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如何渗透依法治国理念

2018-04-09 11:47鹿军
文教资料 2018年1期
关键词:建设途径依法治国

鹿军

摘 要: 将依法治国理念渗透进公共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探析提升公共文化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涉及公共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踏实营造良好法治氛围。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有力推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三是要加强党对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四是要积极建立多元主体供给模式,适应新时代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发展需要,五是要有效整合城市公共文化资源,促进社会文化资源的共享,以期依法治国视域下推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提升。

关键词: 依法治国 城市公共文化 建设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1]。早在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此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长久以来城市公共文化建设都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在依法治国视域下,作为城市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公共文化建设,适逢如今经济社会大发展,城市建设队伍日渐壮大,广大人民群众精神追求日益提升,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建设水平进入我们关注的视野。

一、公共文化的内涵界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支撑和基本内容,从全面发展的角度说,如果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富强、民族兴盛。文化生活是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公共文化建设水平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也决定了对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满足程度。公共文化与商业经营文化相比,是一种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形成的文化形式,包括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相应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各种社会参与方式,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知识普及化,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需求。公共文化具有公共行政职能,服务对象是社会全体公众,其目标是人人参与公共文化,人人享受公共文化,人人创造公共文化,充分体现了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及非营利重公益的性质。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人类社会的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公共文化的基因,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公共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非生产性文化生产形态,伴随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历史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公共文化都有着形态和内容的差异,尽管程度有所不同。公共文化在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共享性、公平性、公益性、普惠性、仪式性、差异性和建构性等诸多特征。

二、依法治国视域下的公共文化建设顶层设计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政策层面,相关部门不断出台有关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从2015年10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到《“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再到国务院于2017年3月正式印发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从2016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到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颁布并于2018年1月1日实施,都展示了公共文化建设在依法治国视域下的顶层设计。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公共文化领域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与公共文化关系密切的《著作权法》。可以说,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尚没有完全走上法治轨道,主要依靠部门规章制度、“红头文件”解决相关问题。全国人大于2014年初启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工作。同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3],将公共文化立法工作迅速推上快车道,进入公共文化领域立法的高速成长期。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16年11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并自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电影产业促进法》涵盖了电影创作、摄制、发行、放映等全产业链条,相关规定立即呈现法律实施效果,如降低电影摄制门槛、取消单片摄制许可证等。这部法律的出台既是必要的,又是必然的,不仅可以顺利解决电影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对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及电影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尤其是对公共文化建设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娱乐生活的需要,对电影乃至整个国家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16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于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文化立法的一个重大突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规范公益性和普惠性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明确政府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的责任,规定公共文化设施拆除与重建的程序,规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和网络建设[4]。《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文化法律体系,提高了公共文化建设法治化水平。同时,为各级政府推进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国家法律支撑。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我国早在2001年就已经提出启动图书馆法立法,直到2008年11月决定正式启动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工作,从提出到颁布实施历时16年之久。该法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运行、服务、管理和保障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尤其是在免费服务方面,主要是“文献信息查询、借阅;阅览室、自习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开放;公益性讲座、阅读推广、培训、展览;国家规定的其他免费服务项目”。此外,《图书馆法》还强化了政府保障和政府责任,在设施建设、服务运行、社会化运行等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就目前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状况而言,应当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建立沟通渠道,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全面接受社会监督。随着公共文化领域又一法律的颁布实施必将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功能,有利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有利于大幅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现代社会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全国各地城市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

我们有理由相信接下来将是文化建设快速、健康、规范发展的黄金期,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更应该展示法治视域下的精、气、神,加强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为城镇化建设发挥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引领作用、示范作用,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依法治国视域下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提升途径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六级公共服务网络已经基本建成。为了提升公共文化工作的全覆盖,让每个人都享受到公共文化建设发展的红利,让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普照中国大地每个角落,温暖每个人的心田,我们要抓住时代发展的大好机遇,直面困难与问题,积极探索加强城市公共文化建設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涉及公共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踏实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文化领域全面推进实践依法治国。涉及公共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为各级政府增强文化治理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研习,学深学透,把宣传贯彻落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精心组织、积极部署,做好、做细,做实各项工作。通过组织举办各种层次的专题培训班、普法专题讲座、学习辅导、知识竞赛等,进一步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将专家辅导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全面、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熟练掌握精神实质和内容要义。切实落实文化普法的宣传教育责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将公共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纳入普法工作重点,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还要充分发挥普法工作中文艺人才队伍的人才优势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阵地优势,积极动员各中小学、大中专院校,让广大青少年广泛参与宣教活动,结合“4.23”世界读书日、“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12.4”国家宪法日和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寓法于艺、寓法于乐。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传统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以及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开展多方位的集中宣传和解读涉及公共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有条件的单位可在官方门户网站或者官方微博、微信等开设普法学习、经验交流等专栏。

