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申生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将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济源市针对当地农业文化遗产整理,发现几处具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征的农业工程和特色农业,希望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整理挖掘,形成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济源位于河南西北部,北靠巍巍太行,黄河横贯于南,东连华北大平原。济源市地形复杂,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呈西高东平,北高南低的地势,大致分为剥蚀侵蚀构造山地的侵蚀丘陵及山前倾斜平原,西北部王屋太行山绵延东去,构成了自东向西逐渐升高的狭长中地带。拥有农业水利工程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朝贡圣品济渎红蒜、王屋仙草冬凌草等农业文化遗产资源。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位于济源五龙口镇沁河出山口,始建于公元前221年,历时11年建成秦渠枋口堰,“故名枋口堰,也称枋口或秦渠”,距今已有2 200多年的历史,也称“秦渠”,是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独特的隧洞式无坝取水、涵洞式无坝取水、敞开式取水枢纽,实现了断山取水、持衡衍泽的梦想,灌溉济源、河内(沁阳)、温县、武陟4县千余倾农田,被誉为“河朔小江南”。五龙口自秦创以来,记载了历史的足迹,现保留存十余处碑碣、诗碣及袁供祠、三公祠等文物。
济渎红蒜也叫“济渎金蒜”,古代济源地区朝圣的贡品,主要种植于济渎庙街村。传说当地人派高手昆仑盗草,因其七片叶,并且帮助当地人去除了瘟疫,被人们称为“七叶仙草”,自此村民开始种植红蒜,在宋朝便有将红蒜送往汴京供皇帝食用的历史。村民生活在济水河畔,独创了利用瓦片扣筑的“非”“井”“甲”字形的排水系统,上覆黄土,下流清泉的“合瓦地”不仅根治了旱涝,还温养了济渎红蒜。济渎红蒜蒜头皮薄肉厚,细腻无丝,味道鲜美,同时济渎红蒜不仅质量最好,也是同期全国大蒜收获最早的。
冬凌草又名冰凌草,当地称为“仙草”。主要生长于河南省太行、王屋山区(济源、林州、鹤壁、安阳等)。冬凌草拥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因此济源自古便用“茶”治病。相传药王孙思邈在此跨虎行医,以冬凌草救治咽疾、噎嗝,明朱橚《救荒本草》中最早记载了“生于野,茎方,容面四棱,开紫花,叶味苦”,在20世纪70年代,全国药材普查被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如今王屋山周边村镇种植上万亩冬凌草,通过济世药业等药材生产厂加工生产冬凌草片、冬凌草茶等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香港、东南亚。
(一)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是农业作为文化遗产的共有特征。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记载了我国农业文明发展的轨迹,解读农业业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
五龙口古代水利枢纽修建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11年,“以枋木为门,以备蓄泄”“故名枋口堰,也称方口或水利秦渠”,后经曹魏、唐、元等代在此开渠修堰,明朝相继挖掘利丰、广惠、广济、永利、兴利5渠,灌溉济源、沁阳、孟县、武陟和温县5县耕地,遂称“五龙口”。同时有三公祠、袁公祠等明清文物,该古水利工程及石刻承载了济源地区农业文明发展的历史,对研究河南,甚至北方农业文明都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济渎金蒜是相传为治愈瘟疫,村民派高手昆仑山盗取“七叶草”。自瘟疫驱除后,村里家家户户开始种植,后经过土壤改良和种植技术探索终成“济渎金蒜”。同时,自宋朝开始,便将济渎红蒜当作贡品送往汴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称赞过此蒜,建国后毛主席品尝过后也表达谢意。济渎金蒜长在济水河畔,伴在济渎庙,其元末明初的创造的“合瓦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生态循环、科学防旱涝的思想。
冬凌草被当地人称为延命草,自古便有“茶疗”治“噎嗝症”(即食道癌)的秘密流传。据传药王孙思邈跨虎行医时,已发现冬凌草的神奇效果。明朝周王朱橚《救荒本草》记载“生于野,茎方,容面四棱,开紫花,叶味苦”。20世纪60年代,河南医科学院和河南医学院普查林县食道癌时开始重视冬凌草,并进行了长期的科学研究,于1977年编入《全国中医药汇编》。2006年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在枣庙村率先完成野生冬凌草资源的驯化,并建成约333.33公顷标准化种植园。冬凌草的发现、驯化过程是我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延续,对野生草药的驯化种植研究具有模板借鉴作用,同时不断丰富了中医药的智库。
(二)科学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是农业文明遗留的智慧,作为文化遗产其凝结了人类农业文明的精华,对后世农业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借鉴思想和知识信息资源。
《沁河志》记载:枋口堰是中国水利史上第一个采用“暗渠”达到隔山取水的水利工程,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利用“水流弯道”原理取水的水利工程实践。利丰渠涵洞式引水、永利渠、甘霖渠隧洞式无坝取水、大小兴利渠开敞式引水工程,是濟源劳动人民解决灌溉问题的智慧结晶。济渎红蒜生于庙街,长在合瓦地。根据瓦房屋脊水顺坡下流的原理,人们沿地下水沟用三扣瓦筑成“非”“井”“甲”等字形,使地下排水系统相互沟通,形成上覆上覆黄土,下流清泉,既防旱又排涝的特殊水利设施“合瓦地”。特殊的温床滋养了高品质的济渎金蒜,使其成为大蒜品种中的佼佼者,对科学种植蔬菜提供了有效的借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对不同产地冬凌草品质对比分析表明,济源冬凌草所含二萜类化合物多达25种之多,抗癌成分冬凌草甲素含量最高。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临床表现,冬凌草抗癌价值不断被挖掘,同时美国、日本也开始关注冬凌草的药用价值。冬凌草抗癌的科学价值又一次将中草药研究引入科学研究,同青蒿素一样,冬凌草将成为“延命草”。
