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文化”考察记

2018-04-10 06:51龚世扬李大伟
大众考古 2018年1期
关键词:汉墓安阳东山

文 图 /龚世扬 李大伟

“东山文化”是越南青铜时代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它的发现源于偶然。1924年一位清化省东山村的村民在本村后面的马江河畔钓鱼时,拾得一批因暴雨冲刷而裸露出地面的铜器,之后他将这批铜器卖给了在清化省做税务官的法国人巴诺(Pajot)。同年,在法国远东学院的委托下,巴诺正式对这片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1924—1929年,巴诺在东山共发掘出土489件青铜器,以及部分石器、陶器、铁器和几具仰卧的人骨。1930年,法国远东学院学者戈鹭波(Goloubew)在《北圻和北中圻的铜器时代》一文中公布了这批发掘材料,引起了国际考古学界的 关 注。1934年,奥地利考古学家海涅·革尔登(Heine Geldern)首次提议用“东山文化”来称呼印度和印尼以外的东南亚全部青铜时代。这一提法随后被广为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

玉缕铜鼓及鼓面,1893年出土于越南河南省南商县,现藏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它是已知东山文化铜鼓中最漂亮、最精美、最完整的一件

明器铜鼓

东山文化以青铜器著称,从发掘情况看既有实用器,又有明器,类型比较多样,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武器、乐器、艺术品和装饰品等。典型器物有铜鼓、铜铃、铜钟、铜提桶、铜锄、铜斧、铜钺、铜矛、铜短剑、铜镯、铜耳环等。同时,东山文化还出土有陶器如瓮、壶、瓶、盆、碗、纺轮、网坠、印模、拍子,石器如斧、锛、网坠、范、环、串珠,铁器如锸、斧、剑、矛,以及少许玻璃、玉、玛瑙质地的装饰品等。

年代与分布

自从考古学家开始关注东山文化以来,东山文化的年代问题一直是讨论的重点。1942年,瑞典学者高本汉在《早期东山文化的年代》一文中就认为:应当把汉以前的时间,最迟为公元前4世纪或公元前3世纪作为东山文化的初始年代,东山文化可能延续到公元1世纪。而今天绝大多数越南学者认为,东山文化开始于公元前7世纪,终结于公元1—2世纪。中国学者则普遍认为东山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5世纪—公元1世纪。对东山文化年代上限的讨论目前仍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铜提桶

铜锄

靴形铜钺

欧·阳士在老街省采集的铜钺

1945年之后,伴随着越南的独立,为弄清本国历史、民族起源等重大问题,越南文物部门加大了对东山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现已基本弄清了东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越南中部广平省以北至中越边境的广大地区,并且东山遗址还有沿河分布的特点,在红河、马江、兰江及其支流附近遗址较多。早期的东山文化(或前东山文化)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山区和河谷的上游地区,鼎盛时期和晚期东山文化已经扩展到了河谷的下游及三角洲平原。

起源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关于东山文化的来源问题,在早期的研究中有西来说、中国说、本土说等几种观点。如戈鹭波提出东山文化是由本地人创造的;海涅·革尔登提出东山文化起源于欧洲;高本汉、欧·阳士(Olov Janse)认为东山文化源于中国。随着对东山文化研究的深入,目前更多的证据支持东山文化本土起源说。越南的考古学家已经证实东山文化与当地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存在着承接关系。如2010年,亭长遗址就发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地层叠压关系,即冯原文化—铜豆文化—个扪文化—东山文化。

东山文化起源之争也正好说明,东山文化与周边的文化存在紧密的交流与联系,比如东山文化的瓮棺葬习俗就是受越南中南部沙莹文化的影响,沙莹文化也出土有东山文化的铜鼓、铜斧等;又比如东山文化与中国云南的滇文化有很多相似性,晚期的东山文化还受到汉文化影响,同时东山文化对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南方的青铜文化也有辐射。

触摸欧·阳士的采集品

在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观摩文物标本期间,一件标注为“Olov Janse”、采集于老街省的藏品,让我们非常兴奋。在越南考古学史上,欧·阳士是一位不得不提的重量级人物。

欧·阳士是法国殖民越南时期的瑞典籍考古学家,1934年10月—1935年5月、1936年10月—1938年1月、1938年11月—1940年8月,在法国远东学院、美国哈佛大学的资助下,他在越南进行过三次考古调查,重点是对东山文化遗址和汉墓进行发掘,同期他还在清化、老街采集了许多铜器。1947年、1951年和1958年,欧·阳士出版了3本英文发掘报告《印度支那考古学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Indo-china),前两卷是关于汉墓的报告,后一卷是东山文化的报告,至今这批材料都是研究越南早期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探访古螺城址

古螺城址在河内东北部17千米的东英县境内。该城由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共筑三重夯土城垣,城外有护城河,外城周长8千米,内城周长6.5千米,宫城周长1.65千米。经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东山文化时期的铜鼓、铜钺、铜锄、铜矛、铜斧等,特别是上万件铜镞和100多件铜锄的发现令人震惊,这在其他东山文化遗址中也是少见的。

