变性这对“矛盾”又共存的特征呢?考德威尔认为本能确实有一致性和可变性的特征,这两个特征表面上是对立的,但一致性是一个相对概念。例如人从无到有再归于无,这是一个从无到无的过程,但人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变化。因此,本能具有一致性,并不代表它不能够变化。也就是说,本能有一个始终存在的和需要抵达的目标,它在整个过程中虽然不断变化,但最终目标却没有改变。因此,这个问题其实可拆分成,“本能缘何要变”,“如何变化”以及“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本能缘何要变?考德威尔认为本能的变化与社会的产生有必然联系。他指出,“除非人的本能有了变化、使之能按不同方式行动,否则他总是做直觉反应而不会有所变更修正,这样,社会也就不可能产生。”*[英]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陆建德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页,第158页。本能如何变化?考德威尔认为,如果想要从不变的本能中导出不断变化的意识和心理活动现象,必须引入一个变化因素,即由经济生产所必然产生的关系⑧[英]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陆建德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页,第158页。。变化因素发生作用后,本能最终变成了什么?考德威尔强调,本能不再是自身,而是变成了有意识的感情和思想*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35,pp.196-197,p.181,p.26.。同时,本能的改变有程度之分,有些像昆虫的本能一样,只能有微小的改变;其他的本能像狗对食物的回应或者人的各种各样的对刺激的回应一样,可以有更大的调整②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35,pp.196-197,p.181,p.26。

因此,康福斯和汤普森在“论争”中的观点都有其正确和片面之处。但考德威尔的本能不仅仅具备这两个特征。再结合考德威尔著作中的相关文献进一步分析,本文认为本能还有有三个重要的特征。第一,本能是原始的。文本一提出,个人生来具有某些本能。文本三、五和八分别指出,本能是特定的先天固有的行为模式或系列反映,本能是先天固有的行为模式,以及本能是先天固有的反映。文本四也指出,本能的行为不断使人回归原始状态。文本六指出本能就是遗传习惯的简单重复(repetition)。文本五强调,本能是灵魂中最古老的部分,它总是被过去吸引。因此,本能是人生而具有的行为模式或系列反映,是灵魂中最古老的部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依旧会不断被过去吸引。第二,本能是不自由的。资产阶级普遍认为,本能即自由,本能受到法律、公理和约束等限制后变得不自由,而美和生命也只有依靠大力扩张本能的欲望才能获得*[英]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陆建德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64页;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211.。而文本六指出,本能作为机械的回映是无意识的。文本八指出,本能不是经过合生作用的无拘束的活力(spring),它们被抽象地分离后就是无意识的需求。它们是不自由的。因此,未经社会调节的本能是盲目和无意识的。但意识是获得自由的必要条件,未经社会调节的本能就是不自由的④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35,pp.196-197,p.181,p.26。随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本能会产生适应性变化。考德威尔认为剔除这种适应性变化后,本能不自由的特性会更加显著*[英]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陆建德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73-174页。。第三,本能不是绝对孤立的。文本六指出,本能是无意识的,但只有意识才能称本能为无意识。即无意识的本能只有通过意识才能被表达出来。文本五提出,人由“本能的”和有意识的部分组成,并且这两个相对的部分相互渗透⑥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35,pp.196-197,p.181,p.26。文本八认为,本能可以变成感情或思想,可以变得有意识,因而不再是本能自身。即本能和意识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因此,本能绝不能孤立存在,它与意识相互渗透,它只有通过意识才能真正存在,并且它可以转化成意识。

综合来看,本能的定义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由文本一和文本三到八可知,本能经过外部或肉体的(somatic)刺激,是先天固有的一种行为模式(pattern)或者一系列的反映(reflex/repetition),并不断引导人回到原始状态(infantile regression)。它不自由,但可以在行动中表现出来并最终转化成意识,从而获取自由。另一方面,由文本二可知,本能在艺术中是塑造社会自我的主要组织力量。

针对考德威尔的本能概念是否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这一问题,“论争”主要有两种观点。以康福斯为代表的研究者普遍认为,考德威尔的本能概念全盘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类似观点*Maurice Cornforth.“Caudwell and Marxism”,Modern Quarterly,1950(1).。伯纳尔甚至认为考德威尔后来的著作重申和扩大了《幻象与现实》(IllusionandReality)中的这一谬误*J.D.Bernal.“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1(4).。以汤普森为代表的学者质疑康福斯的观点,指出考德威尔的本能概念虽然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但他在著作中也彻底批判了弗洛伊德*George Thomson.“In Defence of Poetry”,Modern Quarterly,1950(2).。其中也有学者指出,考德威尔在否定弗洛伊德的基础上,犯了和弗洛伊德一样的错误*Montagu Slater.“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0(3).。那么,考德威尔的本能概念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呢?

