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笔下的人物“行动”起来

2018-04-09 08:19曹雨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18年40期
关键词:行动学海特写

曹雨

主持人:各位好友,很高兴又与大家见面了。今天我们聊一聊描写人物系列话题之动作描写,欢迎大家的参与!

学海乐舟:今天我加入到作文聊天室,是希望得到各位的帮助!我习作里有这样一个片段,自我感觉还可以,可老师评价“描写机械刻板,毫无生气”,请各位帮我诊治一下,好吗?

我不情愿地站起来,拿着数学书走到黑板前做题。我还把粉笔都弄断了几次。本来很簡单的数学题,却用了十分多钟。

主持人:读了这段,我感觉在看“连环画”,人物动作之间缺少连贯感。因为你只客观机械地摹写了“我”做了些什么,而没有详细写出“我”怎样做的。

曹老师:我来帮你诊治,你要想办法把每一个动作连缀起来,形成流动的画面。

主持人:曹老师所言极是,要增加具体的动作描写,把“怎样做”的过程写清楚,变成精彩的、有动感的“录像片”。

孟老师:这段如果增加“不情愿地站起来”后的动作,就能克服“连环画”的弊端。如,可以这样写:“我拿着书慢腾腾地走上讲台,在粉笔盒里漫不经心地选了一支又一支粉笔,写了又擦,擦了又写,折腾了老半天。”

主持人:作家莱辛说过,刻画人物主要是让人行动起来,通过动作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果机械地临摹人物的动作,那人物就成了没有思维的“木偶”。各位一定带来了许多精彩片段吧,请展示出来吧!

淑媛老师:我这里带来一个小片段。大家看看写得怎么样?

他吮着笔,走到老师跟前,微笑着点点头,向老师请教。他一边听着老师的讲解,一边又不自觉地把笔放进了嘴里,听得入迷时,笔就像吸尘器一样在嘴里快速搅动,似乎要把灵感和思维从那个角落搜索出来。听完老师的讲解,他仰仰头,又点点头,似乎有所领悟,但那支可怜的笔还在他嘴里塞着,像是怕老师刚教的知识从嘴里跑掉似的。

学海乐舟:这段话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同学咬笔思考的情态和习惯,十分真切。我思考问题时也有这样的习惯。

曹老师:嗯。上面的片段运用“特写”刻画了人物的动作,我这里也有一个“特写”镜头:

她大着胆子把一颗还没有熟透的青杏儿小心翼翼地放进嘴边,用前门的牙齿悠悠地咬了一下,顿时她像被针扎痛了似的扭歪了脸,眼睛紧紧闭上,老半天也不敢再嚼下去。

小作者运用“特写式”,抓住“她”咬青杏时瞬间的动作——“放”“咬”“扭歪”“闭”等词语,从侧面告诉读者青杏“酸”的程度,这真是个巧妙的动作描写。

淑媛老师:其实描写动作的方法还有很多,请大家看这个片段:

“哎呀!我的卷子丢了!”说罢,她便像龙卷风般地把书包里的书本一件一件地摔到地板上,眼睛不停地扫射着抛出的书本,嘴里还不停地唠叨:“卷子究竟躲到哪里去了?”当搜索一无所有时,便失望地站起身,双手叉腰,眉毛紧锁,嘴撅得都能拴头大毛驴。此时你若想插句话,她定会扬起纤细柔嫩的手,重重地落在你最疼痛的部位,非叫你叫妈喊娘不可。

这段话写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急躁而泼辣。

学海乐舟:想不到动作描写也有这么多方法,让我大开眼界。

主持人:掌握了这些方法还不够,还要做到:一、细观察。就是观察要细致入微,要善于捕捉人物细微的动作,来反映人物的心理;二、精选择。就是精心选择富有个性化的动词,描写人物习惯性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三、巧刻画。就是在描写人物时要善于抓住人物连续性的动作,使描写动感传神。

学海乐舟:今天的收获真不少,谢谢各位大师的指点。

猜你喜欢
行动学海特写
赞农民书画家张学海夫妇
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研究
朱建中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
颜学海:把握投资创新与模式创新的连接点
印度军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