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魏魏 郭玉成
摘 要:《手臂录》的解读对了解明清武艺流变的趋势极具启示意义。从枪法应用的角度,对《手臂录》中的枪法技理进行概括整理和分析,为武术长兵运动的开展和枪术套路演练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认为:1) 《手臂录》枪法运用的思想主线是法于阴阳,阴阳互根;2)《手臂录》枪法的阴阳践行之道是双手相合,两腕互转;3)《手臂录》枪法重虚实之巧斗是强弱互用,示虚还实; 4)《手臂录》枪法的攻守之法是见肉贴杆,戳中有革 ;5)《手臂录》枪法的格斗实战性是不尚虚花,手手杀人 ;6)《手臂录》枪法重身心之修炼是三尖相照,内外相从; 7)《手臂录》枪法的临敌戒谨之道是死生之地,谨慎果断。《手臂录》是中国武术枪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是当代枪术运动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对《手臂录》枪法思想的开掘更凸显出时代意义, 让《手臂录》枪法永葆时代生机,活态传承,服务于当下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武术;手臂录;枪法;技理;吴殳;武术传播; 活态传承;武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G 852 学科代码:04030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interpretation of "Shoubilu"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Wu Yi's rheolog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is paper makes summary and analysis on the technique of spear in Shoubilu, and provides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Wushu long weapons and spear-play exercis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the philosophical thread of spear fighting is the law of Yin and Yang, where Yin and Yang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2) the spear technique of Yin and Yang practice is the joining hands and changing wrists; 3) the essence of spear fighting is strong and weak, virtual and actual play of the spear. 4) the method of attack and defense of spear is to stick to the spear and to cut in poking; 5) the aim of spear combat is not flowery performance, but actual attack; 6) the approach of spear fighting is the parallelism of the three points and the agreement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d 7) the key of spear fighting is life and death as well as caution and resolution. Shoubilu is the classic form in spear-play in the martial arts history of