笔者认为,考德威尔确实受到弗洛伊德的深厚影响,他的著作《幻象与现实》《论垂死的文化》(StudiesinaDyingCulture)和《再论垂死的文化》(FurtherStudiesinaDyingCulture)不同程度地引用、陈述、回应和评价了弗洛伊德的思想。考德威尔在著作中明确强调了弗洛伊德理论的重要性,他认为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影响深远*[英]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陆建德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51页;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Further 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79.。具体来看,考德威尔的本能思想既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又从根本上对其相关理论进行了批判。他的本能思想并没有照搬照抄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他从本能的内涵层面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但他也从本能的影响因素、性本能的过渡泛化、本能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自由理论四个方面从根本上批判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以下文章先探讨考德威尔对弗洛伊德的借鉴。

考德威尔从本能的内涵层面借鉴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弗洛伊德本能的具体内涵前后变动很大,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详见[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译序第8-9页。。他在前一个时期根据目的和身体来源,将本能分为两类,即性本能和自我本能。他在后一个时期提出新的二分法,将自我本能归入性本能之中,本能被分为性本能(爱本能)和死本能*详见[俄]巴赫金等:《弗洛伊德主义》,佟景韩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41-50页。。考德威尔接受了其中“死本能”的强迫重复特征,以及本能的原始性和无意识的特征。

第一,前文提到考德威尔本能的一致性。本能的这一性质是对弗洛伊德“死本能”特征的接受。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有机体生命中固有的一种恢复事物早先状态的冲动。而这些状态是生物体在外界干扰力的逼迫下早已不得不抛弃的东西。这也就是说,本能是有机体的一种弹性表现,或者可以说,是有机体生命所固有的惰性的表现*[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除此之外,弗洛伊德的著作还有两处相似的表述。1,“一切本能组元都具有这样一个普遍的特性,对它们来说,目的就是重新回到发展过程的某个特定阶段上去。这些都属于迄今还未受唯乐原则控制的东西。”([奥]弗洛伊德著:《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2,“本能有要求恢复事物的早期形态的倾向。我们可以假定事物的某一个形态一被毁灭,便立即有一本能重复创生这个形态,由此而起的现象,我们可称之为“强迫的重复。”([奥]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新编》,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83页。)。弗洛伊德在理论思考的基础上,并在生物学的支持下,将这一本能称之为死本能,这种本能的任务就是把有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第23页。。他将死本能遵循的原则称之为强迫重复原则,认为这一原则是一种比它所压倒的那个唯乐原则更原始、更基本、更富于本能的东西⑥[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第23页。。前文可知,考德威尔和弗洛伊德一样,他的本能也是对“遗传习惯的重复”*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Further 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90.同时,考德威尔在《幻象与现实》第212-213页有相似的表述。,总是让人“退化到原始状态”*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68.,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致性⑨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Further 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90.同时,考德威尔在《幻象与现实》第212-213页有相似的表述。。因此,考德威尔本能的一致性是对弗洛伊德本能理论的强迫重复性的继承。

第二,本能的原始性也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弗洛伊德在著作中提到过各种本能,他明确提出自我本能和死本能具有原始性,其中“自我本能是在当无生命的物体开始有生命的那一刻产生的”*[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第51页,第54页。,死本能则在地球最初有生命的时候就存在*[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第51页,第54页。,只不过死本能被那股保存生命的力量完全遮蔽了*[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第51页,第54页。。考德威尔宽泛地将本能定义为先天固有的反映和行为模式,并指出本能会不断受到这种原始状态的影响。因此,考德威尔本能概念的原始性特征是对弗洛伊德本能进行微小调整后的继承。

第三,考德威尔认为本能是无意识的,它在经历社会调节后变成意识并获得自由。这一观点中关于“无意识”的判定受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指出,自我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都是无意识的。自我本能是人先天具有的,因此人就不会去自觉地意识到它,它就成为无意识的一部分*白新欢:《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上海:复旦大学,2004年硕博士论文,第14页,第16-17页。。生本能和死本能都是生命有机体最原始层次上的固有倾向,弗洛伊德通过艰苦的观察和研究才最终发现这些生命活动的最原始法则——无意识。无意识既是支配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法则,也是支配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②白新欢:《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上海:复旦大学,2004年硕博士论文,第14页,第16。因此,考德威尔的本能的无意识特征是在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至于无意识和意识的关系,两位理论家的论述略有不同,具体在本文第三部分再分析。

