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梓/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素养卓越的年轻一代。课程,是发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素养的基本途径。深圳以立德树人为指引,创造性地从促进课程形态变革切入,历经8年探索,形成了以课程形态变革引领学生素养发展的深圳路径。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深圳同时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先行先试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回顾2000年以来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我们认为,以往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课程要素进行改革,虽然在各个要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出现了“碎片化”“分散化”“无序化”的倾向,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课程与学生素养发展两张皮的局面。那么,如何适应立德树人新要求,在深水区突破课程改革难题,为发展素质教育打开新局面?我们从促进课程形态变革入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市、区、校联动,坚持“实践推进——效果检测——调整策略——深化实践——效果检测”的推进方式,以国家“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试点城市为载体,以“深圳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研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中小学课程形态变革研究” “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深圳的个案研究”三个课题研究为抓手,项目引领,试点突破,由点到面,上下联动,历经前期探索、试点推进、系统深化三个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课程形态是指为实现特定教育目标,由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各种要素形成的稳定的课程存在样态。课程形态位于课程要素与课程体系中间层次,是各课程要素的有机综合,也是构成课程体系的重要“构件”。
八年来,我们围绕中小学课程形态单一、功能不全、整体育人成效不高等问题,主要研究以下具体问题:
第一,中小学生应当具备哪些素养?
第二,基于素养发展中小学应构建起什么样的课程形态?
第三,当前中小学课程形态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
第四,促进中小学课程形态变革的任务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路径何在?
第五,如何检测学生素养发展成效并适时调整实践策略?
综观八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产生了积极影响,发挥出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独具深圳特色的中小学生“八大素养”,为课程形态变革奠定了坚实的逻辑起点。2011年6月,我们开展了“深圳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课题研究,系统梳理了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关于学生综合素养的经验。2014年6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等八大素养,同时开展了深化课程改革、培养新型教师、推动教育评价变革和引导家庭与社会参与的“四轮驱动”的实践探索。这也是国内最早颁布的关于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地方文件。
基本构建起中小学四大课程形态,为课程形态变革明确了方向和任务。2013年3月,我们开展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促进中小学课程形态变革”的课题研究。于2015年7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从课程“内容—功能”维度进行划分,将基于学生素养的课程形态分为学科形态课程、活动形态课程、探究形态课程、职业形态课程四大类。
全面实施项目引领、试点突破和优化“内容—功能”的三大实践策略,走出了中小学课程形态变革的深圳路径。首先,针对四大课程形态变革需要,结合深圳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一系列重大项目。主要有建设中小学“好课程”项目、学科课程整合项目、教学方式转型项目、规范校本课程项目、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项目、创建优秀学生社团项目、中小学“四点半”课程项目、创客教育项目、中小学生小课题研究项目、中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项目、生活教育项目、中小学财商教育试点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在区域层面上较好地促进了全市700多所中小学课程形态变革。
其次,我们以龙岗区和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锦田小学为试点,开展课程形态变革的试验。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作为区域改革试点的龙岗区,学校的课程意识显著增强,形成了丰富的四大形态课程,经区教育局认定通过的区“好课程”达289项,连续三年入选深圳市“好课程”的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其中涌现出如龙城高级中学“荣誉、拓展、实验”三大培养体系、龙岗外国语学校“玉兰花”特色课程体系等一大批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一些学校依托“好课程”、创客实践室和科技社团等项目,汇聚校外资源开展课程建设。如平安里学校汇聚了柴火创客空间、中科创客学院等企业资源,创建了5个创客实践室,学生在科技创新类比赛多次获奖。
罗湖区锦田小学是改革试点学校。其结合“新生活教育”试验,按照四大课程形态的原则要求,对国家课程进行统整,形成了25门新的学科形态拓展课程,根据学生需要开发了66门活动课程和自然课程,开发了10门生活课程和9门隐性课程;基本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常态化,基本构建起了学科课程、生活课程、自然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三类五大模块”新生活教育课程形态。
再次,优化课程形态的“内容—功能”。一是优化学科形态课程。优化的重点是深化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学科统整、跨学科学习、主题式学习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为形式,丰富学科课程的实施样式。二是深化活动形态课程。我们把活动课程按其内容主要划分为学科活动、科技活动、体育活动、文学活动、艺术活动、公益活动六个大类,并分别探究与活动内容相适应的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着力提高活动育人效果。三是优化探究形态课程。我们根据学生探究课程的“内容—功能”,把探究形态课程分为科技创新发明、创意设计制作、社会公共问题、生命健康与成长、自然科学实验、动植物生活习性、人文艺术、学科拓展应用等8大门类探究活动,形成了调查、观察、设计、实验、探究等5类教学类型,丰富了探究形态课程的实施样态。四是强化职业形态课程。我们主要是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生活教育和财商教育为基础,开发职业形态课程并推进实施。