China, and the indispensable power sou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ports spear-play. The excavation on spear technique idea of Shoubilu show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Shoubilu spear technique should maintain the vitality of the times, and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society.
Keywords:martial arts; Shoubilu; spear technique; technical theory; Wu Shu; martial arts communication; living inheritance; Wushu heritage
《手臂录》是明清武术文献中传承下来的重要典籍之一,对各家枪法和单刀法作了精辟的论述,内容多为当时武术家不传之秘,枪法论述为该书主体和瑰宝。从留存的武术典籍看,该书提出的枪法技理是武术枪法的经典之作,值得武术学界探讨。《手臂录》的解读,对我们了解明清武艺流变的趋势极具启示意义[1]。为此,本文从枪法应用的角度,对《手臂录》中的枪法技理进行概括、整理和分析,为武术长兵运动的开展和枪术套路演练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1 《手臂录》枪法运用的思想主线:法于阴阳,阴阳互根
吴殳在《手臂录·附卷上·攻守篇》中说:“攻为阳,守为阴” “善攻者,攻人之所不守;善守者,守人之所不攻” [2]。攻防就是技击,在双方相互较量的过程中,攻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转化的。在每一次的攻防过程中,攻方总是随时准备着一旦对方防守成功而使自己处于被动时迅速转为守方,守方也随时准备着一旦破解了对方的进攻使自己处于主动时迅速转为攻方,所以在進攻的方法和过程中往往包含有防守的因素,在防守的方法和过程中往往也包含着进攻的因素 [3]。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本身就具有朴素的辩证哲理基础,在其发展完善过程中,又不断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吸取和借鉴哲学原理和用语,使武术理论和技法体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哲学色彩[4]。武术枪法运用中的传统哲学色彩相对更为鲜明。高低、长短、上下和进退的阴阳变化是《手臂录》枪法运用的思想主线。
《手臂录·卷二·枪法微言》中写到:“长对短,勿竟进,竟进必败。进而忽退,又进,则必胜矣。短当长,若长竟进者,易破也。于其忽退时,能追入粘住,不令脱去,则胜。”长代指长枪,短代指短枪。长枪对峙短枪的时候,若执意仰仗自己的优势一直进攻,过多地展现自己“阳”的一面,阳的方面此时过于饱满,就易向对立的“阴”的方面转变,此时的优势也会变作劣势,从而陷入失败的危险。假若在持续的进攻中忽然退步,将对方转化为进攻的一方,然后凭借自身枪长的优势再进攻,对方就会因猝不及防而陷入失败的境地。这种“阳—阴—阳”变化的枪法,也正是吴殳所提倡和贊同的。对于持短枪的一方,想要胜利就需根据“阳”的变化。若持长枪一方一直表现为进攻的“阳”,持短枪者使用革法贴入长枪一方,将自己的“阴”转化为“阳”,使长枪的优势无用武之地,便可胜利;若持长枪者于进攻中忽然倒退,待持长枪者倒退之中持短枪者迅速跟进粘住长枪,将阴转化为阳,也可胜利。从另一方面而言,枪势取高与取长,就会占有进攻的机会,也即阳的一面,此为抢先占据优势,对手如若再想由阴变阳,便不易施行了。《手臂录·附卷上·形势篇》中写到:“我取高而与彼以下;我取长而与彼以短。取高则彼不能侵突,我得乘势而临之;取长取劲则彼不能攻我,因而困之。”枪法中有“伏机”一说,“机者”就是“伏而待用者也”。《手臂录·卷一·枪法圆机说》写到:“收者发之,伏机也;发者收之,伏机也;进者退之,伏机也;退者进之,伏机也;左者右之,伏机也;右者左之,伏机也;上者下之,伏机也;下者上之,伏机也。”《手臂录·卷二·枪法微言》中又有“浅可破深,深又可以破浅;……有师承、有工夫、有悟门者,自能明之。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之变而取胜著(者),谓之神”。这些都说明了攻防的阴阳变化需要因敌之变而变。防守时随时准备进攻,只守不攻没有胜利,进攻时随时准备防守,以防不测,也正是拳谚“攻手之根在防手,防手之根在攻手” [5]之意。只有深切地了解了两枪对抗时的阴阳之道,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
