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课程图谱的制度支撑

2018-04-09 06:45邢至晖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副院长
教育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图谱区域特色

邢至晖/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副院长

2016年11月,全国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研讨会暨“突破边界”现场会在上海黄浦区举行。会议期间,展示了黄浦区以特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立足校本实际,开展课程建设的成果。

近几年来,在参与上海市提升课程领导力第二轮行动研究中,黄浦区以区域课程图谱的构建作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着力点,致力于解决学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各中小学的课程都能得到优质的发展,满足每一位孩子个性发展的课程学习需求。

对课程图谱的解读

美国学者豪斯曼提出:“课程可以描绘成一幅地图,用以展现个体的特定需要、见解和价值观念;课程规划不是计划一系列单一、线性且基于顺序的学习活动,而是依据独特的课堂情形运用变化的方式发展出不同的选择。”美国学者雅各布斯教授针对美国基础教育阶段(K-12)开创了多维度的课程地图,提供了一个纵向(从年级到年级)和横向(一个年级中所有课程)实际讲授的课程体系,以及对学生学业测评的视图。而国内学者的研究指出,从区域层面来讲,课程图谱就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开发出一门课程或系列课程的“基础性地图”,为学校进行课程规划与教学设计提供基准;从学校层面来讲,课程图谱主要反映学校课程体系要实现的学习成果,以及为了实现这些成果而选择的课程,以体现出不同课程间的关联;从学科层面来讲,课程图谱是学科课程的蓝图,它可以清楚地提示学校所开设的所有学科科目、类型、隶属的学习领域,以及学科间的关系,能准确反映每一门课程为了实现学习成果要求而安排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可见,这三个层面的课程图谱都蕴含着课程图谱的整体性、关联性、期望性等特征。

我们对课程图谱的基本语义是指基于学生发展需求,与学校共建共享的具有地方特征的特色课程体系。其关乎“本土情怀”,带有明显的地方烙印,核心在于方便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区域课程图谱的建设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通过优化学校课程内容,确保育人正确方向;丰富学校课程形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体验;改进课程管理机制,增强学生学习选择性,支持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通过区域课程图谱的建设,着重解决目前学校课程建设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是学校之间课程建设水平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问题;二是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建设水平的提升问题。通过课程图谱,以可视化、直观性的表达,来指导学校合理规划学校课程,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强化课程内容的适切性,促进学校课程质量的提升,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性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课程图谱构建需要制度保障

课程图谱建设的顺利推进与学校是否能积极参与其中具有重要相关性,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作保障。作为推进学校课程管理与实施的制度,显然与一般的制度有所不同,其可以以显性的课程管理条文存在,也可能是隐藏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行为方式上的共同约定。

首先,一般而言,制度是底线要求,没有上限。新课程改革明确规定了学校有课程建设的自主权。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都需要有高质量的课程为保障,要在制度的规范和指引下来确保课程的质和量。

其次,制度设定能指导学校进行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并能进一步激发学校对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黄浦区教育学院早在2009年,就以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开展了“区域推进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通过项目引领、点上突破、区校联动、合作共享的方式,共同研究特色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问题,有力地推进了全区学校课程建设的水平。我们研究总结了“特色课程建设的8个问题”,规范了学校课程建设的要求;同时,向全区中小学颁布了《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10条建议》,从课程规划、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及教师培训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对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起到了指导作用。同时,还颁布了《区域推进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管理办法》《特色课程的评估指标》,这些文件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发挥了保障指导作用。

2016年,我们对全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进行了课程领导力的调研,其中学校领导认为“课程是学习经历”和“课程领导行为是引领课程实践的观念和行为”的分别占到了86.8%和89.2%,教师对于这两个观点的认识也都达到了较高的比例,而认为“课程就是学科知识或教材内容”的学校领导仅占3.1%。这一结果表明,我区的中小学领导以及广大中小学教师对于课程的理性认识比较到位,这为我们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全区每年有一半以上的课题或项目围绕着课程建设而展开。正因为有了制度的保障,全面推动了全区中小学课程建设的发展,也为课程图谱的构建打下了基础。

第三,通过制度建设来指导教师的课程培训,并营造积极的课程文化氛围,促进学校追求共同的课程目标。比如,我们研究提炼了“特色课程开发的7项核心技术”,分别是课程背景分析、课程愿景构建、课程目标厘定、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创意、课程评价跟进和课程管理介入,把课程建设以技术规范的形式教给教师,让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有方法、有依据、有参照,许多学校教师由此开展了校本课程建设并取得了成果。以上师大卢湾实验小学为例,该校教师开发了“双D创新融合课程”,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然后通过上师大卢湾实验小学协作块形式,让巨鹿路一小的四年级学生走进上师大卢湾实小体验该课程。“DI创新课程”讲究团队合作和角色扮演,卢实小本校学生之间较为熟悉,摸清了队友的性格和风格,因此在合作融洽度的挑战上难度不高。巨一学生的到来正好能让两校的学生任务驱动,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团队合作以及任务构成,从磨合到融合,体验挑战类任务所带来的真正的合作与分享、创意与创想,实现了课程学习的双赢局面。这里的跨校流动,各自把课程纳入了本校的课程图谱。由于有对共同课程文化的追求,真正地打破了学校围墙,实现课程的共建共享。

课程图谱相关制度的制定原则

课程图谱建设既需要“自上而下”区域主导的顶层设计和研究推进,更需要“由下而上”各学校的积极参与,需要广大学科教师主动有为的努力。其相关制度的设计应基于如下几个原则进行。

一是基于学生观的原则。课程图谱设计要为个性迥异的学生提供易于检索、利于开展自适应学习的课程体系,从而创设自主发展、勇于探索的课程环境,培养具有问题解决能力的创新人才。

二是基于教师观的原则。要通过对教师开展课程开发核心技术的培训,教会教师必要的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方法,让教师在参与课程建设中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培养出更多的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师。

三是基于文化观的原则。要遵循一致性原则,引导学校对学校文化、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课程管理等进行扎实建设,引导学校将办学理念融入学校的课程内容与实施评价之中,落实到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中,推动学校课程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内涵发展。

四是基于质量观的原则。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微观层面衡量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三个基点。特色课程把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因而推动特色课程建设,丰富和发展区域课程图谱就是在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而通过某些微观个体的变化带动整个宏观区域教育发展。而区域推进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审视、传播、评估等外部活动,往往也能展示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制度是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提高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保障,区域课程图谱在引导不同类型学校在打造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的学校课程体系过程中,能体现学校课程特色,把育人理念全面落实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的“蓬莱小镇”课程

猜你喜欢
图谱区域特色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特色种植促增收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分割区域
图表
区域发展篇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中国知名官方智库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