考德威尔从本能的内涵层面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本能概念的强迫重复性特征、原始性特征和无意识特征。但考德威尔并不是照搬照抄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他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从批判的角度对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进行了修正,从而融合形成新的本能理论。

毋庸置疑,考德威尔的本能理论借鉴了弗洛伊德理论的部分观点。但他也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对本能及其相关理论的论述,从根本上批判了弗洛伊德的本能思想。笔者认为可以将这种批判看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和运用。考德威尔试图通过本能这条“路径”,更好地找到弗洛伊德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点。

考德威尔的本能理论是否能在这两种理论之间成功搭建友谊的“桥梁”呢?“论争”中的学者观点不一,存在两种观点。一方面,康福斯作为其中一派的代表认为,考德威尔的“本能”概念,以及其与“文化环境”、“环境现实”之间的矛盾关系都是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中借来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敌对和异质。因此,“本能”的整个思想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异常反动的理论*Maurice Cornforth.“Caudwell and Marxism”,Modern Quarterly,1950(1);J.D.Bernal.“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1(4).。另一方面,汤普森作为另一派的代表提出,康福斯对考德威尔的评价没有摆脱机械唯物主义。汤普森认为,考德威尔的“本能”理论是成功的,因为心理学确实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George Thomson.“In Defence of Poetry”,Modern Quarterly,1950(2);O.Robb.“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1(4);Alick West.“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0(3);Edward York.“The Caudwell discussion”,Modern Quarterly,1951(4).。笔者试图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解答这一问题。

首先,考德威尔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他虽然没有接触过任何左翼文学家(Literary Left),但他在27岁时(1934年)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浓厚兴趣并以很大的热情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付德根,王杰:《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8页。。1935年夏天,他就已经很熟悉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了*参见Hynes S.“Introduction to Christopher Caudwell”,Romance and Realism:A Study in English Bourgeois Literatur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p.10.,并开始以每天5000字的速度写作自己的首部马克思主义作品——《诗歌与数学:对于诗歌基础的研究》(VerseandMathematics-AStudyoftheFoundationofPoetry)。当年12月,他搬到伦敦东区工人集中的白杨区居住,并积极参加了英国共产党白杨支部的各种活动。1936年,他加入英国共产党。1937年,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在哈马拉前线壮烈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参见付德根,王杰:《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8-49页。。可以说,考德威尔短暂地一生都在为马克思主义事业奋斗。

其次,考德威尔主要从本能的四个方面,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之中。其一,考德威尔否定了本能仅受到内部刺激的观点。《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中提到,“本能和刺激不同,一因它起源于体内的刺激,二因它为一常住的势力,不象体外刺激的易于逃避。我们可以说本能是有其起源,对象,和目标的。它的来源为体内的激动,它的目标便为排除这种激动。本能的心理活动即发生于这个由起源而达到目的的经过之中。”*[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75页。除此之外,弗洛伊德的著作中还有一处相似的表达:“若我们从成年形式开始到童年早期形式来追溯个体的里比多倾向的发展过程,便可见到一个重要的特征。我已在我们《性欲三论》中对此有所阐述。虽然性本能显然一开始就可观察到,但最早它们并不针对任何外部对象。”([奥]弗洛伊德著,王献华等译:《论宗教》,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第93页。)因此,弗洛伊德的本能源于“体内刺激”,其目标是“排除这种激动”。而考德威尔的本能经过外部或肉体的刺激,是先天固有的一种行为模式或者一系列的反映。因此,前者对本能的定义仅限于内部刺激,后者定义中的本能兼顾内外刺激,这无形中暗示了本能和外部刺激,或者说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其二,考德威尔批判性本能的过渡泛化。弗洛伊德认为,性和性本能(即力比多)的概念必须加以扩大,以便用它解释许多不属于生殖功能的现象*[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第99页。。他指出,力比多是从情绪理论中借用来的一个语词,可以用它来称呼那些与包含在“爱”这个名词下的所有东西有关的本能的能量,具体从量的大小来考虑这个能量。爱的核心内容主要指以性结合为目的的性爱,但“爱”也包括与“爱”的名称有关系的内容,如自爱,以及对双亲、对子女的爱,友谊以及对整个人类的爱,同样也包括对具体对象和抽象观念的爱④[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第99页。。因此,考德威尔认为,弗洛伊德的“力比多”体现在人类全部的思想意识中*[英]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陆建德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53页,第153页,第154页。,所有感情关系都是力比多的变体*[英]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陆建德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53页;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p.132-133.,“力比多”不仅引导性行为,而且是引导所有行为,呈现出艺术、宗教和哲学等形式⑦[英]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陆建德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53页,第153页,第154页。。但考德威尔明确指出,这种对源动力的简化描述虽然吸引人却不正确*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33,pp.133-135,pp.137-138,pp.137-138,p.137.,力比多概念的普遍性太过荒唐。他分别论证婴儿的爱、父母对婴儿的爱、一般同性之间的友谊等都不是力比多的变体⑨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33,pp.133-135,pp.137-138,pp.137-138,p.137.。

