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2018-04-09 17:05吕天骄
中国名牌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山装鞋店服饰文化

吕天骄

服饰是人类跨入文明门槛的标志。服饰文化从人类诞生之时开始,发展至今,就已经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服饰老字号正是传承服饰文化的载体,老字号服饰企业的独特工艺、服饰品牌背后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助推着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老字号服饰文化

从人类开始懂得用兽皮和树叶遮风避雨时起,服饰文化就开始了。我国古代的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初,构筑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先河。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各种各类的服饰千姿百态,内容极为丰富。

我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素享“衣冠王国”之美誉。在服饰文化的发展中,我国逐渐出现了一些做工精细、质量上乘、服务一流的服饰品牌,它们就是代表我国服饰文化的老字号服饰品牌。著名的有:上海的培罗蒙、亨生、老介福,北京的内联升、瑞蚨祥、盛锡福、谦祥益、红都等等。

培罗蒙是上海著名的西服老字号。它创建于1928年,创始人徐达昌开设了徐达昌西服店,1935年改店名为“培罗蒙”。培罗蒙西装公司以西服、大衣为代表,凭借技术精湛,选料新颖,风格独特而闻名中外。“前裁工巧,瞻视端严”充分显示了培罗蒙的海派特点。

作为一家拥有83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培罗蒙和众多老字号一样,它的成功靠的是自己的独门绝活。培罗蒙量体裁衣,根据顾客的形体和个性要求,量身定制合体的服装。即使是特殊体型的顾客,只要经过工艺师的量体定制,身材缺陷便可以被掩饰和修正,实现美观得体的效果。另外,培罗蒙将一些几乎失传的手艺完好的继承下去并得到了发扬,并为特色工艺制定了新的工艺标准和操作规程。

北京的盛锡福始建于1911年,由山东掖县人刘锡三与他人共同创建,取名“盛聚福”,除了卖草辫,还加工草帽出售。民国六年(1917年)买卖重新开业,将“盛聚福”改为“盛锡福”,取刘锡三的“锡”和其小名“来福”,又寓意买卖兴隆长“盛”之意。

老字号品牌在手艺精湛、质量上乘等方面的要求之严苛,正是老字号服饰经久不衰的秘密法宝。为了创名牌,防冒牌者,聪明的刘锡三特向当时的政府申请注册了“三帽”商标。盛锡福还在当时的商战中,特别是对日货的竞争中,击败了日货。因用料考究、手工制作、品质优良而著称的盛锡福,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欢迎。

官场服饰文化

“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是老北京人常用的口头禅,这里的“脚踩内联升”是说穿上内联升的鞋,是高贵身份的一种象征。

内联升鞋店最早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的北京东江米巷(今北京台基厂附近)。店主名叫赵廷,现在关于赵廷的记载已不多,在内联升的历史档案中查询也只能知道他是来自天津武清县,早年在京城一家鞋作坊里面学制鞋手艺,学得一手好技术,其间也知晓一些经营之道,便想着自己开一家鞋店。赵廷有着一般手艺人不同的经商头脑,独具慧眼地瞄准了一个未开发的市场。他发现北京虽然聚居着大量的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却没有专门为他们做朝靴的鞋店,于是心理便打起算盘,若是能开一家专门为这些人做鞋的店,生意定当红火。后来,京城一位达官丁大将军出资数千两白银入股,帮助赵廷开办了鞋店,自此拉开了内联升鞋店的辉煌序幕。

经过一番苦心思索与推敲,赵廷取店名为“内联升”。“内”指大内即宫廷;“联升”示意顾客可以在朝廷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内联升的名儿就表明它的服务对象,皇宫贵戚和天天盼着升官发财的百官。赵廷不同于一般手艺人的精明之处,“打坐轿人主意”,亦成为内联升代代相沿的经营法典。

赵廷匠心独运,对来点选购鞋的名贵,留意记录其所需尺码,爱好,积久成册,取名《履中备载》。这也许是中国商业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会员”档案制度。内联升的生意因此兴隆火爆起来,并在商家中的信誉大增,同时官吏们把能够在《履中备载》中有记录视为一种荣耀,致使老字号享誉海内外。

