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春凤
摘 要: 作者结合本届学生的学情在历史模块复习课有效教学实施中摸索出了用时间轴这种图示结构准确把握有效教学内涵,寻找课堂教学的着力点,重视在复习过程“构建历史时间序列、培养时间思维能力、历史核心概念理解”三个方面取得实效,力求化繁为简、去粗取精。
关键词: 时间轴 时间序列 时间思维 核心概念理解
在如火如荼迎接六月中考社会学科的总复习中,部分学校在热点和综合模式训练之前一般采取两轮方式进行:第一轮“模块单元复习”,时间较长,第二轮是专题复习。一轮复习相当重要,是学生温习掌握基础知识;二轮则侧重知识重新整理的层面,是巩固提升。但实际操作时,二轮专题复习往往会出现一些影响复习效果的客观因素:如教师重于讲授,归纳提升不足;学生因为其他四科中考成绩分值、权重关系,在复习时间的分配上主观重视度不够,导致在课堂上参与思考率低。造成二轮复习效果不彰,这一切都是导致复习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能力提升帮助不大的不利影响因素。
有鉴于此,笔者尝试着在历史模式的二轮复习时用时间轴复习,培养学生在时间轴上一起回顾、一起写重大事件的习惯。在课堂实践中感受到学生眼中的亮光,从而发现时间轴的魅力所在。细想起来,时间轴确实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因为任何复杂的历史过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时空中,中外历史上的事件、人物、制度、现象等内容的生成是有其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的。正如梁启超所指出的:“有许多历史上的事情,原来是一件件分开着,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的排比起来,意义就很大了。”这种编排确实是可以用一种特定的图示结构将其进行条理化、简约化的表述,形成一种史学观点指导下的思路的逻辑建构,对学生的知识梳理有着引领作用。
通过对这一届学生的中考历史复习教学的实践指导和探索,我认为时间轴有以下几项实践功能值得我们肯定,并在中考复习实践中推广尝试。
一、删繁就简,构建历史时间序列
刪繁就简,指将繁杂的事情简洁化。就历史学科教学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隐藏在庞杂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自主串联成独属于自己的有机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学生整理、运用知识的能力。
历史学科是以时序构成学科系统的。法国历史学家安托万·普罗斯特告诉我们:历史学科的最根本特征是它的时序性,“历史学家站在现在向过去提问,问题针对的是起源、发展和轨迹,这些都处于时间之中,要有日期来标记”。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如能利用时间轴,有助于学生构建历史时间序列、更快地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师生在知识梳理过程中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如:九上第三单元《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二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综合复习中,笔者设计的《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专题案例:
(一)思路分析:深挖、适当勾连教材P81关于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的相关内容,厘清相关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内在逻辑,同时把九上第二单元第三课《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中罗斯福新政如何捍卫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内容也进行了整合,先后利用多条时间性轴本专题的时序架构。
(二)操作内容:从教材P40的引言关于30年代的大危机,明确基础知识1929——1933经济危机的时段,然后以该时间轴为起点,呈现教材P81——P82中意大利,尤其德国在1933之后的举措(图1)按照课本关于法西斯专政建立等历史事件的罗列一一通过时间轴展示,得到德国扩军备战的路径,在时间轴成形之后,结合当时法西斯专政统治在德国的为所欲为等内容。
(三)深挖原因:为什么德国会做出这种选择?引导学生从经济危机的时间段向前追溯到八下第七单元第三课P66《资本主义的扩展》中《德国统一》一课中有关1871年普鲁士国一威廉一世称帝、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签订《凡尔赛和约》内容及对德国的苛刻惩罚等事件的回顾和分析,水到渠成地得出“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极端民族主义和复仇心理”两个原因(图2)。
(四)总结缘由:结合九上P83内容和两个时间轴内容,得出德、意、日法西斯上台背后都有其深刻历史、现实原因,并结合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美国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法防止了法西斯势力上台,让学生悟到经济危机与极端政权的出现并不是必然的。
(五)视点延伸:基于一轮复习时关于九下第七单元第二课第三课《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相关时间轴的思考,援引2008年新浪网上的一则关于金融危机的讨论,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及领土争端和宗教矛盾、恐怖主义全球化等现状的存在,问学生:世界争端前景如何?引导学生就其中几个视点再作深入思索。
回顾此课内容的整合教学,先后使用了二条时间轴,从涉及教材宽度上而言,三本历史教材四个章节内容,从空间上看,涉及欧、亚两大洲三个重要国家,从时间上看,从1871年到1939年,不同的时间轴的不同内涵反映了笔者对这一专题的思考与理解。总体上展现了这段战争史相关的历史发展脉络,既便于学生的总体史实脉络的记忆,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层理解。毕竟知识只有理解了才能在考场上有针对性地被运用。
二、注重联系,培养时间思维能力
时间思维包括三个方面:(1)时间的纪年概念和常识。近似于时间序列;(2)历时思维。指从时间的纵向出发理解历史;(3)共时思维。指从时间的横向出发解释历史,其具体要求是在认识某一个历史事件或现象时,不仅要把握其所在的时代特征,相应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是其组成部分,而且要兼顾、关注同时代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联系。
初三第二学期经过首轮复习阶段的学生已掌握不俗的信息提取能力,但对于联系性的知识处理则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没有历史地看待时间的明确意识,学生很容易把诸多事件看作大堆杂乱的东西,也不可能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解释历史因果关系。
《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专题复习时间轴案例:
(一)思路分析:主要复习内容是针对八下第六、第七单元和九上《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的知识整合,也是为了铺垫九上历史与社会教材中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在三个层面学习西方促进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内容。选取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与中国的两条时间轴。
(二)操作过程:(1)先将这些章节中有关世界史的内容整理进时间轴,在时间轴上方与学生一齐回顾主要科技成就,下方整理经济上的成就,将书本的结论以时间轴形式呈现,分析得出当时的世界趋势是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整体化的一个大时代背景(图3);(2)接着又结合八下第七单元内容整理了1840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关于中国的课本结论表述,(特别增加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的中法战争)制作了另一个时间轴(图4);再现了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时的起步及发展的艰难历程,在中国,有别于世界其他各个资本主义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回应,它在夹缝中求生的变迁过程会对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近代化转型产生独特的影响。
(三)勾连延伸:最后,让学生结合黑板上的两条时间轴观察思考当时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理解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世界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市场整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却在列强进逼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有感于时局,就有了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从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扼要及知识分子分别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求索民族生存之道的努力,进而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艰难转型(如图5所示)。
