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
2017年11月10日至12月17日,农业部长江办组织开展的2017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长江干流科考活动顺利结束。此次考察是继2012年后国内组织的较大规模的长江江豚科研考察,涵盖从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鄱阳湖以及主要的叉江河支流,对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进行摸底,同时调查了解栖息地环境质量。
这次科考参考了2006年和2012年的考察方案:目视观察,结合船尾拖拽的被动声学考察设备,并间隔50km采集水样、底泥、水下噪声等。与往年不同的是,此次利用无人机遥感镜头监测栖息地环境。
2017年12月10日江苏泰州至镇江
自2007年白鱀豚宣告功能性灭绝以后,长江江豚成为长江流域仅存的水生哺乳动物,2012年科学考察发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仅为1045头,情况极度濒危。五年来,长江经济带开发如火如荼,但同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也开始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长江江豚作为长江旗舰物种,了解其数量和栖息地状况,对于未来的保护工作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2017年11月9日江豚科考第一天启动仪式
从长江干流考察初步统计的结果來看,一些区域的长江江豚数量相较2012年有了一定增加,也有一些区域与2012年考察数据相比有所下降。与以往考察不同,此次考察在各地渔政部门的支持下,使用小快艇对未通航夹江水域的江豚种群进行了考察监测,发现江豚60余头,初步显示夹江等水域可能是江豚较为重要的栖息地。江豚的分布模式与2012年和2006年大致相同,都呈现分布相对集中、日益斑点化的趋势。江豚分布密集的水域往往都是自然环境相对保持较好的区域,比如一些弯曲河道,水势复杂,有较多沙洲浅滩的水域。
2017年11月13日江豚科考第四天监利到石首
从长江整体环境来看,宜昌至武汉江段的码头整治成效显著,很多零散的小码头均已不见踪迹,一些区域洲滩也得到自然恢复。但是,清水下泄对这一区域的冲刷明显,可见大面积的崩岸河段。为了稳固河道,这一区域已经完成了抛石护岸或护洲。自然的泥质或者沙质浅滩水域转变为硬质的护坡和陡峭的坡岸,这可能会导致江豚等水生生物栖息地质量的下降。而在以往科考江豚密集分布的湖口至铜陵江段,也观察到较大规模的河岸崩塌和抛石护岸等工程。涉水工程建设导致的栖息地质量下降或可能是该江段某些区域江豚目击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2017年12月11日江苏镇江至安徽马鞍山
长江航运密度非常高,平均每半小时有近50艘货船经过,这显然会增加长江江豚的生存风险。频繁地躲避船只不仅会增加江豚的能量损耗和生存风险,而且长期生活在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中,会对江豚的生殖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最终可能影响种群的生存力。
2017年12月25日江西都昌至湖口
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及栖息地考察工作于2017年12月22日正式启动,12月26日结束。考察队从都昌出发,开始鄱阳湖的考察,与长江干流考察不同,这次使用渔船作为科考船只。
科考队22日经停鄱阳县,23日到达瑞洪镇。两天的考察非常顺利,江面风平浪静,非常适合目视观察。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自然环境良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长江江豚重要的栖息地,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450头,占全部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一半左右。两天的考察没有让大家失望,江豚频频跃出水面,让队员们异常兴奋,特别是第一次参加野外江豚种群考察的新队员,老队员们见惯了干流中小群体的江豚,突然看到数十头的大群体,也都兴奋不已。
2017年11月9日江豚科考第二天
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洞庭湖长江江豚种群及栖息地考察工作于2017年12月29日启动。
鄱阳湖考察结束,短暂的休息后,赶往岳阳,开始了洞庭湖的考察。29日上午8点,科考队员登上考察船,进行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的最后一程。
2017年11月14日江豚科考第四天石首到荆州航拍组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2012年的考察结果显示,洞庭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90头。洞庭湖第一天的考察虽然艰辛,但收获不小,共观测到长江江豚77群次,计181头次。下午5点30分,考察船到达营田镇,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30日下午5点结束了洞庭湖的考察,至此,50天约4100公里的航行的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全部结束。
2006年11月6日到12月13日,一个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瑞士、日本、德国、印度7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考察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长江淡水豚类科学考察,对长江豚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
经过总共39天、3400公里的航行,没有发现中国特有物种白鱀豚的踪影。2007年,英國学术期刊《皇家协会生物学快报》发表了7国科学家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结果,确认了一个令人遗憾的消息——“长江女神”白鱀豚被认定为功能性灭绝。随后,美国《时代周刊》将其列为2007年十大人为灾难。白鱀豚成为50年来第一种因人类活动而在地球上消亡的大型水生脊椎动物。
展示水样的前处理流程
同样令人痛心的是,在白鱀豚宣布功能性灭绝的同时,作为生活在长江当中仅存的哺乳动物,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的种群数量也只剩下1200头,相当于90年初种群数量的一半。而据2012年长江淡水豚科考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45头,6年间的下降速率为13.7%,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多次综合考察发现,江豚主要面临六大威胁是:长江干流及两湖鱼类资源近乎枯竭,江豚没有足够的食物;电打鱼、滚钩等违法渔具造成江豚死亡;大面积挖砂破坏江豚的栖息环境;高密度航运造成江豚被螺旋桨打死打伤;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江豚种群之间的迁移和交流被中断;水域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