《手臂录·附卷上·马沙杨三家用法说》中写到:“硬枪妙在进,进则煞,软枪妙在退,退则活”,硬枪进、软枪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软硬枪进攻和防守的主旋律——硬枪主进攻,软枪主防守。这其中的一硬一软、一进一退,又从整体上构成了矛盾的相互对立和统一,使得硬枪和软枪都得以存在和发展。硬枪主进攻,但一定也有防守的部分,软枪主防守但也有进攻的部分,不论防守或进攻,它们的阴阳变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取得胜利,都无形地遵循着中国传统的阴阳思想,并贯穿于《手臂录》枪法的始终。
2 《手臂录》枪法的阴阳践行之道:双手相合,两腕互转
武术的形成萌芽于中国传统思想之中,正所谓“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 [6]。“枪”作为冷兵器中的“百兵之王”,不自觉地会受到阴阳学说的熏陶。其中,双手相合、两腕互转,正是《手臂录》枪法的阴阳践行之道。“枪扎一条线”,枪的进攻方法以扎为主。直扎中右手握紧枪把,枪把置于右手手心并与右小臂直对,左手紧抱右手手背,两手手心皆向上,2个阳手合力扎出,此时“阳”气饱满,然后两脚蹬地,全身之劲节节上传,最后贯于枪尖,力达枪尖奋力扎出。加上手臂和枪杆长度,扎枪攻击距离较长,直线出入,再加上疾扎快收,枪势迅猛,威力强大。另外有一种单手扎出的枪法叫做青龙献爪势,又称作单杀手,它是出枪更长、更有力的一种枪法,练习时“十二分硬枪”“一发透壁”,对手若防守不住,就一举取得胜利;但是因为是单手向前扎枪,另一手就无法握枪,所以在进攻的时候持枪就会不稳,一旦被对方革住,就面临着被扎的危险。青龙献爪势具有特殊的威力,若被格挡,程冲斗枪法一般用活掤对作为解救之法,具体来说就是对手扎我的时候,唯有用右手将枪斜举头顶掤起对手的枪,因我左手没有持枪,身体便可从枪下翻越到枪的右面,然后退步,就可再扎对方。最有效的进攻方法,对于攻者来说也可能是最危险的方法。由暗藏着危险单手的“孤注”到单手的“掤退”,再到扎枪,其中手腕“阴—阳—阴”的变化具体反映在攻防效果上,若把手腕变化比作水底的暗涌,枪法效果比作水面的水花,手腕稍作变化,水面已波涛汹涌。
双手握枪防守时枪技使用的变化是基础的两腕阴阳变化,在中平枪中两腕阴阳之理更为突出。双手持枪时手心向上为阳手,手心向下为阴手,例如:《手臂录·卷二·革法》中的“中四平持枪,腕前阳后阴,彼枪圈外扎来,我前腕向后一仰,后腕向前一覆,枪项于彼前手外六寸闭下也,即可扎之”。现在拿基本的拦拿枪来说,以中四平势持枪,前手手心向上握枪,后手在腰间手心向下握枪,枪持水平,拦枪时枪头由下向左向上再向下,前手手心由向上转为向下即阳转阴,后手手心由向下转为向上即阴转阳;拿枪时枪头由上向右向下再向上,前手由阳转阴,后手由阴转阳。这是枪法防守使用时基础的两手阴阳变化之法。枪法中非常讲究四平枪势,四平枪势有“高四平枪势”“低四平枪势”和“中四平枪势”之分,“中四平枪势”常被称作中平枪。《手臂录·卷四·古论注》有言道“中平枪,枪中王”,中四平枪势“居中”,可上可下,可防可攻,迅捷灵便。中平枪右手紧靠腰部,左手与腰平,持枪水平,鼻尖、脚尖、枪尖三尖相照,成半马步,半马步比高四平枪势低,比低四平枪势高,两腕阴阳变化无穷。此外,枪法进攻中的一些要害部位也叫做“枪眼”,例如心、手、腹、目、鼻、喉、膝臁等,而心、手、腹、肋都位于人体的中段部位,中平枪出枪路线短,出枪快而长,出枪易发力,进攻较为方便,同时,中平枪也难于革防,故称中平枪为枪中之王,深藏两腕阴阳变化之理。
3 《手臂录》枪法重虚实之巧斗:强弱互用,示虚还实