就笔者复习阶段的跟踪实践表明,对于时间轴之上的不同组成历史事物的恰当挖掘,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时间条件下对历史事物作深度思考,串联起相关知识联系,促进学生对发生在同个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思想、军事等各方面的历史事件有着更独到深刻的理解。
三、问题驱动,理解历史核心概念
法国史学家费弗尔在《为史学而战斗》中说:“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在基础知识已相对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的二轮复习中,问题驱动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求知欲,切实掌握、理解历史史实,也更容易提高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因为专题复习本身就是克服学生在学习中生成的疑问和综合理解、架构知识体系时的困难。因此,要将学生的疑问作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切入点,抓住历史发展关联的、主流的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将其细分成有内在关联的小疑问,形成绵延不断的“问题链”。教师在课堂复习中,根据学生即时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表达在时间轴上,帮助学生展开思考,最终破解难点,构建起逻辑严密的独立的知识体系。
笔者在专题复习后,为了增强学生解答大跨度、高概括、细比较的试题的能力,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应该重点教会学生在长时段中看历史,更容易理解历史事件或概念。学生可以凭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多划分历史阶段的基础上利用时间轴重组知识,当然,在划分历史阶段的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知识的逻辑性、归纳的便利性、发展规律的阶段性及节点事件的转折性等。
八下第八单元至九上四个单元有关中国近代史时间轴重组知识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将近代中国百年的历史依照九上综合探究四的脉络,分为两个阶段。学生中大部分的意见以1919年为界,之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学习西方探索资本主义道路;之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学习苏俄迈向社会主义阶段。当然有学生将民主革命的角度分为旧民主主义的兴起(1840—1890)、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1895—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27—1949)三个阶段。只要他们根据知识的逻辑性、便利性原则和自己的理解,把历史事件表现在时间轴上就行。如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学生划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都突出了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位置。为了加深理解五四运动这个核心概念,课堂上,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想到要将五四运动作为节点事件?能不能围绕五四运动这个核心事件以横纵向时间轴形式全方位地深度解读八上及九上相关书本内容,真正理解这一核心概念?学生表示愿意一起试一试。
五四运动核心概念时间轴案例:接下来的一节课设计如下:
(一)思路解析:先将五四运动核心概念置于时间轴的中心,请学生再结合九上教材P46-P51的课前引言、正文、资料补充、史料知识、学习思考,再对五四运动进行概念认定:
(二)问题驱动:以问题的逐步铺陈,结合学生已有的关于国共两党合作与交战的时间轴的内容逐步横向补上这个时间轴上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内容:
1.五四运动为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彻底的反帝爱国主义运动)
2.前后期运动的主力军有什么变化?(由青年学生转变为以工人阶级为主)
之前中国的哪些不同阶级进行的中国出路的探索,分别以什么斗争形式表现出来?性质各是什么?
3.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进行思想传播的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
4.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阶级、组织基础是什么?先后又进行了哪些学习和尝试才迎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横向轴上体现时序,突出反映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位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因果串联:在纵向时间轴上以问题引领体现重大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5.导致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和直接原因是什么?(取消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愿意、合理要求被协约国无理拒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6.一战后期发生的十月革命为中国带来了什么?(马克思主义和未来中国走向的启示)
轴线下方则提出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洋务運动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艰难成长以来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和新文化运动为五(三)挖掘核心概念: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阶级、思想、文化基础等相关问题:
7.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军从何而来?为什么能在一个月不到时间内一步步在北京、上海等全国二十多个省的工人运动?
8.使五四运动得以如此蓬勃开展得益于之前什么思想观念和内容为主导的哪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倡导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科学,以新文学、新道德为主要思想观念和内容的五四运动)
课堂中通过设计相对易懂的问题链,步步推进,这一切基于学生现有知识积累和经验,层层设问,往往可以轻松突破核心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主动开动脑筋进行探究,寻找史实间的因果及内在逻辑关系,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历史建构,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地位,更加深对知识系统及逻辑性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结合自己在中考复习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从构建时间序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驱动和理解历史核心概念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史实的建构,进而在中考复习中更清晰地形成深刻的历史认识和广阔的视野。并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的方法和思路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和笔者的水平,这里只作抛砖引玉,但是,只要教师在实践中有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的意识,并身体力行地探究,就一定会在各个不同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安托万·普罗斯特,著.王春华,译.历史学第十二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马曙慧.历史之“时”:谈时间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3]贺千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初探[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2).
[4]黄牧航.从专题教学上升到主题立意命题[N].中国教育报,2013-06-17(6).
[5]向佐军.中学历史课堂的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
[7]思想品德及历史与社会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7.
[8]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中考总复习学习手册(省考点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9]時事[M].北京: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