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齐贤
为了仪式感而去仪式,再华丽也索然无味。
任何事物一旦成了网红,便离凋谢不远了。比如说,仪式感。特别是鸡汤文里泛滥成灾的所谓感情世界里的仪式感。
记得一篇文章里有这样一段内容:男主人公带着女主人公,来到豪华的旋转餐厅用餐,然后变魔法似的掏出一条钻石项链,送给女主人公,并且说了句“你配得上这样的仪式感。”
作为这篇稿件的编辑,当时我几乎没有犹豫,删去了这段内容。在我看来,这样的桥段太矫情了吧。
逢年过节、各种纪念日里收到礼物,是很多女孩向往的仪式感。没有礼物?那你过得未免太寒碜了。而仪式感如果需要的只是外表与物质上的富丽堂皇,那么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负累,也就失去了它让人心生希望的意义。
法国童话《小王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常被人拿出来说道——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生活中这样的“某一天”和“某一时刻”会出现在何时何地?很多人也许有同感,随着年岁渐长,年轻时的罗曼蒂克都变得越来越接地气。与其幻想、等待,不如用心地经营每一天、每一刻。
真正让感情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多数都是热衷柴米油盐的普通人,没有物质攀比,没有剧本套路,却时不时地出现让人怦然心动的仪式感。
曾经,我采访过这样一对普通夫妻:女人因小时候患了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整日只能坐在轮椅上;男人是一个身体倍儿棒的健康人,每天背着女人上楼下楼成了他日日坚持的习惯。女人调侃男人,曾经浓眉大眼满头乌发的小伙子,如今满头花白。男人就“呵呵”笑着挠挠头,眼里满是柔情。男人说,想到自己年纪渐渐大了,怕有哪一天体力不支背不动媳妇,他于是开始锻炼身体,每天早晚出去跑步半小时。
肩膀上的责任成了男人跑步的动力,男人越跑越有劲儿,开始参加一些马拉松的比赛活动。而轮椅上的女人也没有闲着,她发动身边的残疾人一起,也报名参加了这个城市的马拉松,用摇动轮椅“奔跑”的独特方式为男人加油。
无论是男人日日背着女人上楼下楼的习惯,还是女人坐着轮椅参加马拉松的坚持,这些都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仪式感——有温度,很暖心。
我认识这样一对老人,他们为照顾在异地他乡工作的女儿,来到女儿生活的城市。后来,女儿有了女儿,他们又自告奋勇地担起了照顾外孙女的重任。
之前,家里没有小家伙,老人每天有大把时间去唱歌,练书法,打太极。而今,他们开始重新规划时间:早上6点,老头儿起床,打开电饭锅,蒸上前一晚精心准备的五谷杂粮,然后出门去附近的公园锻炼。1个小时后回到家,老伴已经照顾好外孙女的洗漱和饭食,老俩口开始围坐在桌边吃健康早餐。
接着,老伴穿上漂亮的绣花的中式裙装,坐公交车去老年大学,她报了那里的非洲手鼓和合唱团的兴趣班。老头儿这时候就在家里带外孙女,还不忘抽空练习书法和十字绣……
一日,老头儿完成了数年的成果——十字绣作品《清明上河图》,女儿鼓励他将十字绣及书法作品挂到小区的长廊里展示,引得左邻右舍热情围观。而老伴在老年大学的演出视频发到朋友圈,更是吸引了诸多点赞。
老人将晚年带外孙女的生活过出了仪式感,这样的仪式感让人羡慕。
曾经有媒体这样说:仪式感不是个特定的时间点,它发生在每天的生活之中,强调的是个人化的自我满足。
为了仪式感而去仪式,仪式再华丽也索然无味。好好生活,每一步脚踏实地的行走、每一句语重心长的唠叨、每一个发自肺腑的微笑,真真切切地投映到彼此的心里,如此幸福的涟漪才叫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