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慎
素菜是素食者的食馔。
在中国,素食始发于宗教,如“蔬食以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就是道家的饮食指导思想。
唐代颜师古的《匡谬正俗》如此对素食下定义说:“谓但食菜果糗饵之属,无酒肉也。”其实,这种饮食方式主要是针对食肉的达官贵人说的。
在中国古代,广大的草根农民很少能沾到肉腥,多以蔬食为主。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素食主义者,而是处于一种被动素食的状态。草根纳税者每日因为肉价、房价、医保及子女上学问题忧心,连吃一碗红烧肉都是空想奢谈,不将素食进行到底成吗?
在南朝刘宋时,就有一位名人吃了好一阵子素食。
此人叫谢弘微,是东晋名相谢安的后人,为人公正,行事低调。自母亲去世时,谢弘微就吃起了素,“服阕逾年,菜蔬不改”。“服阕”指古人三年丧期内不脱丧服。刘裕建宋后,谢弘微历任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预机密。后任右卫将军,“诸故吏臣佐,并委弘微选拟”。拿的是军队工资,干的却是中组部部长的活儿。谢弘微的住宅属蚁居一族,器服不华,而饮食滋味却尽其丰美。因为他厨艺高超,随便一个小菜都能烹制得滋味别样,令人食指大动。
后来,谢弘微的兄长谢曜病逝,手足情深,谢弘微又一次吃起素食。
由于过于哀戚,谢弘微丧服虽除,犹不啖鱼肉。这时,一个叫释慧琳的僧人来见谢弘微。谢弘微做了一桌子美味招待释慧琳,而自己只拣蔬菜吃。慧琳曰:“檀越素既多疾,顷者肌色微损,即吉之后,犹未复膳。若以无益伤生,岂所望于得理。”弘微答曰:“衣冠之变,礼不可逾。在心之哀,实未能已。”遂废食感咽,歔欷不自胜。
宋文帝刘义隆当太子时,就十分欣赏谢弘微的才干和厨艺,除了经常与他讨教时事,也时常向他讨要美食。一些好奇的亲友跟谢弘微打听太子喜欢吃什么,谢弘微笑而不答,转移话题而言他。
此时的素食尚属于个人行为和嗜好。但到了梁武帝萧衍时,素食成了国宴。
南梁时,帝王贵族的伙食当真不错,从南梁诗人何逊的《七召》中便可见南朝宴饮之奢华:“铜瓶缾玉井,金釜桂薪。六彝九鼎,百果千珍。熊蹯虎掌,鸡跖猩唇。潜鱼两味,元犀五肉。拾卵凤窠,剖胎豹腹。三脔甘口,七菹惬目;蒸饼十字,汤官五熟。海椒鲁豉,河盐蜀姜。剂水火而调和,糅苏莎以芬芳;脯追复而不及,犊稍割而无伤。鼋羹流醊,蜒酱先尝。脍温湖之美鲋,切丙穴之嘉鲂。落俎霞散,逐刃雪扬;轻同曳茧,白似飞霜……”
但南梁开国皇帝萧衍不喜大鱼大肉,他只崇尚佛教。
佛教早在公元前2年便以零打碎敲的方式渗入中国,至南北朝时已是妇孺皆知,并使中國人的饮食习惯开始出现拐点。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起初并没有严令佛门弟子禁荤。大家可以在托钵化斋时,遇荤食荤,遇素食素,总不能讨不到素食就饿死吧!
最早的佛教教义曾明确规定,只有那些特地为僧众杀生的肉不可吃,其他“净肉”、“借光”吃肉是允许的。
佛教到了中国之后,教徒的饮食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南朝刘宋时期开始流行的《梵纲经》就已严格规定佛门中人“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不得食五辛:大蒜、葱、韭、薤、兴渠”。
“薤”又名荔头、小蒜、薤白头、野蒜、野韭,也有人认为是洋葱。
“兴渠”为梵语,又作兴瞿、兴旧、兴宜、形虞、形具。是一种草本植物,其根粗如细蔓菁之根,色白,可供食用,但气味辛辣如蒜。
可“五辛”并不是什么肉啊!
佛家认为五辛具有刺激性,大量、经常熟吃能增加人的淫欲,生吃会增加人的嗔恚之心,所以才要戒食“五辛”,以防妄动无明,造诸恶业。
在《首楞严经》中有这么一段经文: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
瞧瞧,如果学佛人吃了“五辛”,就是一个与饿鬼打交道的人,善神菩萨都不认识你了!
南朝梁武帝萧衍取代齐国后,一心向善,并皈依佛门。
511年,梁武帝作《断酒肉文》,立誓永断酒肉,并以之告诫天下沙门及学佛人。
自皈依佛祖之后,萧衍不近女色,不吃荤,还要求全国人民一致向他看齐。甚至连祭祀宗庙,也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由于大臣都投反对票,这位“菩萨皇帝”只好折中,同意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来祭祀祖庙。
随着梁武帝佛教普及工作的大力进行,江南大兴土木,庙宇林立,终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壮观景象。
萧衍的国宴自然也完全都是素席了,席间吃的不外是豆腐、笋、蕈、麸等物。
蕈是一种食用真菌,也就是今天人们常吃的蘑菇。
麸是从小麦麸皮和面粉中提取的面筋,当初称麸,后来叫面筋。
素馔以时鲜为主,清雅素净。正如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饮馔部》中所说:“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实。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忝在一字之鲜。”
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素馔除具有清鲜的特点外,在花色品种、工艺考究等方面也都不亚于荤菜。在梁武帝时代,首都建康城的建业寺一位僧厨以制作素馔而闻名天下,他仅用一种瓜,便可做出几十种菜,而且每种菜还可以做出几十种味道来。
到隋、唐时期,素菜已形成独特风味,具有不小的规模。唐太宗李世民因念及当年十三棍僧救驾之恩,亲自拜访少林寺,嘉奖寺僧。昙宗和尚以60款素菜摆设“蟠龙宴”招待唐太宗。唐人崔安潜崇奉佛教,他用面团及蒟蒻之类染作颜色,做成与豚肩、羊臑、脍炙模样相似的素馔。宋朝时,更有一大批士大夫成为素馔的拥趸,北宋京城汴梁已出现专做素菜的菜馆,各般素食有上百种之多。南宋的临安,也再次掀起争食蔬菜的时尚风潮。
而在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前往少林寺寻访他的好友福裕大和尚,寺中为其特设“飞龙宴”,多达九十道菜。
至明代,素菜正式走入宫廷,成了与中国四大菜系并立的第五菜系。
宫廷素菜选料精细、制作考究、花色繁多,只要看看明代宫中素菜所用原料,就知道素菜的做派有多大了!
有云南鸡纵,五台山的天花子肚菜,鸡冠山的蘑菇,东海的石花海白菜、龙须菜、海带、鹿角、紫菜,江南的莴苣、糟笋、香菌,辽东的松子,苏北的黄花、金针,北京的山药,南京的苔菜,武当山的莺嘴笋、黄精、黑精,北京北山上的榛、栗、梨、枣、核桃、黄莲茶、木兰芽、蕨菜、蔓菁,等等。
看到这里,有读者会问:既然是素菜,炒菜的油呢?
据《齐民要术》记载,在南北朝时期,食用植物油已走进了厨房。北方多用麻油(芝麻油),而南方多用菜籽油。当然,食用大豆油此时还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