其三,考德威尔否定了其关于本能和环境的关系的论述。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发展受到环境的限制,性本能之间的关系等同于社会关系⑩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33,pp.133-135,pp.137-138,pp.137-138,p.137.。因此,一个事物仅仅会在该事物的基础上抑制和升华,但无论如何都不会发生改变*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33,pp.133-135,pp.137-138,pp.137-138,p.137.。但考德威尔认为,“不可能挑出哪一心理活动,把它视为专一本能型的,完全不受环境的制约”*[英]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陆建德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53页,第153页,第154页。,同时他认为不能简单地把“性本能”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同起来,因为社会关系在性本能之间的关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33,pp.133-135,pp.137-138,pp.137-138,p.137.。因此,考德威尔进一步通过“土地变成玫瑰”的事例,生动地说明一个事物会发生改变。一个事物变成另一个事物时,它当然还是由同样的因素组成,但它也是另一个事物,拥有另一个事物的特点和规律*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p.137-138.。因此,本能或者其所在的生物体会都受到环境的影响,并不断地改变和发展。在此基础之上,考德威尔明确推断出生物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环境就是相互影响的生物体的综合*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76,pp.176-177,p.177,p.179,pp.175-176,p.178,pp.207-208,pp.207-208,pp.208-209,pp.208-209.。环境在生物体先后行为之间,快速改变自身②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76,pp.176-177,p.177,p.179,pp.175-176,p.178,pp.207-208,pp.207-208,pp.208-209,pp.208-209.。生物体也在行为和经历中不断学习,迅速发生改变③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76,pp.176-177,p.177,p.179,pp.175-176,p.178,pp.207-208,pp.207-208,pp.208-209,pp.208-209.。考德威尔认为这种将本能(或生物体)和环境二分的观念是心理学*包括生物心理学 (biological psychology)、物理心理学 (physical psychology/neurology)、精神心理学 (mental psychology/associationism)。的普遍观点,弗洛伊德是这种错误观念的典型代表之一⑤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76,pp.176-177,p.177,p.179,pp.175-176,p.178,pp.207-208,pp.207-208,pp.208-209,pp.208-209.。这种错误观念实际上体现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分裂,考德威尔认为心理学对于人类来说意义重大,但它必须在更加普遍的规律背景下被研究。因此,他明确指出,社会学是心理学的基础⑥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76,pp.176-177,p.177,p.179,pp.175-176,p.178,pp.207-208,pp.207-208,pp.208-209,pp.208-209.。

其四,考德威尔批判关于本能和环境关系的论述,实际上是否定弗洛伊德的自由理论。弗洛伊德在论述本能(生物体)和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建构其自由理论。他认为野蛮人才是真正自由的⑦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76,pp.176-177,p.177,p.179,pp.175-176,p.178,pp.207-208,pp.207-208,pp.208-209,pp.208-209.,本能受到环境的限制后,人就变得不自由。因此,他认为“愈是脱离于环境的积极斗争,愈能获得更多自由”,并且人总是能获得更多的自由⑧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76,pp.176-177,p.177,p.179,pp.175-176,p.178,pp.207-208,pp.207-208,pp.208-209,pp.208-209.。考德威尔认同人总有获得更多自由的可能性。但考德威尔不赞同弗洛伊德争取自由的方式,他认为人之所以自由,并不是因为意识到本能和环境的对立,而是通过环境意识到自身*[英]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陆建德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08页。。具体来说,考德威尔认为人有两种获取自由的方式。一方面,他指出一个人在意识的过程中增加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就以获得更多的自由*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78,pp.207-208;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Further 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p.100-101.。这里的自由被看成是决定论(determinism)的特殊形式*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76,pp.176-177,p.177,p.179,pp.175-176,p.178,pp.207-208,pp.207-208,pp.208-209,pp.208-209.。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不能简单地通过坐下来沉思的方式来掌握这种因果关系。人的身体、精神(mind)和整个宇宙的关系总是在不断变化。如果想要追踪任何心理序列的因果关系,来保持对这个心理序列的意识,人就必须把事件和外部世界混合起来。也就是说,人必须同时掌握自身的规则和外部现实的规律。人必须意识到意愿和行动都是实现自由的方式*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76,pp.176-177,p.177,p.179,pp.175-176,p.178,pp.207-208,pp.207-208,pp.208-209,pp.208-209.。那么,一个人是否可以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达到彻底地自由呢?考德威尔认为人不可以达到绝对的自由,只有那些极端唯心主义的哲学家才会认为人可以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Christopher Caudwell.“Introduction” by Sol Yurick.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2009,p.176,pp.176-177,p.177,p.179,pp.175-176,p.178,pp.207-208,pp.207-208,pp.208-209,pp.208-209.。

