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心宇
教育部关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将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等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可以说,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活动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指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
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及职业行为习惯从出生到退休或至死亡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职业技能则是通过各种学习及培训方式获得的。现如今,旅游行业更为认同的是,如果一个人缺乏敬业精神,企业忠诚度不够,那么职业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所以,如果用一颗大树的各个部分来描述的话,大树的根系就代表了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树枝、树干、树叶就是其职业素养的表象,即能够被他人感知和鉴定的职业技能等。只有大树根系发达,才能让大树枝繁叶茂。
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高中基础薄弱、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因此这些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同时,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且家庭条件较好,集多位长辈的宠爱于一身,这使他们自我意识强,团队意识弱;个性特征明显,但包容他人的能力弱;语言表达能力强,动手实践能力弱;能够快速接受新鲜事物,但社会责任意识弱。这些特征与旅游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主动创新的职业素养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现自我能力的平台,通过在校期间的岗位体验,校外活动的职业锻炼,从而加强职业素养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以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课程体系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意识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旅游业相关岗位要求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将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大类。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德育、体育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主要由三类课程构成,即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旅游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容,做到通用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相融相通,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同时充分利用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的优势,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专业技能教育全过程。
(二)以《服务业职业素养》课程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素养训练
除将职业素养教育全面贯穿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外,还应开设《服务业职业素养》课程强化学生职业素养训练。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主要可以从品德内涵、言行形象、文化修养等层面进行。首先是品德内涵。只有真诚的、个性化的服务才能让个人感动,才能使客人惊喜,而只有内在具有优良的品德,才能让客人感觉到这种服务的真实性。其次是言行形象。个人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形象,而企业形象的好坏又对顾客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每一位客人来说,他们通过与一线工作人员的近距离接触,通过对整个服务过程的感知,而树立了对该旅游企业形象的认识。再次是文化修养。现代旅游业对一线工作人员的文化修养要求越来越高,做好服务工作,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技能,更要具备文化素养和广博的社会知识,因此,在学校的学习和企业实践中,旅游业从业人员要逐步形成高雅的气质和良好的职业形象。
(三)从行为导向及实训课管理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专业教师的行为导向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将专业服务的行为示范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在示范中展现服务技能,体现服务理念。此外,专业教师在实训课的管理中,应通过自我管理的细节,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例如,要求各工作组按统一要求将柜内物品摆放整齐;要求各工作组在实训过程中将所在座位的物品摆放规范等。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合作企业的行业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在他们娴熟的操作中,感受爱岗敬业精神,培养职业情感。
(作者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