“龙”在《手臂录》文中代指枪,“两龙相当,先审其强弱虚实。施之以强,以观其弱;施之以弱,以观其强;施之以速,以观其迟;施之以迟,以观其速;施之以守,以观其攻;施之以攻,以观其守”[2]。两枪对峙时,先审视对手的强弱虚实,用强弱、速迟、攻守来探视对方,探知对方的优势和劣势,从而采取有效的策略、技术和战术。梦绿堂枪法非常讲究枪法的虚实巧斗,它不提倡硬对硬,主张避敌之力,然后以软破硬、借软用硬或者借硬用软。举例说明可知,两人较枪,对方强硬进击,一方若也以刚硬接招抵抗,就犯了硬碰硬的错误,长时间进行下去力量小的人必定要失败,而两人力量相当即势均力敌,谁能战胜谁就不一定了。一方如果退步用沾连引进穿钩之法,卸掉对手的进势,等待对手进击至深而招法用老、新势未生的时候,斜上步扎枪,对手就面临失败了。而如果一方先进行发枪,对手大力向左右提拿,我方乘势变软,使对方提拿枪落空,然后乘其不备再行发枪,则是“以软破硬”的方法。巧,就是己之刚遇阻化柔,柔化而进,彼自不知 [7]。如果我方以软势吞吐进出,让对方不加防守,此时我方就成功一大半了,枪势进去之后再用力急速扎枪,这个是“借软用硬”的方法。以上3种方法,第1个对手强势攻来,为“以软用硬”;第2个我方刚硬直取,是“以软破硬”;第3个我方示弱于人,是“借软用硬”。
《手臂录》枪法在长短、大小、远近、轻重方面也提出了科学、准确的虚实用法。在长短方面,长枪对峙短枪,进而忽退然后再进;短枪对峙长枪,抓住长枪退倒的时机追入黏住;在枪势大小方面,枪势阔大要想战胜枪势紧小,需要在彼此枪势都小的时候,忽然用大,才可战胜;在距离远近方面,长短枪对抗中,长枪伸长距离远,可以虚实相间,而短枪距离较近,只能用实;在轻重方面,两枪相遇时应先不使全力,到达对手身体时再用力,起手重,则形成孤立无援、自己无法救应的形势。这些虚实技巧都是枪法实战中可靠致用的道理,经长久对抗总结得出。
习枪心悟一共3条内容,枪法虚实是心悟的第1条和第2条内容。《手臂录》作者吴殳赞许少林枪法的内容,但极力反对程冲斗枪法中刚硬的一些技法,主要原因在于它只取少林枪的刚强而没有以柔制刚,缺少虚实的巧妙转换。吴殳认可的枪法不是“说一就是一”的枪法,而是“不知是一是二”的枪法,这也反映出了吴殳在一对一的对抗中,站在“游枪”角度注重虚实巧斗、以智取人,并追求娴熟技战术的对抗谋略思想。
4 《手臂录》枪法的攻守之法:见肉贴杆,戳中有革
《手臂录·卷一·枪王说》开篇即说,以诸器遇枪立败也,人们之前若没有见过真枪,就会迷心于其他器械。吴氏认为枪法是至高无上的,在两丈之内,真枪手手杀人,敌手基本到不了一丈之内,也用不到其他器械;而在两丈之外,可用“弓弩鸟铳”之类的射发、盾牌防御,直言枪是“诸器之王”。《手臂录》枪法的攻守之法是“见肉贴杆”。吴氏认为“见肉贴杆”4字为心传,失掉这4个字即是伪学。具体而言,“见肉贴杆”是针对防守和进攻2个方面来说的,防守时在对方枪扎出并且枪尖将要触及到自己身体时,此时对方枪已发出且枪势已“老”,只要轻轻一革他的枪,对手必然会无法控制,也无法瞬时再变作其他枪势(扎枪的二次变化),所以,此时格挡防守成功率很高。如果防守太早,对方出枪未“老”,还会有其他运动路线的变化,此时对方力量刚出来,也可避开防守继续进攻;如果防守太迟,对方已经攻入,防守也失去了意义。只有在这“见肉”的一瞬间防守住,对方进攻受阻防守无门,处于“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之时,守方才可发动进攻。而进攻时为了避免对手将自己防开,就需要顺着对方的枪杆进入,此时两枪杆距离较近,对方的防守不便于发力,进攻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在“见肉贴杆”这4个字中,“见肉”只是枪尖较近距离地“见”到人的肉体,而这个距离是多远,在与速度的较量中如何把握这段距离,以及“见肉”时的胆量、勇气与魄力,都是因人而异的。见肉分枪的实践不仅是技术上的表现,更是心理坚定与智慧判断能力的卓越表现 [8]。
程宗猷在《耕余剩技》中说:“枪法亦不过二手持以阴阳,一仰一覆运用而已。”攻守之法在敬岩、真如枪法使用过程中,戳中有革,革中有戳,直中有横,横中有直,这也是矛盾统一性的表现之一,虽然戳在直线上运动,是直力,革在弧线上运动,是横力,但是螺旋线是直线和弧线的结合,它将直线和弧线光滑而圆活地连接起来,它既向前又向左右,这也是峨眉枪法的独到之处。其他人用枪,戳用直力,革用横力,力量分而不合,枪法就会破碎而不能圆通,峨眉枪法将攻守融为一体,攻中有防,防中有攻,不拘泥于一式,而又随机应变地应用了各式。
5 《手臂录》枪法的格斗实战性:不尚虚花,手手杀人
