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 融入时代

2018-04-09 17:06
中华儿女 2018年4期
关键词:唐卡传统文化

文同脉,情同源。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到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延续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光彩照人。苗族古歌、河曲民歌、京西太平鼓、梨园戏、苏州评弹、吴桥杂技、剪纸、火把节……一方水土一方人,一项传统一片情。中华传统文化如同散落九州的明珠,镶嵌于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成为中国民族精神传承、文脉赓续的载体,成为炎黄子孙文化自信的泉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二是追求人和人的和谐相处,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仁者爱人;三是追求人内心的平衡及和谐。而传统文化,正是传统年节风俗的内核。例如,迄今为止,年节风俗延续了几千年,在这个过程之中,正是因为它有许多为大众所接受的内容,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才能够延续至今,让人们依然认可它、向往它,并且参与其中。其他传统文化样式也是如此。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青年文化被列入发展重点领域。根据规划,青年文化发展目标为更好引导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青年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文化精品不断增多,传播能力大幅提升,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服务设施、机构和体制更加健全。青年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率显著提高。

青年对提升国家软实力贡献率提高

《2014上海青年发展报告》曾对“上海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做了分析,调查显示,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总体态度是普遍认同但深度不够,为数不少的青年对传统文化并没有足够了解与深入的认识,还仅仅停留于缺乏独立思考的表面。

据统计,48.15%的受访青年认为应继承发扬传统文化,45.19%受访青年则选择对传统文化应有所扬弃,表示不关心的占受访青年的4.96%,认为传统文化已过时的仅为1.7%。以上数据表明,青年总体以肯定传统文化为主,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继承发扬”和“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接受时要有所扬弃”的人数百分比之和在90%左右。

其次,調查显示,大多数青年人都认可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访谈中青年朋友也一致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可以提高文化修养。但这种“认同”并未给行为的“自觉”带来相应的逻辑。形式单一、载体匮乏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难以吸引青年主动、自觉参与。

究竟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更容易传承,有没有规律可循、经验可鉴?

2017年初夏,一群来自国内外艺术名校的“90后”们,将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谱曲演唱,并制作成视频发布在网上。这段只有5分半的视频,用青年群体最为熟悉的形式,把600多字的诗歌全编了进去,不仅旋律动听、朗朗上口,副歌部分还用上了戏曲腔。这显然为教科书上冷冰冰的“朗读并背诵全文”涂上了温润的色彩,精彩的创意得到了网友们的广泛赞誉。

在网络改编歌曲《琵琶行》的青年主创们看来,这是他们用“我们所理解的方式”结合现代与传统进行的认真创作。这正是将爱好与特长相结合,以青年人特有的敏锐推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尝试,体现的是青年群体旺盛的创造欲和创新能力,以及肩负文化传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无独有偶,近日,一幅具有潮汕文化特色的手绘图在网上流传,并受到广泛关注。这便是两位“80后”女生——陈斯楷和黄曦,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发布在其自媒体号上的其中一篇推文。别说手绘图散发着浓浓的潮汕文化乡土气息,而像“潮汕人的狂欢季”、“莲花山腹地寻宝”、“潮汕古寨最全自助游攻略”等生动趣味性强的推文也在自媒体上发布,吸引眼球。

而在互联网时代,拥抱互联网,也能让传统技艺焕发勃勃生机。比如,近日几位温州“80后”青年就研发了一款主打“技艺折现”的APP“民间”,并选择“中国传统技艺”作为突破口,志在继承和发扬温州当地的瓯塑、瓯绣、瓯剧、瓯窑等非遗传统文化,获得了很多年轻人的认可和喜爱。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该有新理念、新路径了。以非遗项目为例,登记、原样保护是一回事;但想要在年轻人中推广普及、让大众一起参与,唯有创新,甚至用一些“巧劲”。有时候,一些简单的小心思,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非遗文化带入千家万户,把非遗产品传向五湖四海,把非遗承续变得简便灵动,中国传统文化这满树繁花,谁说不会成为凝心聚力、创造创新的“网红”呢?与青年兴趣相关联的传统文化活动正方兴未艾。

在传承中找到生存之道

传统文化要“取得实际成效”,要能够“活”起来,还是得通过“人”的传承。对于新时代的年轻人来说,传统文化的“面目”决定着它的亲近感与传承度。面对传统文化,年轻人的思维、年轻人的活力、年轻人掌握的现代信息和技术,会打开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传统文化,而这恰恰是创新和传承。传统文化就像一个生命体,只有跟人建立了紧密的共生关系才能不断进化。而这,只靠一往情深的情结和外界扶持是不能长久的。

29岁的吴治慧来自贵州黔东南苗州侗族自治州,她的家族有三代银饰制作历史。“父辈不希望这门手艺就这么没落,这个东西不能丢。”但吴治慧的心愿要想实现,是个很大的难题——每天面對单调乏味的工作,很少有人愿意这样做下去,不如出去打工来钱快。

面对这个问题,一些地方从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等角度,找到了破题之道。

从2012年开始,北京市在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等院校,相继开办并恢复了景泰蓝、花丝镶嵌、玉雕、雕漆、京绣五个传统专业,探索建立了“工学一体,校企合作”的新型培养模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由于人才十分短缺,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十分抢手,而且部分学生的收入也十分可观。北京的成功实践也说明,面对传统手工艺面临的传承困境,当下的解决之道,是要让青年能在传承中找到生存之道,不仅要让他们生存得好,更要发展得好。

甘肃则在更早就探索破解之道。2002年,天祝县民族中学开设了“唐卡绘画班”,让一些热爱唐卡艺术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可以学习藏民族的传统艺术。2005年,唐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才成应邀在民族中学设立工作室,并免费为“唐卡班”的学生授课。15年来,马才成已辅导百余名学生继承了唐卡艺术。对这些学生来说,学会唐卡绘制不仅仅是传承了一门非遗技艺,也是升学的通道。

唐卡特色教学办学初期,民族中学就连续4年包揽了青海民族大学藏族工艺美术系分配给甘肃的21个名额。目前有超过50名唐卡班学生被省内外高校录取。对一个西部省份的县级中学来说,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错。2016年,唐卡班学生又拿到了参加艺考生的资格,凭借唐卡画笔敲开高校大门的可能性更大了。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日前正式公布。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就意见的有关问题进行解读时谈到,“实施传承发展工程,为什么强调融入教育、融入生产生活?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长久生命力,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猜你喜欢
唐卡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李雪:唐卡收藏进入理性阶段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以恭敬之心绘画
唐卡:不仅是藏品,更是种信仰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