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王文
编者按:“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应让俄罗斯人认真思考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阻止我们东山再起?”类似的反思言论最近几年时常出现在俄罗斯媒体上。很明显,中国正成为俄“转向东方”的最佳坐标。过去一年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受邀4次去俄罗斯调研、走访,在同两国学者、企业家与官员的交流中,真切感受到俄罗斯人对中国的认识正加速转变。改革开放40年来,昔日的“老大哥”已在“偷师”学生,“参照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在俄罗斯不仅不再是一个羞于说出口的观点,而且也在很多领域付诸实践。
代表人物是普京总统的顾问
苏联解体后,因一度照搬西方模式,进行自杀式激进改革让俄罗斯吃了不少苦头。进入21世纪,俄罗斯延续苏联后期依赖出口能源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力开始恢复,但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干扰。受油价下跌、西方制裁以及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影响,俄经济陷入停滞、能源和武器领域出口收入明显不足,商业和投资活力下降,居民收入减少。这种背景下,俄越发难以忽视中国强大的经济向心力。“跟中国人合作,是有钱赚的”,基于这种务实的经济与安全利益考量,在俄精英群体中逐渐出现“借鉴中国经验”“向中国学习”的呼声,希望中国能为俄经济发展“造血”。
主张学习中国经验的俄罗斯代表人物是普京总统顾问、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谢尔盖·格拉兹涅夫博士。这位31岁就担任俄联邦对外经济联络部部长,后又任过国家杜马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等多个经济要职的重要人物,是目前俄最具有“向东看”开放意识的高层人士之一。近年来,格拉兹涅夫几乎每隔几个月就来一次中国,并推进与笔者所在的机构进行过3次“中俄智库经济对话”。每次对话会,都有一批俄罗斯经济、金融、战略、技术与军事方面的专家随他来中国。
格拉兹涅夫每次参加“中俄智库经济对话”都是一整天不离场,仔细听取并记录中方学者介绍的中国发展经验。他曾对笔者谈道:“中国发展模式有三方面值得俄方学习:一是中国摒弃西式民主,更注重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管理的有效性;二是中国通过制定“五年规划”,采取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稳定与社会公平正义,建立起全球最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三是中国建立了一套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这套体系相对独立于西方金融体系,并且行之有效。这些经验对俄方而言有重要借鉴价值。”
受格拉兹涅夫邀请,笔者两次在“莫斯科经济论坛”大会上做主旨发言,坦承“中国经济发展成就被俄罗斯低估”“俄应重视中国经验”“中俄进入相互学习的时代”等观点。“莫斯科经济论坛”有上千位俄罗斯精英出席,对笔者的发言,他们大都反馈积极。
普京总统连续多年参加的瓦尔代俱乐部年会被视为“最神秘的政治大会”,笔者去年受邀与会并介绍了中国在减贫方面的经验。俄外长拉夫罗夫在台下还专门与笔者谈到,俄方视“一带一路”为重大的发展机遇,有助于俄方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经验。年会最后一天,普京还邀请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面对面听他介绍中国的电子商务与经济发展。
在今年4月初举办的“莫斯科经济论坛”上,还设了20多个平行分论坛。第一个分论坛主题是“如何对接‘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倡议”,据笔者观察,该主题最受关注,足足来了400多人,因座无虚席,很多人就站在后面听。在嘉宾发言中,当曾担任过英国高官的经济学家罗思义说“1992年中俄经济总量差不多,而现在中国是俄罗斯的6倍,难道俄罗斯人不想一想是否应向中国学习”时,场下有许多人频频点头。▲
从漠视到重视
事实上,罗思义式的疑问此前已出现在俄罗斯公开舆论中。俄罗斯“银行”网今年2月7日题为“为什么俄罗斯不像中国”的文章称:“为什么都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起步,且中国经济比俄罗斯的起步水准更低,但到今天,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而俄罗斯却滑到第12位?”俄《独立报》去年底援引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专家亚历山大·拉林的话说:“俄罗斯想要实现复兴,是时候学习中国经验了……中国让我们抱有乐观主义,如果中国人可以从落后和贫穷中逐渐强大起来,实现民族复兴,为什么俄罗斯不可以?”就连针对美国对俄罗斯钢铁提高关税,俄罗斯战略调查研究所专家维亚切斯拉夫·霍罗德科夫也呼吁政府“应向中国学习,对美国采取回击措施”。