吴殳既是一位文学家,又是一位武术家,吴殳学习枪法是为了应对战时的需要,他学习枪法的初衷是注重实战的,不论是“兵枪”思想还是“游枪”思想,都是从技击实战出发习练枪法的。“兵枪”从大规模军队作战出发,“游枪”注重个人技法的精益求精。
从历史维度考察,技击性是亘古不灭贯穿于武术发展史的恒久驱动力 [9]。《手臂录》枪法虽未明确提出反对花法套路的主张,但其所辑录各种枪法的捷便性、攻击部位的致命性、攻防实战的巧妙性、实战经验的切身性,以及围绕最大限度发挥实战性而进行的扎实牢固的训练等,都可将《手臂录》枪法定位于重实用而反虚花 [10]。枪法训练的实战性可从敬岩对吴殳的训练中窥见,在练习扎法时,戳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临敌杀人,练习革法时,虽然枪杆周围包裹了苇絮,腹部前部捆绑了纸竹,然而革法练习完毕后仍留有青紫甚至流血,若有一人革稍不合法,枪杆打到身上,此人便倒地上,可见,2人互革练习的逼真。在辨别石家枪和程冲斗枪上,《手臂录·卷二·枪法微言》中写到:“须枪枪见血,以论胜负,然后能辨敬岩、冲斗之得失。此事非独口不能传,对枪稍留情面,即不能辨,此真破假也。”在枪法实战中,稍留有情面就会高低难辨,若要分出谁高誰低,就要枪枪见血,这也是吴氏枪法“不尚虚花尚实战”的最终目的。
枪法行着的实战性主要体现在步法上,剪刀步、十字步、进步、退步是枪法格斗主要使用的步法,而少有蹿蹦跳跃和腾空动作。步法都是单脚交替移动,下盘稳固,无论进攻还是退却,都是双脚同时着地,“或一只脚处于运动和离开地面状态时,另一只脚处于静止和接触地面状态” [11],这些步法都是实战经验的结晶。另外,在人体部位中,有一些易被枪法攻击的要害部位被称作“枪眼”,例如食指、虎口、心、目、鼻、喉、膝臁等,枪法针对“枪眼”的进攻是枪法格斗实战性的集中体现。
6 《手臂录》枪法重身心之修炼:三尖相照,内外相从
枪主要有3件大病,身法不正是一大病,二大病是当扎不扎,三尖不照是三大病。身法作为心法的主要表现载体,身法不正,心就没有了主弦,从而手足失措。枪分为六品,分别为力斗、偏长、守法、精熟、通微、神化,六品中的力斗(六品)、偏长(五品)和守法(四品),厥品居中,注重于手足身目的学习。在武术训练中,长时间反复地习练实战枪法,身法和心法会自然而然汇聚于身体和内心,若一心只为寻得心法上乘而不加强练习,只会误入歧途。身法在四平枪势中强调“三尖相照”,即《手臂录·卷四·古论注》中的“上照鼻尖,中照枪尖,下照脚尖”,意为鼻尖、枪尖和脚尖要在一个竖直的平面里。上照鼻尖,则两目前视,既可观察对方的动静,更便于相机攻守,也利于做到头正顶平;中照枪尖,则枪尖正指前方,离对方近,出枪方便,宜攻宜守;下照足尖,则前脚斜向前方,利于脚步移动 [12]。三尖相照,即为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协调照应和配合。
峨眉枪法强调“治心”,把枪看作身体的一部分,认为枪法运用由心而生,追求的是“心身合一”的状态。比如,枪法6品中的第3品为精熟,觉悟没达到很高、思想没有完全领会;第2品为通微,没有全面掌握于心,只掌握了核心的“元神”;第1品为神化,心法、身法和实战已出神入化。可见,此3品尽管均为上品,但由第3品到第一品的提升过程,实际上正是枪法修炼的“治心”过程。《手臂录·附卷上·治心篇》中的“他行任他行,他搭由他搭。惹动真主人,龙动如摧拉”是“治心”的实战状态,虽类似于“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动迅静定;但其中的身心状态,则是在人的枪法技术精熟、心理状态稳定、心态良好、身体熟练灵敏等各方面均达到要求并协调配合下才能实现的。同时,吴殳所强调的“持龙之道,身心为本,身法不正,则心无主,而手足失措”,也体现了《手臂录》枪法注重内外相从、身心合一的特点。
7 《手臂录》枪法的临敌戒谨之道:死生之地,谨慎果断
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保守性的特点,其择徒条件是极其严苛的,相较于身体条件,关注的根本点还是被择者的道德状况。择徒是严格武德的第一关口 [13]。峨眉枪法训练在技法上追求精益求精的同时,又总结了在一些特殊环境下使用枪法的注意事项,其中涵盖了地点、时辰、光线、饮食及心志等方面,称为游场“临敌八戒”,在师徒传承中“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
