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吴文仙 杨刚
桐梓围绕“1115”产业规划(即种植100万亩方竹、养殖100万头牲畜、打造100个乡村旅游点、种植50万亩果蔬),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44个,新(改)造竹25万亩,种植商品蔬菜44.1万亩,完成烤烟收购9.4万担,2.4万头优质肉牛基地、6000万棒生态食用菌生产及深加工项目快速推进。累计建成市级以上高效农业园区6个,规模养殖场265个。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254元。
今年初,桐梓县安排部署2018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全面调减玉米,改种高效经济作物的原则,坚持“一镇一特”“一村一品”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6.6万亩:13.1万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造竹;13.5万亩25度以下的耕地全部种植高效经济作物,重点发展红粱、辣椒、蔬菜、饲草、经果,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桐梓打造成重庆的“菜园、果园、乐园”,确保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桐梓县委书记吴高波: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撑,桐梓县将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工作主线,全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黔北麻羊作为贵州省三大优良的地方山羊品种之一,因其肉质紧实、鲜嫩、膻味轻,广受消费者青睐,而习水县作为全国黔北麻羊最大的主产区,每年出栏的36万只麻羊,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销往全国各地。2017年习水县在全县18个贫困村组建18个黔北麻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养殖户“养销”难题,真正把黔北麻羊养殖做成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新的一年,习水将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增通组路100公里,形成更多产业路;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扶贫相结合,启动农村贫困家庭收入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加快“一长两短”产业进村入户,努力完成“脱贫攻坚、率先小康、撤县设市”三大任务。
习水县委书记向承强:
群众增收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难点、痛点。要坚持市场导向,完善利益链接机制,用市场思维去思考、解决经济问题、农业产业发展问题。
阳春三月,玉屏黄桃花正艳。 近年来,玉屏自治县积极引导农户调整产业结构、整合资源大力发展黄桃产业。(玉屏网络经济局供图)
高海拔、低纬度、多雨露、寡日照、有机质、无公害是湄潭茶的特色,作为“全国重点第二产茶县”“贵州茶产业第一县”,湄潭县依托茶产业的发展,描绘了一幅产业致富和生态保护和谐发展的茶业发展画卷,探索了一条“茶旅一体化”之路,力图“把茶园变为公园,把茶区建成景区,把茶山培育成为老百姓长久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这些年湄潭强力推进茶产业发展,培育了60万亩茶园,茶叶产量达到6.2万吨,产值达到42亿元,综合收益达到102亿元,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遵义市政协副主席、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
湄潭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实现提质跨越,实施生态建设促文明,全面深化改革增活力,从严治党强保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民生质量铸就更加美好生活。
凤冈的养牛场和养牛专业合作社按照统一供牛,统一回购,统一购买保险履行“借牛”模式,“借牛还牛”生财模式在凤冈县搭建起了“贫困户+致富能人+产业+贫困党员”的稳定联结机制,贫困人口跟着致富能人走、贫困人口和致富能人一起跟着产业走的气候渐入佳境。如今,凤冈县实现了产业扶贫覆盖100%的贫困乡镇和贫困村。
凤冈县委书记廖其刚:
今年,凤冈县将全力以赴决战脱贫攻坚、携手奋进推动乡村振兴、坚定不移加快工业发展、凝心聚力发展第三产业、彰显特色抓好城镇建设、持之以恒保护生态环境、蹄疾步稳深化改革开放、千方百计保障社会民生、竭尽全力防范化解风险、紧跟时代加强自身建设。
西秀区是贵州省重要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成示范试点,多年来西秀区将涉农改革“化零为整”,把改革供给侧“农业”连成“风景”,聚焦“绿富美”,推动农业集成发展,释放出巨大红利。
2017年,西秀区以精神扶贫为先导,实施产业扶贫,把全区14个乡镇和2个郊区办事处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产业组团,并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支持每个组团集中发展1至2种主导产业。同时,采取
安顺市委常委、西秀区委书记郭伟谊:
西秀将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各项工作,让农业更绿,让农村更美,让农民更富,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振兴先行区。“菜单式”销售,组建绿野芳田公司抓实产销两端,与省内外超市、农贸市场、机关食堂、学校等签订供给合同达500余家,通过产销精准衔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534户22871人生产和就业;探索形成杨武乡“1168”、七眼桥“托3放9”等贫困户利益链接机制,264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达8000元以上。
随着平坝区“塘约经验”的成功实践与推广,“村社合一、合股联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改革在平坝大地逐渐推开。2017年,平坝区建成蔬菜种植基地12万亩,年产值1.3亿元以上;全区茶叶种植面积4.6万亩,总产值1.12亿元;全年生态肉禽存栏75.72万羽,生态家禽产业总产值1.85亿元;全区已种植食用菌910亩,实现销售收入1911.65万元。
平坝区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紧紧围绕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工作,打基础、强服务,发动全区电商各行业全面扶贫,调动了广大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电商扶贫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平坝区委书记芦忠于:
平坝坚持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首要任务,坚持以产业兴旺为主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抓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2017年瓮安县坚持“工业强县、城镇化带动”战略,深入实施“双千”工程,全县73家工业企业实现改造升级,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由2016年的9.2%上升到14.8%,单位县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
2017年,瓮安创新利益联结和产销对接机制,茶叶、辣椒、肉兔、花卉等产业覆盖农村困难群众1.2万户4.2万余人。资助贫困学生9.9万人次,健康救助贫困人口13.2万人次,完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规范化培训1215人,就业扶贫1616人。全年整合投入各类资金8.78亿元,实施村组公路、安全饮水、住房保障、产业扶贫、社会保障、人居环境六大战役,减少贫困人口2550户683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8.8%以上。
黔南州委常委、瓮安县委书记张文强:
瓮安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紧盯错评率、漏评率、贫困发生率、认可度核心指标,以绝对保证通过国家评估为目标,确保脱贫攻坚精彩出列。
龙里县发挥毗邻贵阳优势,大力发展刺梨、蔬菜、生态禽畜等产业,主攻都市农业、餐桌经济,做贵阳的“菜篮子”,做好第一产业;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经济建设主要精力放在抓实体上,做强第二产业,如今全县有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40家,基本形成新型建材、新医药、装备制造、特色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便捷的交通为龙里做优做大第三产业打下良好基础,目前,龙里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专业快递物流集聚区——贵州快递物流集聚区,入驻劳动密集型快递物流企业33家,快件日处理量超过150万票,占全省快件吞吐量的85%以上,同时,引进社会资本实施多元化旅游开发,建设旅游经济带。
龙里县委书记刘华龙:
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万山因汞闻名,也因汞而兴、因汞而衰。2009年5月,万山被批准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从此开启了万山转型时代。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万山已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实现了“中国汞都”的破“茧”重生。图为在废弃汞矿区建起的旅游景区一角——万山玻璃栈道。(万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铜仁市的主城区,碧江肩负着在全市率先实现整区脱贫摘帽的重任,紧紧围绕大扶贫战略行动,以率先在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通过选优配强攻坚队伍、全面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实招”,进一步夯实农村基础,变农村特色产品为特色品牌、变农村资源为农民资本,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碧江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625户13652人,针对整区脱贫摘帽任务,制定了《碧江区贫困村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和《碧江区2017年度脱贫攻坚“五改一化一维”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指导碧江脱贫攻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2017年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达到“脱贫摘帽”标准。