越南学界倾向于认为古螺城是南越国之前,公元前3世纪安阳王建立的瓯雒国的都城。《水经注》引《交州外域记》载:“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安阳王。后南越王尉佗举众攻安阳王。”《太平寰宇记》引《南越志》:“瓯雒国安阳王,巴蜀人也,姓蜀名泮。因先祖求雄王之女媚娘为婚,不许,怨之。泮欲成前志,兴兵攻雄王,灭文郎国,改曰瓯雒国。”而与古螺城直接有关的文献记载则见于越南古籍《岭南摭怪·金龟传》,其曰:“瓯貉国安阳王,巴蜀人也,姓蜀名泮……筑城于越裳之地……其城延广千丈,盘旋如螺形,故曰螺城,又曰思龙城。”结合东山文化的考古发现、文献史料,甚至口头传说看,我们认为古螺城与瓯雒国之间应该是有关系的。

在《金龟传》中还提及赵佗进攻安阳王,因安阳王有神弩,南越国军队大败,后赵佗假装请和、求亲,安阳王将女媚珠嫁与佗之子仲始,仲始依照父命窃回神弩,从而打败安阳王。媚珠因此事被父所杀,赵仲始伤心欲绝在古螺城投井自尽。至今,古螺城还保留有安阳王庙、媚珠庵、赵仲始所投古井等。

古螺内城的城垣遗迹及出土的铜镞、弩机

古螺内城的城垣遗迹及出土的铜镞、弩机

纪念安阳王的寺庙

古井,相传赵仲始在此投井自尽

亲临“船棺葬”现场

船棺葬是东山文化的重要葬俗。这类墓葬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红河流域的下游地区,经常发现于靠近河流的池塘和稻田里。在海防市考察期间,当地博物馆工作人员带我们参观了东山文化船棺葬发掘地——越溪遗址。遗址位于海防市水源县玉溪村,在翰江河畔的一块田地里,遗址距翰江约50米。1961年,海防造船厂工人在挖地时,连续发现了5座形状特殊的墓葬。这些墓东西向并排在一个方田中,墓之间用木桩分隔,墓距地面1.5—2米,最具特色之处在于棺,它由原木刳槽而成,棺木两边和两端均有榫眼,以便盖棺,棺盖也似水槽形,棺木最长的有4.6米。5座棺木中,最大的二号棺出土有较多的随葬品,共计107件,其中铜器就多达90余件,有提桶、盅、鼎、壶、簋、盘、勺、鼓、钟、铎、铃、剑、矛、钺、镞、斧、削刀、匕首等,此外还有少量的漆器和木器,以及一支木桨。这是迄今越南发现的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东山文化墓葬,时代大约为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时代)。这批器物明显分为两组,一组是东山文化的器物,占绝大多数;另一组如鼎、铎、剑、削刀等则是从中国输入的,它们属于典型的越文化器物,由此说明东山文化与中国南方青铜文化存在着接触和交流。

海防市博物馆库房存放的船棺

汉墓远景

偶遇汉墓:越、汉杂处的例证

在寻觅东山文化的路途中,我们在海防市、北宁省、海阳省、清化省都看到了不少汉代的文物、墓葬与遗址。如北宁省汉代交趾郡治所羸娄古城、海阳省汉墓群,其中一座汉墓的偶遇,让我们记忆犹新。在考察越溪遗址的归途中,当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不仅有数量众多的东山文化墓葬,还有不少的汉墓,他们最近就接到报告,说附近刚挖到一座汉墓,于是我们决定去看看。

这是一座砖室墓,坐落在土山之上,山脚是当地的一座监狱,因监狱要扩大监区,开挖后山,于是挖到了这座汉墓。根据残留的情况看,这座汉墓由大量的几何纹墓砖砌成,有一个主室和两个耳室,墓底铺有墓砖,据说墓中只发现了少量陶器,我们推测这可能是一座东汉时期的墓葬。随后,我们在这附近又发现了2座墓砖已经裸露出来、但尚未被破坏的汉墓,欣慰的是,当地博物馆决定尽快进行抢救性发掘。

从汉墓远眺海防市水源县

大量几何纹墓砖

东山文化,尤其是晚期的东山文化墓葬,在越南经常与汉墓集中分布在一块,东山文化墓葬经常发现汉代文物,如铁锸。此外,越南的汉代砖室墓也经常发现东山文化的文物,这些墓葬及其相关随葬品的发现是两种文化相融共生的最好体现。这种和谐相处的文化现象,有其重要的时代背景。中国的秦汉时期,也是越南东山文化发展的中晚期,根据文献记载,生活在越南中北部地区的人群属于百越的一支——骆越。秦汉时期,越南中北部先后是秦代的象郡和汉代的交趾、日南、九真郡的管辖范围,随着汉人的大量迁入,越、汉杂处的居住格局由此形成,统治者在岭南地区(含越南中北部)实行“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从而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这也为岭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

猜你喜欢
汉墓安阳东山
东山由义井
红红的苹果
安阳之旅
改建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洞庭东山:一颗镶嵌在太湖上的明珠
安阳:以最严密的法治向大气污染宣战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