“临敌八戒”告示练枪用枪之人在8个方面的注意事项,这些事项的重要性已达到“事关生死”的程度。临敌交战至凶至险,局势不定,着着杀人,法法取命,稍有一着不慎,便会毙命。两人若在特殊未知的环境里相遇,虽然一方持有长枪,但是在泥泞雨湿的地方,脚底易滑,枪法行着难以发挥,所以要避开泥泞湿滑的地方;而在天刚破晓的早晨,面朝东方一则自己眼睛被太阳光芒照射无法辨识对手形势,二则敌暗我明,敌手取胜较为容易。枪法在光线的要求上也较为苛刻,灯前太亮,月下较为朦胧,枪法技术精细而刁钻,此2种都会降低枪法使用的准确性,此情境中对手极有可能趁虚而入。此外,饮酒乱人心目,临敌会战时饮酒使人身心不一,导致性命丢失,后悔莫及;饥饿腹空使人心力涣散,无力持枪,注定失败。“临敌八戒”视男女之事也为一戒,临敌会战前宜养精蓄锐,固守阳气,保持充分的体力和精神,否则易失败。最后一戒从心志方面提示交战者要坚毅果敢,凡迟疑、缓慢、心慈手软的都会败亡。戒谨篇的“临敌八戒”是《手臂录》枪法的临敌戒谨之道。比武胜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枪法技术精熟、战术运用得当固然重要,而在地点和光线、饮食和心志等方面若不注意,往往在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结局。
8 结束语
枪术以其独特的技术理念和文化蕴涵,凝聚着武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手臂录》堪称中国武术器械中的“枪经”[14] ,是中国武术枪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是当代枪术运动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对《手臂录》枪法思想的开掘凸显出强烈的时代意义。面对广大的武术和枪术爱好者,望让《手臂录》枪法永葆时代生机,活态传承,服务于当下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明达.说剑丛稿(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300.
[2] 吴殳.手臂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65-166.
[3]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80-181.
[4] 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中华书局,2014:49.
[5] 马国兴.古拳论阐释[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3.
[6]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
[7] 马国兴.古拳论阐释续编[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94.
[8] 郭肖波.明代兵枪及其竞技运动化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7.
[9] 郭玉成,李守培.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9):9.
[10] 张银行.《剑经》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12):18.
[11] 程大力.中國武术: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1.
[12] 温力.六合大枪[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28.
[1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84.
[14] 代凌江,赵斌.峨嵋武术中峨嵋枪法的历史渊源考证[J].四川体育科学,2008(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