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云
(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2.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210029,南京)
我国约70%左右的国土面积属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约2100 m3,为世界平均值的28%;亩均水资源量1400 m3左右,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左右。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总体上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在气候变化环境下,我国水资源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
一是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北方河流总体上呈现径流减少的趋势。如根据1980年前后水文序列分析,海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减少约10%,河川实测径流量减少40%~70%,经过还原计算分析后,地表水资源年减少约40%。河川径流的减少使得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二是经过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多年努力,尽管我国节水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用水效率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2016年虽已提升至0.542,但世界先进水平达到0.7~0.8。我国部分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和设施落后,水的重复利用率低。2016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81m3,高于世界先进水平近2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世界先进水平的2倍。因此,我国用水效率整体上偏低,节水潜力仍然很大。
三是随着经济社会用水量不断增长,在许多地区,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影响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一些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超出了其承载能力,超出了联合国提出的低于河川径流40%的标准,造成了河川断流、河湖湿地萎缩、水环境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等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更影响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推进国家节水行动,切实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加快推进水资源利用方式根本性转变,加强全过程严格管理,构建全覆盖节水格局,强化全方位政策支持,培育全链条服务体系,凝聚全社会节水合力,全面建设节水型国家,是非常必要和十分及时的。
针对变化环境下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对推进国家节水行动提出几点建议。
水资源是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最显著的自然系统之一。一是要考虑未来不同变化情景下,我国主要江河径流的可能变化。在国家“十二五”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科技支撑研究计划项目中,基于0.5°网格全国尺度气候变化影响评价模型和多种气候变化情景,利用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VIC)模拟了 1951—2050年GFDL-ESM2M、HADGEM2-ES、IPSLCM5A-LR、MIROC-ESM-CHEM 和NORESM1-M(均为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提供的模式)共计5个气候模式在 RCP2.6(低排放路径)、RCP4.5(中排放路径)和RCP8.5(高排放路径)3种排放情景下我国水资源情势。从5个气候模式对2001—2050年在低、中、高3种排放情景下径流深的模拟来看,与基准期(1971—2000年)差别不大,总体在10%以内。如GFDL-ESM2M 气候模式,RCP2.6、RCP4.5、RCP8.5的全国径流深变化率约为2.24%、-2.75%和-2.75%。因此,在中等及以上排放情景下,全国的水资源量可能进一步减少,在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及用水总量控制目标时,要考虑未来水资源的变化,特别是多情景均呈减少的地区和时段。
二是要考虑气候变化对需水过程及需水量的影响。除了上述由于温度及降水等变化影响到流域水循环和流域水资源之外,还直接影响到需水和耗水过程。温度升高导致地表和作物蒸散发增加,以及对作物分布和作物生育期产生影响,进而改变作物需水过程。我国用水总量中约60%为农业用水,如果不改变耕作制度、加强节水技术改造、提高灌溉效率,气温升高将明显增加我国的农业需水量。我国冷却水占工业用水的30%左右,初步分析表明,环境温度每升高1℃,冷却水用量将增加1%~2%,增加水量取决于冷却类型和方式。调查分析发现,生活用水变化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初步研究表明,气温每升高1℃,生活用水量将增加0.8%~1.11%。
国家节水行动是全社会的行动,是各行各业的行动,不是水利行业一家的行动。因此要突破行业界限,推动各行各业的节水行动。
要依据水资源条件,确定区域产业发展重点与布局。在生态脆弱地区、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超采地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严控新建或扩建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加强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工艺创新,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将用水效率作为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加快建设节水型企业,在缺水地区严格限制高耗水行业增长。更新和实施国家关于工业用水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的鼓励和淘汰目录。到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48 m3以下的要求。实施城镇节水降损行动,推行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改造。完善供水管网检漏制度,加强公共供水系统运行的监督管理。推动重点高耗水行业节水,对落后产能和节水工艺逐步退出。推进餐饮、宾馆、娱乐等行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在安全合理的前提下,积极采用中水和循环用水技术、设备。
