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金桦,赵瑰丽,李思慧,刘桂红,刘敏,周华,余波澜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研究所,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普通高校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150)
世界范围内约15%的育龄人群面临着不孕不育问题[1],其中男性不育约占50%,而存在精液质量问题的就高达90%[1]。早在90年代初,Carlsen等[2]对1939~1991年50年间发表的男性精子质量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发现,相比于1940年,1990年精子浓度下降了50%,精液量减少了25%。其他一些文献也认为精子质量在世界范围内呈现下降趋势[3-5]。但也有研究认为部分国家或地区男性精子浓度并未下降[6],有的甚至出现上升趋势[7]。表明世界范围内精液质量总的变化趋势尚无明确结论,但部分地区男性人群精液质量的下降趋势已被众多学者所接受[8]。精液质量作为评价男性生育力的重要参考指标,对男性不育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5~2014年生殖门诊收集的男性精液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尝试分析样本人群近10年精液质量的变化及可能因素。
1.研究对象: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中心不孕不育门诊就诊进行精液常规检查的男性为研究对象,包括不育症患者(指不明原因不育或女方因素不孕者,精液常规检查参数基本正常)、正常体检人群和相关需要以精液常规检查进行辅助诊疗的患者。所有对象严格禁欲2~7 d,收集一次射精的全部精液。排除标准:(1)外籍人士及非大陆居住的中国人;(2)年龄书写不规范者,如年龄空缺、仅注明成人和夹带异常符号者;(3)精液采集不完整,部分丢失,送检超过30 min者;(4)采用体外排精和非本中心提供采精杯收集精液者。所有对象的资料信息通过医院惠桥医学检验系统软件导出数据,经严格筛选后共纳入112 715例男性精液标本。
2.样本采集及分析:检查对象在禁欲2~7 d后,采取手淫法采集精液于无菌广口采精杯中,30 min内送门诊精液检查室,并立即置37℃恒温箱,待其完全液化。参照WHO《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标准,采用人工方法和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CASA)技术分析精液体积、精子浓度、总活力,采用伊红染色法和巴氏染色法分别进行精子存活率检测和精子形态分析。
1.一般数据描述:对2005~2014年10年间上述人群的精液特性指标(精子浓度、精液体积、精子活力、精子存活率和正常形态率)进行分析,与WHO第五版《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相比,精液体积均值及50%百分位数均未低于参考值下限(1.5 ml);精子浓度均值及50%百分位数未低于参考值下限(15.00×106/ml);精子存活率均数及50%百分位数未低于参考值下限(58.00%);总活力均值及50%百分位数未低于参考值下限(40.00%);精子正常形态率均数亦未低于参考值下限(4.00%),但50%百分位数处于临界值下限(表1)。对纳入人群按精子浓度(<15.00×106/ml、≥15.00×106/ml)及年龄(≤20岁、20~40岁、>40岁)进行分层,结果显示10年间入组分层比例没有显著变化;对前后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对比10年的整体分析,发现数据趋势保持一致。所纳入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3.27±5.43)岁,行精液检查的总例数从2005年的3 982例上升至2014年的19 685例,增长了4.9倍,且每年呈显著增长趋势(P<0.01)(图1)。
2.精子正常形态率、异常形态率和精子存活率变化情况:精子正常形态率从2005年的11.27%降低至2014年的2.90%,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y=-1.235x+2 490.3,R2=0.872,P<0.01)(图2)。精子异常形态率从2005年的(83.63±20.87)%上升到2014年的(90.30±24.48)%,呈显著上升趋势(y=0.904x-1 729.1,R2=0.826,P<0.01)(图3)。精子存活率检测我院自2008年才开展,从2008年的(77.71±21.67)%到2014年的(74.27±24.68)%,10年间精子存活率呈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y=0.699x+1 482.4,R2=0.609,P<0.05)(图4)。
3.精子总活力、精液体积和精子浓度变化情况:10年间所收集的精液样本精子总活力、精液体积和精子浓度波动较大,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均P<0.01。10年间精子总活力均值为(43.16±22.97)%,高于正常参考值下限40%,但各年间数据波动较大,趋势不明显(表2)。精液体积和精子浓度是精子质量的常规客观指标,可以客观地诊断少弱精子症或无精子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精液体积从2005年的(2.59±1.28)ml到2009年的(2.76±1.25)ml,均维持在较低水平,然而从2010年的(3.13±1.39)ml到2014年的(3.30±1.46)ml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数据波动较大(表2)。精子浓度在2005年为(59.00±52.12)×106/ml,2014年为(60.49±56.15)×106/ml,差异并不明显(表2)。
表1 2005~2014年间各参数值分布
注:a统计过程中,部分指标收集到的例数有样本缺失;精子存活率指标检测我院开展于2008年1月
图1 2005~2014年所收集的精液样本量变化趋势
图2 2005~2014年所收集精液样本正常形态率变化趋势
图3 2005~2014年所收集精液样本精子异常形态率变化趋势
图4 2005~2014年所收集精液样本精子存活率变化趋势
表2 2005~2014年所收集精液样本质量参数表(-±s)
注:a精子存活率指标检测我院开展于2008年1月。
全球约15%的育龄夫妇存在不孕不育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地区可高达30%,男女双方原因各占50%左右[1]。近几年,男性生育能力和精液质量问题逐渐引起广泛关注。造成不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精液质量作为男性不育的重要诊疗指标,精液液化时间、精液pH值、精子浓度、精子活力、正常形态率和异常形态率等精液参数都可作为男性不育的评价指标。
本研究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中心不孕不育门诊行辅助检查或一般体检收集的112 715份精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精子存活率和正常形态率在近10年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同时精子异常形态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精子总活力和精子浓度10年间未见明显下降趋势。精液体积则表现为以2010年为界的两种不同状态,与之前文献报道[3-5]有一定差异。本研究显示,精液体积在2005~2009年间呈较低水平,而2010~2014年间呈较高水平,但10年间精液体积的50%百分位数(2.90 ml)却低于WHO第五版《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公布的50%百分位数(3.7 ml),数据标准差接近均数。张欣宗等[9]对492份精液样本分别采用称重测量法、量筒测量法以及二者结合的精确测量法进行精液体积测量发现,称重测量法所测得的结果要高于实际值,而量筒测量法所测得的结果要低于实际值。本中心2012年及之后采用称重测量法,而之前采用的是量筒测量法,这可能是2012年及之后精液体积较高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近10年精液体积数据波动性大的因素之一。