(二)进一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有力推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

“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是国家“七五”普法规划的明确要求,又是提升法治文化服务能力、优化法治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途径。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将法治文化建设正式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与传统文化、与行业文化多正面融合发展。近年来,各大城市高度重视法治文化建设,出台了法治文化作品繁荣计划,组建法治文化创作基地、创作团队,创作人员加入法治文化创作专家库,征集故事剧本、歌曲童谣、动漫微电影等作品,举办各类法治文艺演出,推动法治文化实践活动,促进法治文化创作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需要。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法治元素融入公共文化的具体内容中,大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将法治文化服务作为中心重要功能,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惠民利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法治文化服务质量,逐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等,推动法治文化建设稳定化、信息化、社会化、品牌化发展,从而有力推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依法治国视域下仍然需要大力加强党对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在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贯彻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因此,依法治国视域下仍需大力加强党对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要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之中,最大限度地遏制不良文化的传播和漫延,让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思想文化建设。

要加强党对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必须深入实施理论武装工程,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准确地理解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深刻领会思想实质和核心精髓,坚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广泛开展面向最基层的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讲活动。这就必须加强理论宣讲队伍建设,不断壮大理论宣讲志愿者宣讲团队,扩大宣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针对错误思潮和极端观点,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开展斗争,不断提高在思想政治领域的辨析引导水平。

加强党对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主导,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加强党对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关键在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每位党员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依法依规积极投身城市公共文化建设。

(四)积极建立多元主体供给模式,适应新时代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发展需要。

在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针对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方式梳理出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大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政府;二是社会组织;三是相关企业;四是个人;五是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的合作共同体。从地方实践来看,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范围较多采用政府向社会组织、机构等购买的方式。在这一模式下,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而非由自己生产,在未削弱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利用市场竞争和契约精神选择出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从而提高供给效率。马克思列宁主义群众的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是党和政府的力量源泉。公共文化建设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主要通过公民会议、咨询委员会、公民调查、决策听证会等公民参与的技术手段,建立公民需求表达机制,同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踏踏实实做好基层调研工作,大力推进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要明确政府、市场、社会、受众等之间的关系,努力促成多元参与共同建设机制,广泛建立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明确社区定位,充分发挥基层社区的重要作用。区域行政管理部门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并引导文化专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积极参加公共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加强多层次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并鼓励和支持各建设主体依法成立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社会组织,尽快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业的发展壮大,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

(五)有效整合城市公共文化资源,促进社会文化资源的共享。

各级政府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充分利用公共管理和相关政策,整合本区域内的文化人才、文化团队,吸引民间文化艺术团体和业余爱好者为当地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便利、高效、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一是要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的共享,聚力共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基于社会资源和社会化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共享文化专家、讲师和公益文化志愿者,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通过文化部门统筹、基层干部保障、社会力量支撑、群众广泛参与一系列新举措推动公益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二是要推进物力资源的共享,夯实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整合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加强对辖区内公共文化设施的统筹利用。积极引导区域内各机关、驻地部队、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向群众廉价或免费开放文化设施,以补充政府投入不足,避免重复建设,合理配置和使用本区域文化设施资源。三是要大力推进文化数字资源的共享。在当今互联网和信息资源快速发展的时代,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为新媒体资料,通过互联网、卫星等方式传送到基层,为广大群众提供迅捷方便的文化信息服务,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总之,依法治国视域下推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大发展、大提升,关键是要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涉及公共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大力加强党对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积极建立多元主体供给模式,适应新时代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发展需要,有效整合城市公共文化资源,促进社会文化资源的共享。切实从基层做起、做实、做细,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各方优势,整合资源,推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真正做到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做得实。从而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N].人民日报,2017-02-03(014).

猜你喜欢
建设途径依法治国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论如何加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
基于浙江省港口建设现状的低碳港口建设途径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依法治国与公民权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