“冷战结束初期,俄罗斯人一度把中国商人视为‘倒爷,一些早期来俄的中国人还与黄赌毒沾边。有俄罗斯人曾抱怨,最优秀的中国人去了美国,次一些的去了欧洲,最差的中国人才来俄罗斯。”一位上世纪80年代就来莫斯科打拼的中国商人这样告诉笔者。今非昔比,他接着说:“但现在随着来俄中国人的素质与出口俄罗斯的中国商品质量越来越高,俄罗斯开始更客观地看待中国,接近中国。”今年4月3日,“莫斯科经济论坛”开幕式结束后,一位俄罗斯企业家还专门拦住笔者,用不太流利的英文向笔者介绍自己十多岁的孩子,希望他以后到中国长长见识。
曾在莫斯科居住过8年、现已在中国智库工作5年的罗思义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华心态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开始微弱地意识到中国改革的借鉴价值;1999年后油价上涨、俄经济快速增长,让俄信心大增,一度漠视中国经验;2014年后,俄罗斯受到西方全面制裁与挤压,开始深度调整对华心态。罗思义说:“这个进程(或许)很缓慢,可能需要10至15年时间。届时俄罗斯或许会更深刻地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
东方的“最佳坐标”
在笔者看来,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做法,让俄罗斯至少10年前就有所感悟。早在2009年,《莫斯科时报》网站、《导报》等均发表过主题是“向中国学习”的文章,其中提出俄罗斯现在越来越难以抵挡中国巨大的经济魅力和政治影响力。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现代化获得巨大成功,俄罗斯应向中国学习。在俄罗斯,即便是国内经济决策也要越来越多地将中国因素考虑进来。
虽然这些年也有一些俄媒刊文争论,认为中国模式不可能适用于俄罗斯。但无论如何,“向东看”在过去10年已日益成为俄罗斯既定的重大战略,如开发远东地区、致力于在远东打造自由贸易港。2015年的一项民调显示,59%的俄罗斯人支持延续或启动“俄罗斯向东转”的政策,70%的人认为,俄“向东转”与亚洲国家积极合作利大于弊。
强大的民意基础使俄罗斯近年来不少政策都出现了中国的影子。俄罗斯效仿中国开始建立经济特区。截至2017年,俄罗斯有24个经济特区,分为工业生产型经济特区、技术推广型经济特区、旅游休闲类经济特区以及港口特区。
俄罗斯还引进了中国工业园模式。去年夏天,俄罗斯产业集群和科技园协会主席什皮连科表示,俄远东地区计划再设立15个工业园,包括航空、林业、鱼产品加工等。据俄罗斯工贸部2017年统计,俄中部有80个工业园区,而东部仅有11个,因此支持在远东地区建设产业园是优先工作方向。
俄政府还借鉴中国的做法,制定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占地27公顷的莫斯科格林伍德商贸园区,由中国央企直接投资运营,是目前中企在海外最大的商贸投资项目。目前有约300家、来自14个国家的公司入驻该商贸园区。笔者在园区里看到各类知名公司的广告牌,颇有国内中央商务区的感觉。
随着中国企业和游客增加,学习汉语的俄罗斯人也多了起来,2020年汉语将作为一个外语科目被纳入俄国家统一考试体系。在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陪同笔者调研的商务人士谢华指着写有中文的指示牌说,近年来,莫斯科各大景点和航站楼都增加了中文提示。▲
中国可引领金融、产能、电商合作
“俄罗斯人真在学中国吗?”笔者在俄期间问了数位资深人士,答案是多样的。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汉学家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对笔者说,近年来,很多俄罗斯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模式,俄国内成立了智库团队,向媒体、公众和政府介绍中国模式值得借鉴的优点,以期通过学习中国经验来实现俄罗斯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与“俄罗斯梦”的完美结合。也有的说,俄罗斯以中国为参照探索本国的发展道路,但并不是要复制中国道路,只是部分借鉴学习。还有的表示,俄罗斯人内心高傲,对中国发展经验感兴趣,但不意味着俄甘于成为“中国学生”。在笔者看来,中俄已进入“相互学习的新时代”,中国要抓住俄对华心态转变的机会,但也要“戒骄戒躁”。
中国要把俄罗斯人的处事规则研究透彻,“精耕”俄罗斯而不是急功近利,这正成为一种共识。据笔者观察,中俄两国对视的社会心理都出现新的调适,平等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关键是中国要做好自己,世界才能看到中国最好的一面。”一位与俄罗斯打了30多年交道的中国企业家这样告诉笔者,他认为:“中俄关系正在进入新时代。两国都要放下身段,超越历史,认真发掘对方的优点与长处。中国不必指导、也指导不了俄罗斯,俄罗斯有其强大的底蕴,许多方面仍值得中国学习;但俄罗斯也须向中国更加开放。”
目前中俄之间存有“政热经冷”的局面,两国年贸易额仍未突破1000亿美元,只是中韩贸易额的1/3左右。笔者在和俄罗斯学者的交流中提出,双方要反思如何超越“能源型贸易关系”,在俄罗斯已表现出浓厚的对华合作与借鉴中国经验的意愿下,经济总量上占优的中国更是可以起到引领作用,特别是在金融、产能和电商三个合作的领域。面对西方制裁,俄实体经济缺乏资金支持,如果中国雄厚的资金和金融服务实力能为俄实体经济注入资金,提供长期信贷服务,对处于困境中的俄罗斯经济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