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一是尽快完成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工程建设,目前一期项目已实现了对全国75%以上河道外颁证取水许可水量的在线监测、80%以上国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的水质常规监测,实现了国家、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信息平台的水资源管理业务在线处理和互联互通。应加快二期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完善水资源监控管理运行环境建设、完善应用系统开发和重要流域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实现用水大户的全覆盖,对全国总用水量的50%以上实现取用水量在线监测,做到监测数据实时准确,预测分析及时精确,并覆盖80%以上的国家、流域、省、地、县五级水资源管理业务。二是建立流域、区域、城市、农村相结合的综合调度服务体系,提升节水工作专业化、社会化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建立科学的用水效率和节水效益评价体系,开展节水诊断、用水效率评估,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建立与产业发展政策相适应的节水效益评价体系,开展节水效益综合评价。四是加强相关科学技术研究,提升农田水肥高效利用,开发节水技术和设备,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等。
从理顺国家节水行动基础保障支撑、强化过程管控和落实行动目标出发,构建国家节水行动保障体系与创新机制。一是深化水价和水资源税费改革。探索水价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水资源稀缺程度和水资源供需的相互关系,推行分类水价、分档水价,完善水价制度与水资源税制度。二是强化节水监督与考评。从落实节水行动责任制、完善目标考核办法、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逐步完善水资源资产核算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考核制度,健全领导干部节水工作考核等制度。三是加强节水宣传与教育力度。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普及节水知识,强化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加强节水教育培训,推进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节水载体建设。四是健全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建立公开透明的参与机制,对涉及群众用水直接利益的规划和建设项目,采取多种方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老水问题日益突出,有序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是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的重要措施,更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前,西江大藤峡、淮河出山店、陕西引汉济渭、西藏拉洛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开工建设,云南滇池补水、青海引大济湟、河南河口村、江西峡江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使用并发挥效益。应继续加快重大节水工程建设,并全面按照“节水优先”的原则,深入做好受水区需水量分析与节水措施落实,合理确定工程规模,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在抓好节水的同时,重视水源和供水工程的建设,重点推进重大农业节水工程、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新建大型灌区工程等建设,形成互济互补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此外,应注重工程建设生态影响分析,完善生态蓄泄设施与生态基流保障措施,尽快发挥节水供水工程综合效益,全面建设国家水网,提升水资源供给能力,保障国家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
“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
①受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影响,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在变化环境下,我国北方河流总体上呈现径流减少的趋势,导致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但我国当前用水效率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节水潜力很大。因此,加快推进国家节水行动,全面建设节水型国家,是非常必要和十分及时的。
②气候变化对我国江河径流和需水过程及需水量产生一定影响。在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及用水总量控制目标时,要考虑未来水资源的变化,特别是在多情景下河川径流均呈减少的地区和时段。同时要重视气候变化对需水和耗水过程的影响,重视气候变化对作物生育期及灌溉需水量、工业冷却用水、生活用水量的影响以及对水资源供需态势的影响。
③国家节水行动是各行各业的全社会行动,因此要突破行业界限,推动各行各业的节水行动。从建立国家节水行动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保障体系、节水和供水工程水网体系等方面提出突破行业界限,全社会参与并加快推进国家节水行动的建议,为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金星,张建云,等.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趋势 [J].水科学进展,2008,19(5).
[2]Stocker TF,Qin DH,Plattner CK,etal.Climatechange2013: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Climatechan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3]Chen Lei.Managing Water Resources for People's Livelihoo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elected Articles and Speeches[M].Imperial College Press,2012.
[4]陈雷.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大力节约保护水资源 [N].中国水利报,2013—03—22.
[5]刘宁.我国水安全形势与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J].水力发电学报,2015,34(5).
[6]《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7]张建云,王国庆.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改革发展 “十三五”规划[S].2016.
[9]WangXiaojun,ZhangJianyun,Shamsuddin Shahid,et al.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water demand[J].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201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