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着重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第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系列论述,为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他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总书记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我们党的四大自信,并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根基和着力点。
传统文化要“取得实际成效”,要能够“活”起来,还是得通过“人”的传承。对于新时代的年轻人来说,传统文化的“面目”决定着它的亲近感与传承度。面对传统文化,年轻人的思维、年轻人的活力、年轻人掌握的现代信息和技术,会打开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传统文化,而这恰恰是创新和传承。傳统文化就像一个生命体,只有跟人建立了紧密的共生关系才能不断进化。
2017年初夏,一群来自国内外艺术名校的“90后”们,将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谱曲演唱,并制作成视频发布在网上。这段只有5分半的视频,用青年群体最为熟悉的形式,把600多字的诗歌全编了进去,不仅旋律动听、朗朗上口,副歌部分还用上了戏曲腔。为教科书上冷冰冰的“朗读并背诵全文”涂上了湿润的色彩,精彩的创意得到了网友们的广泛赞誉。
在网络改编歌曲《琵琶行》的青年主创们看来,这是他们用“我们所理解的方式”结合现代与传统进行的认真创作。这正是将爱好与特长相结合,以青年人特有的敏锐推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尝试,体现的是我们的青年群体旺盛的创造欲和创新能力,以及肩负文化传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拥抱互联网,也能让传统技艺焕发勃勃生机。一个时代的青年人会用他们新鲜的思维打开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创造性转换”。即便在新文化运动反传统时期,传统文化也是经过新青年们的改造而以新的形式出现。当我们听“90后”的《琵琶行》、看青年人喜欢的南山诗社的吟唱表演时,当年轻人尝试古风cosplay(角色扮演)、复苏传统礼仪茶道时,可以感觉到,传统文化不是被收藏起来,而是被打开了,活在当下。这种打开,其实就是传承和创新,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传承和创新才是最好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