(三)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是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的直接动因。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是农业文明过程中农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五龙口水利设施至今辐射誉西北广大农田,缓解沁河下游旱涝灾害问题,使济源、温县、沁阳、武陟等地的农作物丰收,为地区农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入。同时,依托五龙口的风景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实现经济的多样化。济源市美丽乡村的有效规划,更促进了五龙口镇农家乐的发展,农民延长农业生产链,将农产品搬到饭桌上,逐渐实现了小康生活。高品质的济渎金蒜是大蒜市场的宠儿,“蒜你狠”的浪势,大蒜价格翻倍,庙街蒜农“富了”,同时,大蒜价格走低后价格也基本稳定在4元/千克。蒜农每年收入也高于济源同期农作物的收成。济源冬凌草作为抗癌药物拥有广阔的市场,自2016年人工驯化后,克井镇、思礼乡、承留乡等开始种植,全县种植面积达2 000公顷,年产24万吨,通过济世药业有限公司制成药剂和日化用品,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直接收益。茶饮市场、抗癌市场使冬凌草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发挥,而对于冬凌草的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
2017年4月15日,济源第四节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为期9天的活动充分展示了济源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成果。自“3+1”助推济源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显著,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已逐步深入千家万户。但对于农业文化遗产而言,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因此开发济源农业文化遗产需要科学规划。
(一)再现五龙风采
五龙口风景名胜区已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依托猕猴、温泉俨然成为山岳型省级风景名胜区,而五龙口水利枢纽本身的旅游价值已被忽略。五龙口自古便是名流徜徉的旅游胜地,“沁口秋风”“盘谷晴烟”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来此游玩,是鬼斧神工的自然美景,增加了文人气息。因此,五龙口水利工程本身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其旅游发展的根本。
再现五龙不是大兴土木,而是再现五龙持衡衍泽的精神。在修建、改造枋口润泽千里的过程中,古人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凿山引水。因此,五龙口不仅隐藏着着中国农业文明的智慧,还蕴含着济源人的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第一,寻缘五龙。整合沁河流域美丽乡村,打造沿沁河走乡村、寻五龙的休闲旅游路线,让更多的人了解济源、理解五龙口。第二,再现“五龙”。利用现代科技建设五龙口博物馆,将“五龙”搬进博物馆,通过VR技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建造伟大的水利工程。第三,再现五龙精神。利用五龙口风景区的景点优势举办五龙口文化节,引游客书写五龙神话、描绘济源山水,打造五龙口品牌。
(二)还原济渎金蒜
济渎金蒜虽贵为贡品,却也面临消亡的危机。由于济水水位不断下降,合瓦地暗沟逐渐干涸,蒜农开始拆除瓦片改田种粮,水分、土质已变。同时红蒜在粮区、菜区,甚至平原、丘陵换种后蒜种早已今非昔比。红蒜的品质不断下降,济渎金蒜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辉。
济水之源,庙街百姓以超凡的智慧筑造合瓦之地,垦沼为田,培育了味道鲜美的济渎金蒜。紧临济渎神庙的济渎红蒜成为朝圣贡品,受到了各地的追捧,一度是济源的一大特产。如今对其保护、发展迫在眉睫。第一,再造合瓦地。建设济渎金蒜实验基地,构筑合瓦地面还原其生长环境。引水循环于合瓦之下,动态的水流再现“温床”。第二,再育金蒜品种。济渎金蒜所需的特殊地质结构、气候环境无法大面积推广,所以济源农科院的长期跟踪实验研究,建立了济渎红蒜种子田,同时培育可以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突破环境条件的限制。第三,庙街乡村游。乘坐济源美丽乡村建设的快车,打造济渎庙街休闲旅游,如特殊的合瓦地、渊远的济水文化、鲜美的红蒜等。
(三)弘扬济世冬凌
“中国抗生素”之王的赞誉,使济源冬凌草成为医药市场的宠儿,同时也受到了美国、日本等地的关注。在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帮助下,于2006年率先完成了野生冬凌草的驯化,并建立济源是冬凌草科技示范基地。如今冬凌草的利用只限于药用开发,作为农业文化遗产,济源冬凌草还有很多利用的地方。
济源冬凌草以中药材被人们所关注,而当地人将其作为冬凌茶,因此对冬凌草的利用不应只是制药。第一,冬凌草茶园。以茶入园,固土绿化,有效解决煤炭开采带来的环境破坏。同时延长冬凌茶的生产链,以茶制茶,以草制茶,实现北方茶园的建设。第二,冬凌草药园。充分利用“天然药库”的资源,以药园的形式驯化、培育、多种药材,打造济源中医药药库。第三,冬凌草旅游节。以茶和药两方面打造冬凌草旅游节,以茶为主题的冬凌草旅游从种茶、采茶、炒茶等每一道工序为入手,打造中国北方第一茶园。以冬凌草为主体建设中国中药材文化旅游节,通过“神农尝百草”辨别药材,“杏林对联”发扬中医文化。同时,冬凌草冬晨结冰闪闪发光的独特美景是其发展旅游的亮點。第四,济世冬凌。以济世药业为主的制药公司开发冬凌草的各种功效,将冬凌草制成生活用品,如喷雾剂、洗手液等,高效利用其价值。
济源丰富的农业资源保留了大量的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对其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价值的挖掘整理,我们发现济源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开发尚处萌芽阶段,而政府也缺乏对其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有效政策。因此,利用济源农业文化遗产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可以极大地刺激百姓和政府参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一方面,在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本身价值的同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资源,鼓励更多的人参与保护我国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