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好的生活实现好的教育

2018-04-11 09:44张蒨
赢未来 2018年28期

张蒨

摘要:陶行知先生认为,“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作为幼儿教师,要以敏锐的觉察力,有效的决断力做个有智慧的教师。针对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不同状况,尽一切可能,做好家园共育。偕同家长,在家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和细微之处做个有心人,细致观察、感受孩子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及时觉察幼儿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宜的策略,有效引导,将问题尽快及早地化解,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敏锐的觉察力;有效的决断力;家园协同共育;好的生活即是好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1]他曾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谈到,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育。[2]这在孩子情绪低落,心态不佳的时候尤为重要。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以细致的关爱,敏锐的去觉察孩子在日常活动中的各种变化,采取有效的策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保持敏锐的觉察力,及时发现问题

教育智慧的核心表现是教师对教育事理深广的理解力、教育意义敏锐的觉察力和教育实践有效的决断力。[3]一日生活中,幼儿在行为或情绪方面表现出的异常,都是孩子成长中遇到问题的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

闹闹小朋友在中小班的时候一直都是比较活泼开朗的。但升入大班以来,表现得有些暴躁,情绪很不稳定。时常为了一点小事对小朋友大吵大闹,甚至动手打人。面对老师的教育引导也很抗拒,会闹情绪,耍脾气,不吃饭、不喝水、不说话,坐在椅子上不肯动。跟家长交流中得知,孩子在家也十分任性,一次发脾气,把奶奶的手都咬破了,稍不如意就躺在地上打滚哭闹。在与小朋友聊天中,他会时常讲到“我家小区门口有棵幽灵树”,“鬼屋里的魔鬼特别恐怖”。还会经常做出一些“鬼脸”吓唬小朋友。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也提不起興趣,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从这些表现可以看出,闹闹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体验很不好。

二、多方了解分析,找出问题根源所在

针对孩子的异常表现,老师一段时间来不断与孩子进行细致耐心地交流,与家长进行反复认真地沟通,寻找问题的根源。并不断总结反思教育策略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以便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闹闹出现这种状况之前,情绪有一个渐渐低落的过程,小小的心灵里隐藏着一件难以释怀的心事。这是因为闹闹的妈妈在外地当老师,工作繁多,一两周才能回家一次,平时也很少跟孩子联系,孩子想妈妈。加之升入大班后亲子活动比较多,幼儿园家长开放日、家长义工等活动增多,闹闹特别希望妈妈能参加,但都未能如愿,导致现在的状况。老师也能做到细心关注闹闹的情绪变化,尝试以一些“积极正能量”的说教帮助孩子调整排解不愉快的情绪。比如:“妈妈要给学校里很多的哥哥姐姐上课,照顾他们,如果妈妈不去,哥哥姐姐会很伤心,妈妈也会很难过,要体谅妈妈”;“闹闹是个懂事的孩子,周一到周五我们一起开心地玩,老师会像妈妈一样爱你,周末就会见到你的妈妈了!”...... 听了这些话,闹闹的情绪会暂时好转一些,但很快又会低落下来。慢慢老师也意识到,这样“积极正能量”的说教,对孩子来说只是“假大空”的“套路”,并不能真正打开心结。长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最终还是爆发出来了。

而孩子奶奶只觉得亏欠了孩子,一味地宠爱,娇惯,只要孩子高兴,什么要求都可以满足。这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发泄情绪的错误渠道。其父看到这这种状况,并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体验闹闹的感受,只是讲道理,哄劝,效果不理想就训斥甚至责打孩子,加重了孩子的抵触心理,进而使其出现攻击小朋友的的行为。

三、有效决断,家园携手,以“好的生活实现好的教育”

面对闹闹的心事,家长和老师更是焦急万分:这种状态已经严重阻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再也不能持续发展下去了。于是家园偕同,从多方面着手,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家庭成员统一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孩子妈妈跟老师沟通后认识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是最重要的,错过了将不可挽回。但还是有些放不下老家的教师编制。经过一番考虑,最终决定尝试来济南工作。暑假期间闹闹妈妈来济南好多学校面试教师岗位,遗憾的是都没能成功。虽然这样,但对闹闹也有了积极的影响:孩子感受到了妈妈为他做出的努力。闹闹的妈妈此后也没放弃,一直在努力寻找来济南工作的机会。

爸爸跟奶奶也进行了良好的沟通,静下心来体验孩子的内心世界,探讨分析孩子问题的根源所在,避免过于焦虑,和老师共同配合,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快乐、是非分明、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教师针对幼儿个性特征,有效引导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老师也增加对闹闹的关注,多与孩子聊天,及时掌握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需要,进行有效地疏导和调整,给与更多的关爱与呵护,缓解孩子“想妈妈”情绪。特别是抓住闹闹好动、爱做事的特点,请他做老师的“小帮手”,使其感受到自己对于大家是很重要的,是“有责任、被需要”的男子汉,增加愉快的情绪体验。闹闹是一个很敏感的孩子,对于老师请他“帮忙”做事和暖心的的关爱,做出了积极的反应。渐渐地,闹闹响亮的声音经常会在大家的耳边响起:“老师,我帮你挂毛巾吧”,“老师,快开饭啦,我来拿碗吧”,“老师,我来铺桌布吧”,“老师,我给小朋友发彩笔吧”......当闹闹跟在老师身边转来转去“帮忙”的时候,也正是师幼“互诉心声”的时候。老师故作迷惑的问到:“为什么闹闹以前一点小事就爱发脾气,可现在每天都很开心,还喜欢帮大家做事情呢?”闹闹说:“那时候我还小,不懂事,太丢人了!现在长大了,不能再那样了!”孩子的回答让人很惊喜,虽然不能像成人一样十分准确的表达,但能感受到闹闹的内心变化。当问到“闹闹要是想妈妈了怎么办呢?”闹闹眨眨亮晶晶的眼睛说:“我就跟妈妈打视频电话!”闹闹渐渐学会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能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这个案例中,深刻体现了“生活即教育”包含的三层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来源于生活;第二,教育对生活具有反作用;第三,生活和教育共始终。[4]也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5]

(三)抓住幼儿兴趣点,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格品质

在接下来的《西游记》主题读书活动中,闹闹对英勇威武、正义、有担当的“孙悟空”十分的喜爱、崇拜。于是老师就以“悟空”的形象来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愿望。当闹闹画画遇到困难,不想继续时,“悟空”会对闹闹说:“千难万险也挡不住俺老孙!闹闹也加油!”闹闹会愉快地拿起笔继续尝试。当闹闹午睡又想懒床时,“悟空”会说:“小朋友,快起来和我一起表演《真假美猴王》了!”闹闹会立刻下床穿鞋叠被子。在制作“悟空”头饰时,闹闹从选材料,到画、剪、粘贴一切独立完成。他制作的悟空头饰是班里最生动有趣,又形象精美的。

闹闹小小心灵里隐藏着的心事慢慢化解了!这些可喜的变化,是践行“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的成功收获。特别是现在很多家长忙于工作赚钱,或为了自己的事业心,或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经济基础,错过了孩子成长中的关键期,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要、身心的健康成长。殊不知,这正是本末倒置了,这种陪伴缺失日后是无法弥补的。作为幼儿教师,要针对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不同状况,尽一切可能,做好家园共育。偕同家长,在家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和细微之处做个有心人,细致观察、感受孩子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及时觉察幼儿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宜的策略,有效引导,将问题及早尽快地化解,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生活教育》《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33

[2]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64、390

[3]胡朝阳.论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7.11.16

[4]申林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5]郭元洋.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LM1.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