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
新修订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中提到,“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当然也包括“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还明确指出,“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可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议论文比例极小,初一、初二只偶尔接触零星的议论语段,而几乎没有接触过整篇的议论文。比较集中学习议论文,是初三上安排了两单元共八课。这在三年六册共170课中还占不到可怜的百分五啊。众所周知,写的基础是读;读得极少,心中没有足够的范文作模板,谈何容易!
然而,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三的学生,其思维特点已经达到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他们认为,初中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逻辑课题。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而议论文写作最需要的就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凭这一点,我们可以说初中生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学写浅易的议论文了。
虽然已经具备了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并不等于就能轻而易举写出像模像样的议论文。任何文章的写作都要经历入门的基础训练。本人经过多年尝试,在总结了成败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归纳出三步训练法。
第一步,学会从材料中提炼观点
无论是题目中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还是平日自己练笔面对的素材,多半是形象的,从形象的感性材料中提炼出观点,这是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将形象的材料抽象化。一份材料中蕴含的观点往往不是单一的,这就要学会从多维度来提炼观点。
材料中有多个人物,往往可以从不同的人物来提炼观点。比如著名的达.芬奇学画蛋的故事。故事中涉及达.芬奇和他的老师,从达.芬奇一边考虑,可以提炼出诸如打好基础是学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刻苦勤奋才能成才、坚持不懈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等观点;从老师一边考虑,可以提炼出教学有方才成名师;还可以从师生关系来考虑,比如名师出高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观点。
与此类似的,还有爱因斯坦小板凳的故事: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时,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唯有爱因斯坦没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有的。”他不慌不忙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接着又举起他的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些。”
这则材料中,从爱因斯坦一方可以提炼出:成功往往不是一次性的;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要相信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看法等不同的观点;而从老师一方则可以提炼出:不仅要看“做得怎样”,还要看“怎样做”;以成败论英雄不足取;批评要注意调查研究;应注意因材施教等观点。
这种从材料到观点的思维训练可以经常进行,即使不为写议论文,平时经常活动,也有益于学生开动脑筋。
第二步学会运用恰当的论据来证明论点
在第一步提炼论点的基础上,要学习运用演绎推理,即列举适当的论据来佐证自己的论点。初学者容易犯的毛病有,论点和论据不怎么搭界,或者叙述事实论据过于啰嗦,不能突出重点。为此,首先应该从学习典范的文段开始。
林家箴的《说勤》一文短小精悍,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尤其第3、4段的论述,更是初学者最好的范例。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二十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天上繁星点点,如颗颗忽闪着的眼。地上月光淡淡,如丝丝散落的绸缎。万籁俱寂,只有深林中的飞鸟时不时被惊起,发出一声声凄凉惨淡的鸣叫。黑云迅速包围并吞噬着一切,重重地压上了大地—是的,夜降临了。
这是文章的第三段,首句亮明观点,随即一口气列举五个事例来证明论点,最后再简洁地归纳。
本人要求学生以此为例,以“让是一种智慧”为论点,尝试写片段,学习这种总分总的结构。要求多例并举要注意例子间的顺序,比如按时间顺序从古到今,按空间顺序从中到外,按逻辑顺序从典型到一般;引述事例一定要突出重点。范文为了证明“勤出成果”,作者引述例子就只强调某人如何勤,做出什么成果,其余都可略去。同理,要证明“让是一种智慧”,也只要指出什么人怎样“让”,他的“让”体现了怎样的“智慧”。再有。选例要尽量做到典型、准确、新颖。看学生的作业时,教师也就从这三点来判定;评讲作文,当然还是就是否做到这几点来讲。
第二次专项练笔是学习引述事实论据。既然同一材料中可以提炼出不同的观点,那么,运用同一材料来证明不同的观点,引述时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各取所需”。
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的故事很典型,材料中可以分别提炼出“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树立民族自尊心、人贵有志、精益求精是成就事业的保证”等观点,引述材料来证明不同的观点就需要进行取舍。原材料有上千字,如何去粗取精呢,教师先示范,比如用它来证明“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一论点时应该怎样引述,然后学生练笔。
同样的练笔要多次进行,不要妄想毕其功于一役。课本上有《香菱学诗》一节,课文学好了,要求总结香菱学诗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也就是再次锻炼提炼观点的能力,之后要求用不到一百个字来引述材料证明自己提炼的观点。原文有三千多字,这就要努力沙里淘金舍末逐本。这样练习多了,可以克服随性抄搬原材料缺乏目的性的毛病。保证写作中运用的论据紧紧围绕论点。
第三步学会分解论点深入论证
初学写议论文往往只会简单做出判断,而不善于分析原因,即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不能深入阐释“为什么”和“怎么样”。议论文的本质是以理服人,不能分析“为什么”,势必使文章缺乏说服力。因此,学会分解论点深入论证是议论文写作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陈群的《理想的阶梯》也是一篇很典范的议论文。作者在“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个中心论点之后,提出了三个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提示学生,“理想的阶梯”绝不仅仅作者提到的那几个,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让我们开动脑筋,想想“理想的阶梯”还有哪些。要求模仿这三个分论点的句式,另外拟写几个。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集体讨论,共列出诸如不耻下问、谦虚谨慎、敏而好学、团结合作等十余条分论点。
接下来我就要求学生以“兼听则明”为题,写一段运用道理论证的短文。学生已经学会从不同侧面来分解论点的方法。比如,有的能从客观上找需要“兼听”才能“明”的原因,诸如人生有限而知识无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不止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阅历和认识水平有限等,主观上提供意见的也许心术不正怀着不可告人的阴谋诡计等等。这样论证起来就能比较全面而深入,文章的说服力也就比较强了。
学习辩证思维,可以锻炼深入全面说理的能力。以胡绳的《想和做》为范文,练习草拟提纲,是分解论点训练的第四次练习。要求先列出《想和做》的结构提纲,然后模仿它的结构,以“言和行”为题拟一份提纲。胡绳的观点是“想和做要联结起来”,我们可以提出“言和行要一致”的论点。为了证明这论点,至少可以从正反两面讲理,即言行一致的益处和危害。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深入,不论利和弊,都可以尝试从个人、他人、群体以至社会、民族、国家,这样范围不断扩大,说服力也因之不断增强。
通过上述三步的准备式训练,学生学会了写作议论文的基本功,之后才开始尝试写整篇的文章,其效果远比一开始就盲目的进行整篇写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