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探索中培养素养 在体验中内化意识
——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的培养

2018-04-08 07:17余欢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素养

◎余欢

2016年颁布的《高中新课程》重点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以及具体的质量评价标准,把学科核心素养从理念提升到了实践的层面。政治学科除了以“立德树人”作为价值归宿外,还包括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素养等核心素养。其中科学精神的培养与时代紧密相联。不管是科技飞速发展,还是理性辨别各种思潮观点,都离不开科学精神。那什么是科学精神呢?我们可以借鉴竺可祯在他发表的《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对科学精神的阐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一是不盲从,不附和,依理智为归。如遇横逆之境,则不屈不挠,不畏强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虚怀若谷,不武断。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做无病之呻吟,严谨毫不苟且。”从科学精神的含义来看,科学精神的就是求真、批判、合作、超越的精神,这与我们的高考改革方向是相一致的:即学生能够质疑现状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勇于寻求方法,并且能够从不同的方向、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但是,我们发现科学精神这一核心素养可以说在之前的课标中并没有作出详细的要求,包括我们的教材都缺少对这一素养的专门系统的论述。那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渗透科学精神的培养呢?

一、重在理念与资源

我们的传统教学基本是注重知识传授结果,这样就普遍导致了对结果的过度重视和对标准答案的过度崇拜,知识的掌握程度成为了衡量我们成效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出于自身对知识的追求。在这种教学理念引导下的教学只能培养出知识的“复读机”,而很难使学生具有思辨的能力、探究的精神、理性的判断等品质的。这显然是与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把对结果的重视转变为对过程的关注,对标准答案的崇拜转变为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过度功利化转变为对知识创新的渴求。

除了转变教学理念,教师还需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所隐含的科学精神,并把其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比如,在《文化生活》教材中,教师可以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知识点中,就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这一内容里,挖掘科学技术的作用,期间可以利用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历程,展示工匠精神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中作用,穿插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获取科学的途径不是一帆风顺的,科技力量在国家发展和综合国力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才有神州、嫦娥、蛟龙等的成功,才有一系列高新技术成果,从而增强学生科学认同感。

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培养科学精神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太过于拘泥和依赖教材,而是应该把教材看成一种可以拓展增加利用的教学资源,以教材生产资源、以资源导向素养,在课堂渗透中使知识情景化、实例化;并且允许学生对知识翻新改进、立异革新,跨越课本知识局限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创新的体现。在这一种教学氛围的引领下,学生会受到熏陶受到鼓舞,为科学精神的培养打好良好的基础。

二、贵在质疑与求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中国古老智慧早就告诉了我们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思与疑。“思”离不开情景的创设;“疑”离不开问题的生成;解决“思”与“疑”离不开探究真理团结协作。因此我们的教学需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教学模式,比如探究式、发现式、互助合作式、案例教学式、发现探究式、问题——解决模式、情景——启发模式、自学——指导模式、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等,以改变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出发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增强集体团结合作的意识。学生在整合教学资源中生成问题,在合作探究中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在质疑中探索,在探索中活跃,在活跃中创新,把知识获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培养其兴趣和热情的同时,使这种思考、质疑、合作、创新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习惯。

比如,在讲解“绿色GDP”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雾霾现象让学生探索我们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设计情景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让学生全面理解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重要性,理解实施“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的必然性,同时可以要求学生为环境保护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在讲解“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以西方“中国崩溃论”“修昔底德陷阱”的唱衰诅咒等为引入,让学生搜集大量事例论述新中国从成立之处的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之后的繁荣富强再到今天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付出的努力和成绩,通过我国建国到现在的发展变化成就的对比,立足客观事实,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以此为基础理性科学地批驳西方的不实言论。

三、质在实践与内化

科学精神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课堂上是无法真正养成的。它一定要回归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质疑恰恰符合“感悟探究、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回归实践这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综合实践课目标是相一致的。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思索、质疑、探究、互助、反省、领悟等方式,并善于利用身边的事例或者社会现状等生动的资源策划、布局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以其强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获得知识的创新和重构。

教师可以以情境创设问题,激励学生质疑探究的念头,指引学生策划好实践方向主题,做好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并给以必要的信息、条件的支持,以确保实践主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就课本某知识内容或者综合课本知识展开,结合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可以是针对某一问题所作的实践,比如企业环境保护考察、某问题社会调查、研学参观、环保宣传、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也可以是一些普适性的活动,比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学工学农等;还可以是一些符合时代性的主题的实践活动,比如“走进立法”等的法制性教育主题‘“保护传统文化”等反映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题;“中西文化对比”等国际视野教育的主题。

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精神。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科学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品格的养成。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科学探索的磨砺与挫折,并且让学生体会团结合作在追求真理中的作用,配合协调合作、探究质疑、构建创新等科学素养的指导,完成自己的主题实践任务,总结实践中的得与失,归纳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探索知识的创新与应用。

总之,我们通过对高中课堂科学精神教学模式的研究,希望通过教育理念的转变、资源的生成、质疑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的操作,提高高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在课堂内外逐步培养学生求真、质疑、合作的科学精神,使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位。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素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