丰富和深化了课程形态变革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支持。一是对中小学课程形态变革进行了广泛的理论探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员出版专著6部,公开发表论文32篇,形成研究报告60多份,举办各类研究活动32次,交流活动60多次。试点学校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二是出台了包括《关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圳市中小学科技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内的10多份重要指导性政策文件,首发四份创客教育指南。这些政策和文件的出台,为中小学课程形态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有效促进了学生素养发展。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于2014年、2016年两次分别对8万多学生、8万多家长、2万多教师、200多位校长进行“阳光评价”。抽测的四年级、八年级、十一年级的语文、数学达标率均超过90%,英语、科学、人文类课程达标率均在85%以上。近几年来,深圳中小学学生申请专利越来越多,龙岗区龙城小学学生拥有专利187件。2016年底,在第十二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交流大会上评出的10位十佳小院士中深圳小院士占了3位,300名小院士中深圳有56位。
有力地提升了教师专业化水平。“阳光评价”结果表明,教的师职业认同度在不断提高。2014年~2016年,四年级教师非常喜欢教师职业的比例从38%提高到41%,八年级教师从28%提升到32%;教师学习和研修越来越自觉,至少每周都抽出时间自学的四年级教师从47%提高到51%,八年级教师从40%提高到43%;教师教学方式不断优化,四年级有近60%的教师、八年级50%的教师普遍采用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教师工作投入度普遍较高,91%的四年级教师和91%的八年级教师即使教学工作进展不顺利,也能锲而不舍;97%的四年级教师和94%的八年级教师为帮助学生取得进步或指导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而感到自豪。
为一批薄弱学校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高峰学校是龙华区原来的村办学校,近几年来大力统整学科课程,积极开发活动课程,全校开设120多个学生社团,学生不但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升,而且中考成绩进入全市前列。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是设在西丽片区的一所边缘新建学校,但在以现代技术支持下的统整项目课程带领下,建校仅仅5年就已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课程改革先锋学校。
发挥了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圳的课程形态变革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为项目负责人,我先后接受了凤凰卫视、人民网、深圳卫视的专访,还在国内30多次学术会议上进行推介;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等30多家媒体对本项目进行了深度报道;中小学“好课程”、创客教育等一批成果在我国20多个省市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得到推广,发挥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回顾深圳课程形态变革的八年探索,我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促进课程形态变革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首先,深圳提出的四种课程形态,符合学生素养的内涵要求,有效地对应了学生关键能力,是破解当前课程与学生素养“两张皮”难题的有效途径。其次,课程形态变革有利于中小学巩固前期课程要素改革的成果,也有利于为深化课程改革拓展新空间。可以说,当前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从前期的课程要素改革推进到课程形态变革的新阶段。再次,课程形态变革有利于学校开放办学。长期以来,学校课程形态单一,压抑了学校开放办学的意愿;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因为不符合学科课程的要求,也很难进入学校课程形态变革。但活动形态课程、探究形态课程、职业形态课程的丰富和实施,激发了学校开放办学的内在热情,也为各类社会教育资源进入学校打开了新渠道,有利于学校汇聚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课程形态变革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变革过程。课程形态变革,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教育专业研究机构的通力合作。政府要发挥出统筹引领作用和资源保障作用;学校要发挥出规划和实施的主体作用;社会要形成良好的氛围,并给予资源的支持;教育专业机构要参与过程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创造性经验。相关变革要合理把握变革节奏,要明确课程形态变革的阶段,根据阶段特点提出任务和举措,保持学校教育教学的稳定性。
促进课程形态变革的关键在创新。促进课程形态变革,本质上是在人才培养方式突破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因此,促进课程形态变革,需要全面总结前期课程改革经验,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努力学习各国教育的先进经验,需要实事求是地开展实践创新。
面向未来,我们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促进学科形态课程的融合发展;要规范活动形态课程,把握活动形态课程的特点,形成活动形态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途径与评价方式;要大力拓展探究形态课程,扩大探究形态课程比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素养;要切实加强职业形态课程,形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生涯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就业创业通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课程形态变革,方向已经明确,征程已经开启,我们将奋然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