考德威尔实际上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本能与外部刺激的关系,性本能的泛化,本能与环境关系,自由理论这四个主要方面,批判、调整和修改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从而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弗洛伊德理论之间的桥梁,融合形成新的本能理论。考德威尔将本能引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中。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论述了这对经典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592页。。恩格斯也在致康拉德·施米特、弗兰茨·梅林、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中多次强调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6-601页,第656-661页,第667-670页。。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会对社会存在发生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社会存在。这明确指出了社会存在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并强调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经典马克思主义多层次多方面地研究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考德威尔将这种关系移植和引申到无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之中。他否定本能源于内部刺激这一观点,认为本能作为无意识源于内外两种刺激。他批判感情关系都是力比多的变体这一想法,明确指出泛化性本能的荒谬性。他否定性本能之间的关系等同于社会关系,他认为后者在前者之前就存在。他不赞成消极地看待本能与环境的关系和本能的变化发展,指出应该看到本能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批判与环境毫不相关的自由理论,认为人只有在环境中意识到自身才能抵达自由,同时具体指出理论和实践两种抵达自由的方式。综上所述,他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关观点,引入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明确了无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外部刺激、环境作为社会存在在二者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并且指出在人追求自由获得解放的征程中社会存在的重要作用。

在斯大林模式创立并实行后,苏联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而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席卷了英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的繁荣景象与英国资本主义的萧条现状形成鲜明对比。斯大林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对英国的各个方面形成有力的冲击*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与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博士论文,第117页。。1932年4月23日,相对独立的“左翼作家组织”(Left-Radical Writers’ Organization)被苏联作家组织(Soviet Writers’ Organization)所替代,直接隶属于党*Peter Dmetz:Translated by Jeffrey L.Sammons,Marx,Engels,and the Poets:Origins of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pp.231-232,pp.231-232.。此时,普列汉诺夫被贬低为一个异教徒,列宁关于文学的党派之争被上升到官方的高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漫长的冬天开始了③Peter Dmetz:Translated by Jeffrey L.Sammons,Marx,Engels,and the Poets:Origins of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pp.231-232,pp.231-232.。

三十年代的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斯大林理论的影响,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文学,建立了相关马克思主义概念*例如“存在决定意识”。与文学的关系(作为一种“工具”或者“武器”),同时将文学和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但是这种文学批评并没有成功地产生马克思主义美学,这种文学批评缺乏一种真正的关于文学功能理解,他们大多数关于文学任务和责任的讨论都是肤浅的。尽管这种文学批评现在没有什么价值,但当时的批评家们确实针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了一些基本问题*例如“文学艺术是什么”,“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是是什么”,“文学艺术如何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与其融合为一体”等。。考德威尔也同样遇到这些问题,他并没有完美地解决它们。但相较于三十年代的其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论点,更好地回答了“文学艺术的功能”和“文学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这两个问题。他指出,艺术尽管是一种幻象,但艺术可以改变人,而被改变的人也可以改变世界使幻象转变成现实。

学界普遍认为,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在一起的代表性学者是阿尔都塞、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等,他们试图将“无意识”这个概念导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事实上,在阿尔都塞等学者之前,考德威尔就已经通过探讨本能的内涵,其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追求自由的状态和方式,试图将精神分析学理论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总之,考德威尔从某种程度看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比较早的通过本能这一路径来探寻如何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弗洛伊德理论的学者。他是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者中的“异类”,同时对于“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有基础性建构意义。对于考德威尔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方向,并不是一个结局。他巧妙地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作品,创造性地为马克思主义绘制一个新的领域。

猜你喜欢
德威尔弗洛伊德本能
范德威尔:为客户创造价值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逆本能
逆本能
吉米问答秀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徒手登顶900米绝壁的男人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眨眼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