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广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北京 100026)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时代的产儿、实践的产物、现实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高度概括和政治宣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党史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决不是偶然的和一蹴而就的,而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握时代趋势、顺应人民期待、解决实践难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概括和思想提纯,具有深厚的现实依据和实践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依据,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所面临的新格局新问题等方面。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依据,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思想,时代是思想最本质的母体。黑格尔在论述时代与哲学的关系时曾经写道:“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一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序言第12页。。事实上非止哲学,全部哲学社会科学都是时代所孕育的思维产物。恩格斯在这一意义上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根本现实依据,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及其阶段性特征。如果借用黑格尔的譬喻,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质上正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这一科学论断,昭示着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时代孕育思想,思想又引领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新时代,又以磅礴的思想伟力型塑了新时代,并进一步引领和推动着新时代继续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赢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辉煌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以宏观的历史视野审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尤其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已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已实现明显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已发生显著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完全可以说过去的几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是极不平凡、彪炳史册的年份,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系列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这些成就和变革,既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世情国情党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的客观结果,也是党中央坚强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必然结果,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航船驶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在向新时代奋进的激流中,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进军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实施了全方位的战略构想,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使思想的力量和新时代的实践进程互促互动,砥砺发展。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于新时代,形成于新时代,同时通过强大的理论先导和示范力量推动着新时代,引领着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不是一个抽象的规定,而是有其独特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牢牢立足于这些阶段性特征而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从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来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来看,我国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就业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持续减少,人民生活正在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历史性跨越基础上,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迈进。从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来看,我国的迅速崛起深刻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原有格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了深度参与和引领塑造全球治理的实力和能力,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上述种种特征,既在不同的领域和方面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奠基,又都以成熟的理论思维形态成为“解决问题”的智慧结晶,共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整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最为重要的是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只有正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才能从根本上认清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也才能找准思想理论建构所面对的主要发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正由于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提高发展的水平、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充分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物质文化生活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带领人民一道创造美好生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牢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且深深植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和基本国情。对这一问题不能有任何忽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新华社北京,2013年11月15日电。。这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平。首先,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是根据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水平对我国国情作出的总体判断。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国的最大实际。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这一实际情况就要求我们党在理论上深入思考、在实践上着力推进,如何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重大问题。其次,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人均GDP虽然已经超过8000美元,但仅相当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成左右。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新阶段、新水平和新境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标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占其一。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表明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时代背景方面的现实依据;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最直接、最紧迫的实践需求方面的现实依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极其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现实导向。他在《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就强调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无疑是我们在发展中所面对的十分紧迫的和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页。。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和可能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理论高度作了科学解答和战略部署。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下大力气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些重点难点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转方式,着力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根本上是结构性问题。经济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因此,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采取果断措施化解产能过剩。二是补短板,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要实现“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做不到“全面”,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既有目标,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认可。三是防风险,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当前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其中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强调”,他明确,“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84页,第240页。。从工作实际来看,当前,脱贫攻坚既面临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也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到了啃硬骨头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因此,必须找准方位、开动脑筋、主动作为、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更高水平发展,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习近平总书记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他特别指出,“我们要注意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前一个是政治层面的,就是要处理好同美国等大国的关系。后一个是经济层面的,就是要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84页,第240页。。这就是说,为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要求我们突破既有的理论藩篱,创建新的理论思维,同时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等收入陷阱”做了深入研究,他指出,国际上特别是拉美国家的教训表明,民粹主义是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它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政治上搞盲目民主化,意见纷杂,无法集中力量办事;二是过度福利化,用过度承诺讨好民众,结果导致效率低下、增长停滞、通货膨胀,收入分配最终反而恶化。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在发展中的教训,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现实镜鉴。正由于此,习近平在2014年11月10日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时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习近平:中国肯定要迈过“中等收入陷阱”》,新华社北京,2014年11月10日电。。
第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深刻认识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思想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理念问题,他强调,“首先要把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97页,第197页。。新发展理念,带着深沉的历史底色和开阔的世界眼光,是对中国及世界发展历程、发展经验、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提炼。贯穿新发展理念的是鲜活的时代感,是既敏于时代变迁,又善于将对时代问题的解答提升到规律层面加以把握的深邃智慧。“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97页,第197页。。正是这种极具智慧的高度概括,将新发展理念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新发展理念,既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实践演变,又反映着人民的意愿和呼声,体现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共识*王广:《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新时代》,《人民日报》,2016年2月29日。。新发展理念,不是外在于中国的发展现实而强加的,完全是由于中国发展的迫切需要而总结、提炼、概括出来的,以升华中国经验、建构中国话语的思想高度和实践品格,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思路、方向和大局,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16年9月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就是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就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社杭州,2016年9月3日电。。中国的改革发展,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善于站在中国看世界,又善于站在世界看中国,从理论的高度和历史的深层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进行新的概括和回答。
一是如何解决和争取国际话语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是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年第9期。。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但在国际舆论格局中,总体上依然处于“西强我弱”的状态。有关数据显示,西方媒体掌握着全球90%以上的新闻信息资源,近70%的海外受众是通过西方媒体了解中国的。相当多的西方媒体仍然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中国、报道中国。国际上关于中国的正面舆论有所上升,但负面舆论依然不少,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中国掠夺论”“中国不负责论”“中国搭便车论”“中国失败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全输论”等。各种敌对势力不断造谣生事,制造混乱。一些别有用心的研究机构也打着学术的旗号,制造和散播关于中国的负面话语。面对这一态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当代中国实际与时俱进,多讲中国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国家站位、树立全球视野,对外阐释好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世界意义,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发展成就,阐释好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及其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认识中国,塑造一个古老而崭新的发展中的东方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二是如何面对“文明的冲突”,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是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多姿多彩、丰富多样,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光谱中,文明的命运是走向必然的冲突,还是有其他的选择?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西方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文明冲突论”占据了很大市场,让一些人在看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的前景时陷入了疑惑与迷惘,甚至以抗拒与冲突的思维看待他者文明。习近平总书记以广阔的世界历史视野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64页,第539页,第545页。。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他始终强调,“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9月25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着眼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和平共处和长远发展,日益在世界范围内激起广泛的共鸣,正在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促进世界和平谱写新的篇章。
三是如何推动构建新的世界秩序,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是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64页,第539页,第545页。。总揽全球,当前的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难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变革迹象,但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尚未改变,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任重道远。面对这一世界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世界和平发展大局,顺应各国依存发展大势,展现中国“大国担当”,致力中外良性互动,鲜明提出并不断充实“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先进理念,为构建新的世界秩序提供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相应提出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概念,尤其是在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精彩演讲中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大支柱:一是政治上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二是安全上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三是经济上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四是文化上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五是环境上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64页,第539页,第545页。。在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历史契机,面对中国与世界新的关系格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既蕴含着深邃民族智慧又闪烁着时代色彩的标识性概念,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着力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既引领着中国的前进,也推动着世界的发展。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理论,引领着当今国际关系思潮的发展路径和世界治理格局的良性变迁,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和“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