本研究中精液质量下降主要表现为精子存活率和正常形态率下降,精子异常形态率的上升。导致男性精液质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有:(1)病理因素:如泌尿生殖系统感染[10]所致的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睾丸炎[2]、精索静脉曲张[11]以及性传播疾病等。(2)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维生素D缺乏、微量元素(尤其是锌)缺乏、过量饮用咖啡、可乐、过度性生活、长时间熬夜、缺少运动等[12-16]。(3)环境污染:如PM2.5、电磁辐射、放射线、药物毒物暴露等[17-18]。Carlsen等[2]也认为过去50年精子质量显著降低与环境污染密不可分。(4)其他因素:Kastelic等[19]研究认为高温会增加阴囊表面和睾丸内部温度,进而影响睾丸生精功能,降低精子质量。
综上,对2005~2014年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中心不孕不育门诊收集到的精液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该部分男性人群近10年精子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精子正常形态率和存活率降低、异常形态率增高是导致精子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本研究只涉及部分人群数据,在人群中的代表性有一定偏倚;且未对不同年份样本人群不同的人口学特征进行分析,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是我们后续研究的方向。但人群精液质量呈整体下降趋势,该现象值得生殖领域医生及学者重视,呼吁应重视男性生殖健康的研究,提高男性生殖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Bonnici J,Fenech A,Muscat C,et al. The role of seminal fluid in infertility[J].Minerva Ginecol,2017,69:390-401.
[2]Carlsen E,Giwercman A,Keiding N,et al. Evidence for decreasing quality of semen during past 50 years[J].BMJ,1992,305:609-613.
[3]Huang C,Li B,Xu K,et al. Decline in semen quality among 30,636 young Chinese men from 2001 to 2015[J].Fertil Steril,2017,107:83-88.
[4]Centola GM,Blanchard A,Demick J,et al. Decline in sperm count and motility in young adult men from 2003 to 2013:observations from a U.S. sperm bank[J].Andrology,2016,4:270-276.
[5]Borges E Jr,Setti AS,Braga DP,et al. Decline in semen quality among infertile men in Brazil during the past 10 years[J].Int Braz J Urol,2015,41:757-763.
[6]Birdsall MA,Peek J,Valiapan S. Sperm quality in New Zealand:Is the downward trend continuing?[J].N Z Med J,2015,128:50-56.
[7]Jorgensen N,Joensen UN,Jensen TK,et al. Human semen quality in the new millennium:a p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4867 men[J].BMJ Open,2012,2:pii:e000990.
[8]谷翊群. 男性生育力与精液参数的变化趋势[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4,20:1059-1062.
[9]张欣宗,姚康寿,熊承良. 人类精液体积称重测量法[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1,17:902-904.
[10]Leaver RB. Male infertility:an overview of causes and treatment options[J].Br J Nurs,2016,25:S35-S40.
[11]Agarwal A,Sharma R,Harlev A,et al. Effect of varicocele on seme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the new 201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riteri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sian J Androl,2016,18:163-170.
[12]Schagdarsurengin U,Steger K. Epigenetics in male reproduction:effect of paternal diet on sperm quality and offspring health[J].Nat Rev Urol,2016,13:584-595.
[13]Kasperczyk A,Dobrakowski M,Czuba ZP,et al. Environmental exposure to zinc and copper influences sperm quality in fertile males[J].Ann Agric Environ Med,2016,23:138-143.
[14]Ricci E,Viganò P,Cipriani S,et al. Coffee and caffeine intake and male infertility:a systematic review[J].Nutr J,2017,16:1-14.
[15]de Angelis C,Galdiero M,Pivonello C,et al. The role of vitamin D in male fertility:A focus on the testis[J].Rev Endocr Metab Disord,2017,18:285-305.
[16]李强,崔向荣,井宣,等. 吸烟对男性精液质量、精子DNA完整性及Chk1基因表达的影响[J].生殖医学杂志,2015,24:1019-1024.
[17]Darbandi M,Darbandi S,Agarwal A,et al. The effects of exposure to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n male fertility[J].Altern Ther Health Med,2017:pii:AT5423. [Epub ahead of print].
[18]Wang X,Zhang J,Xu W,et al. Low-level environmental arsenic exposure correlates with unexplained male infertility risk[J].Sci Total Environ,2016,571:307-313.
[19]Kastelic JP.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ng bovine testes[J].Theriogenology,2014,81: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