内联升的生意越做越好,无不与创始人赵廷聪明的商业头脑有关。他熟悉中国官场文化,深知做官人的嗜好,并且通过圆通的人际关系得到朝廷一个丁姓大将军的资助才得以开办了鞋店。打开了官场的大门之后,生意就不愁了。上至皇帝,下至文武大臣,都成了内联升的“忠实”顾客,这来源于赵廷在官场与生意场上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的本事,这也是内联升生意兴隆,财源滚滚的原因所在,这为内联升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充裕的物质基础,再凭着可靠的质量和绝门绝活,世代相传,成为中国著名的老字号企业。

丝绸服饰文化

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开业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是由山东省章丘县旧军镇孟子的后裔孟洛川投资8万两白银在北京大栅栏创建的。瑞蚨祥是享誉海外的中华老字号、北京市著名商标,为京城“八大祥”之首,2007年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评为“中国丝绸第一品牌”。

絲绸起源于中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蚕神献丝”“天神化蚕”的故事。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我国是世界唯一能够生产丝绸的国家。

《诗经》中已出现“贝锦”一词,丝绸之乡遍江南,丝绸之路通天下。在北京前门一带丝绸店众多,竞争激烈。瑞蚨祥的掌门人精巧装饰门面,细致布置店堂,并用严格的店柜约束所有店员的言谈举止,使每一位顾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去。发展极快的瑞蚨祥在京城丝绸业几乎占据了垄断地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侵北京,一把大火使大栅栏满目疮痍,瑞蚨祥也未能幸免。在巨大的灾难面前,瑞蚨祥掌门人没有被困境压倒,向社会郑重承诺:凡瑞蚨祥所欠客户的款项一律奉还;凡客户所欠瑞蚨祥的财物一笔勾销。瑞蚨祥这非凡的气魄和高尚的商业信誉,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一时被传为佳话。

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瑞蚨祥人继承百年老字号的优良传统,在加工展示东方女性和中国丝绸特有的风韵美的旗袍上成绩斐然。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访问中国时,在时间极紧的情况下还特地到瑞蚨祥选购中国丝绸面料。

个性化制衣是“瑞蚨祥”的传统特色,从选料到成衣制作始终是“一条龙”服务,在遵循传统制作技艺的镶、滚、拼、盘、贴、荡等的同时,又增加了手工刺绣等技艺,选料精良、剪裁得体,滚边讲究,盘口精美都成为了瑞蚨祥的传统特色,也成就了其纯手工的“绝活”,保留着重视服装精湛的制作工艺。

中山装服饰文化

中山装是20世纪初至今,中国男子的主要服装样式,可以说是“国服”。中山装的设计者是台山籍越南华侨革命家黄隆生。《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说:中山装是“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由黄隆生设计、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中山装的诞生,不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其本身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化产品,它被时代赋予太多的历史文化。中山装是一种服装,却不是一种普通的服装,它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关于中山装的制作工艺,在国内当属老字号国有企业——红都最为有名,做中山装只有在“红都”做,才能原汁原味,红都现在已成为保存中山装传统制作技艺的唯一服装企業。

“红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老字号,1956年,从迁京的波纬、造寸、蓝天等七家服装店和中央办公厅附属加工厂合并组成北京红都时装公司,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重要政治、外交活动的着装需要,同时承担为驻外国使馆人员的制装工作。1993年,北京市红都时装公司等几家老企业合并重组成为了北京红都集团公司。

北京红都服装本源于宁波一带的“红帮裁缝”,后来迁至上海南京路、淮海路一带,中西服都做。如今,红都集团拥有“红都”、“蓝天”、“造寸”、“华表”、“双顺”等五个近百年历史的民族服装品牌,其中,“红都”、 “蓝天”、 “造寸”被评为“中华老字号”,“双顺”和“华表”是北京市著名商标。

纵观红都发展历史,一项凸显红都实力和影响力的传统是为国家领导人制装,建国50周年和建国60周年大庆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所穿着的中山装均出自“红都”技师之手。

中山装一直是“红都”品牌的特色产品之一。红都制作中山装的高级技师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田阿桐。红都服装制作高手邱锦华、闫瑞环、朱永伟都是田阿桐的徒弟,此外著名的还有高黎明和柴桂英等。在红都,导师带徒是多年来不变的传统,也是红都精湛技艺代代传承的重要方式。

红都凭借中国传统服装、服饰的制作工艺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尊敬。誉为“国服”的中山装不仅是时代的象征,也具有中华民族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中山装鞋店服饰文化
MTS潮鞋店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造型多变的中山装及派生服装
中山装团体标准首次发布
鞋店“店外销售”方案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谈谈中山装的前世今生
也析中山装的政治含义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