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碧江区委书记陈代文:
以积极的态度和胸有成竹的气魄来迎接检查,真真实实地将脱贫攻坚工作做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玉屏自治县坚持“党建引领发展,服务筑牢根基”的理念,切实发挥党建引领和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县近2000名干部投入到驻村帮扶一线,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快脱贫攻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为摘掉贫困的帽子,玉屏提出“10113”产业全覆盖模式,即以每户10头生猪出栏、1亩油茶或1亩黄桃(精品水果)、1000棒食用菌为基本单位,确保全县每户贫困户3项以上产业覆盖,实现户均年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铜仁市委常委、玉屏自治县委书记王俊铭:
我们决不能有松松气、歇歇脚的想法。明确目标,找准短板,以最严的要求最高的标准最优的质量,以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的决心和魄力,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小。
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关键之战、困难之战,万山区提出了“全党抓脱贫、突出抓产业,全区抓包扶、重点抓项目”的工作思路,全区依托年产蔬菜6.6万吨的九丰农业博览园,在10个乡镇街道大力推广“九丰农业+”,种植万亩大棚蔬菜,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同时鼓励各乡镇街道因地制宜,把自己的产业做起来,实现“乡乡有大棚、村村有产业”。同时,万山还将朱砂古镇、万仁新能源、彩虹海等区内6家龙头企业与4500名贫困群众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推行“一户一亩菜园”“一户一万菌棒”工程,全面推动产业“脱贫菜单”多样化。
万山区委书记田玉军:
2 0 1 8年要下大力气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把所有的旱地农田全部改种经济作物。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以大棚蔬菜为龙头,在全区大兴产业发展之风。
江口县明确将脱贫攻坚整县退出攻坚战划分为“战略总攻、全面冲锋、堡垒攻克”三个阶段,全面打响精准管理、产业脱贫、基础设施、易地搬迁、思想扶贫和环境整治等八大攻坚战役。在实践中探索建立脱贫攻坚整县退出指挥调度、标准管控、赶超动力“三机制”,确保脱贫攻坚整县退出标准具体化、进度可量化、成效可验化。
通过开展指挥调度机制,切实加强对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形成统一指挥、科学调度、分段推进机制;通过划分阶段推进,对国家验收标准进行细化,制定《江口县脱贫攻坚政策标准》,实现各项政策可操作、可落地,达到标准一致、要求一致、效果一致;以赶超动力机制,建立专段动员、观摩互学、授旗奖惩动力机制,确保脱贫政策落实、攻坚步伐一致、脱贫成效显著。
江口县委书记杨华祥: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非常时期当有非常之策,县委通过制度约束、示范表率、正向激励等举措,锻造干部过硬作风,向脱贫攻坚发起全面冲锋。
黔西县以农村为主战场,以产业扶持为主攻方向,构建起了“反哺式”扶贫新格局,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强农“哺”农、旅游“哺”农,正逐步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特色鲜明的扶贫之路。
为更好地发挥扶贫干部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黔西县借助党员服务云平台,搭建干群“连心桥”,运用“钉钉”应用软件,把党员扶贫干部“钉”在扶贫一线。同时,推行“五清单二平台一张网”改革,加快简政放权。
毕节市委常委、黔西县委书记卢林:
只有真抓实干,只有俯身基层、埋头苦干,只有铁的纪律,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是我们给群众和上级交出合格答卷的唯一出路。
兴仁县围绕省委、省政府“四场硬仗”“七大战役”和州委、州政府“1+20”政策体系,制定32个具体作战方案,全面推进减贫摘帽工作。
在具体的工作中,因人施策,创新脱贫举措,依托“中国薏仁米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等品牌,实行彰显特色“旅游+扶贫”发展模式。以改善民生,办好脱贫实事,完善机制,强化脱贫保障,严守“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把退出标准线提高到3800元,高出省定标准465元、13.9个百分点,以“7种不能脱”要求为尺子,做到该退的一个不少,不该退的一个不退。
黔西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兴仁县委书记方俊:
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将持续到6月底,这段时间正是我县接受国家验收评估的时期,因此“春风行动”是兴仁脱贫攻坚减贫摘帽硬仗中的一场关键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