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江平
(凯里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文艺作品是人创造的,是描绘人类活动的,是人类生活实践活动的反映,文艺来源于生活,并且异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归纳,同时文艺作品是给人们欣赏和品鉴的,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活动和参与。不管何种艺术形式,叙说的核心还是人,离开了人类的活动,艺术就没有生命力和价值。马克思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①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人类活动是其他意识形态和艺术的源泉。纵观历史,我们发现文艺工作一直是马克思主义者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不管是在早期的马克思主义雏形时期还是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时期,文艺工作都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作核心部分。因为文艺跟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关系最为密切,是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②我们要进行革命斗争,光有武装斗争是不够的,还需要文艺斗争的协助,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文艺斗争是不可或缺的,不可忽视。马克思主义者就是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文艺作品是人类生产出来的一种精神产品,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必备物品,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文学艺术在人类生活中都是不可替代的。江泽民说:“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动反映,也是人类精神创造活动的重要表现。在社会前进的历史洪流中,一切先进的健康的文学艺术,都给予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和美的享受。”③不管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还是中国的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文艺工作,都有过文艺的相关论述。
我们梳理这些文艺思想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者对文艺工作除了非常重视文艺工作之外,还特别强调文艺为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思想。建国之后我们以“人民”题名的事物特别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医院“人民医院”,钱是“人民币”、“人民银行”等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所以才在中国取得革命的成功,赢得人民的拥护,引起世界的关注,成就今天的中国。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中国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十分重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作家的立场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强调为什么人和站在什么立场,这两个问题的核心都是人民大众。邓小平在一1979年《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有智慧,有理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顾大局,守纪律。几千年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来,他们满怀信心,排除一切阻力,一次又一次地写下了我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没有把他们压倒。任何严重的困难都没有把他们挡住。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④邓小平在这里强调了我们的文艺要表现人民大众的生活,不能脱离人民大众生活和实践。这里强调了文艺活动必须根植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才是文艺活动的源泉,脱离人民大众的文艺是要被人民大众抛弃的。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为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也是对马列主义“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多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同时十分重视文艺和文化的发展。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⑤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不是专门的文艺会议,却对文化和文艺做出重要的论述,可见习近平同志对文化和文艺的重视程度。这也体现中国共产党既重视经济和物质建设,也没有忽略精神文化的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者文艺思想的精髓和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和社会建设中都十分重视“人民”,始终认为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推动者、历史的创造者。习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专门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列为第三个问题来专门谈。他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⑥这里指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揭示了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也强调了文艺只有“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表现人民喜闻乐见的东西,接受人民的审视和检阅,才有其合法性和生命力。如果脱离了人民,自说自话,就会被人们抛弃,不被人民接受,沦为小圈子内的自娱自乐,没有生命力。习近平同志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第二,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呻吟、无魂的躯壳。”“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⑦
同时,习近平同志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还强调人民也需要文艺,人民离不开文艺。“第一,人民需要文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社会经济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⑧人民的需求确实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无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需求,一个是精神需求。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人要健康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有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其中一个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人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人。精神需求表现最为集中的就是文艺的需求。现在我们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可以说是十分丰盛,能够满足人民的需要,从全世界的“中国制造”可以窥见一斑。但精神需求、人民需要的文艺却并不丰盛。比如真正关注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并不多,老百姓需要的文艺并没产生。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就是一个例证。整个社会的文艺被欧洲发达国家的文艺“侵占”。韩国的流行文化和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充斥着整个中国流行文化市场。如韩国的电视剧、韩国的流行音乐、韩国的舞蹈等等。中国的流行文化市场非常大,而自己的流行文化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拱手将市场让给别人,我们值得我们反思和检讨。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在实际的操作和工作过程中我们重视、强调经济建设却相对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建设,使得精神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之后相对落后于经济建设,使得整个社会物质和经济上去了,而精神文化却式微了。我们现在出现的道德滑坡、精神堕落、信仰的缺失等跟精神文化建设的滞后不无关系。习近平同志看到现在中国存在的精神文化建设的不足,才召开一个文艺工作座谈会,想借此讲话扭转目前文艺界的一些积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那么文艺工作者如何才能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呢?其实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认为首先得了解人民。现在我们很多文艺工作者高高在上,自命清高,目中无人,自说自话,创作闭门造车,想当然地去想象生活实际,对人民的生活实际不屑一顾,又怎么会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呢?一些文艺工作者,他们自己不去深入生活,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被人民接受反而认为人民艺术修养低,不懂他们的艺术,曲高和寡。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入生活,多下基层,多向人民学习。学习他们的语言,了解他们的生活实际,理解他们的思想,描绘他们的生活实际,体验他们的生活,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实际,符合生活逻辑的作品。我们的文艺只有从群众中来,才能到群众中去,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欢迎。文艺工作者应该创作自己熟悉的,自己了解的,自己有体验的生活才能打动人,引起人民的共鸣。不然就会不被人民接受,孤芳自赏,自说自话,甚至创作出啼笑皆非的作品。周扬同志曾经说:“一个创作者必须更广泛地,多方面地,而且更深入地,即是在一种日常生活上去和人接触,你得要和他们作朋友,谈家常话,心坎上的话,做到彼此心理上不再有一点戒备或隔膜。他们的心将会完全袒露出来任凭你看。这时候你就可以看到真正的民众,你所了解的就将不是民众的抽象概念,而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人了。”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工作者体验生活不是走过场和走马观花似的做样子,了解生活的皮毛,而是要深入地与人民打交道,跟他们打成一片,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生活,甚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跟他们一样来理解生活,看待世界。这样写出的作品才可以赢得人民的认可和喜欢。
文艺工作者创作文艺作品要“以人民为中心”除了要深入体验生活之外,还应该有一定文艺手法、技巧、思想和价值。仅仅只有生活内容没有手法、技巧、思想和价值也不能成就好的作品,甚至创作不出作品,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活,都有生活体验,但创作不出文艺作品来。习近平同志指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⑩时下我们一些文艺作品没有思想,没有深度,语言粗俗,更没有价值取向,没有担当和责任。一贯媚俗,以金钱为中心,一味迎合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感官刺激,粗制滥造一些快餐文化,赚取银两,骗取点击率和销售量。在这个物欲横流,铜臭味满天飞的眼下,文艺工作者更应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能随波逐流。思想和价值从何而来?来源于生活和读书思考。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7.
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8.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81.
⑤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32-34.
⑥⑦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91-193.
⑨周扬.文学与生活漫谈,中国文论选,现代卷(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142.
⑩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