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群
(湖北理工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从传统的纸质媒介发展为电子媒介,其对信息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和消费者都产生巨大的影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培养“信息”交流人才的专业之一,但其构成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还停留在20世纪中期包豪斯存留下来的模式,与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脱离。
新媒体时代下的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本文以新媒体为切入点,就构成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展开探讨,认为构成课程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引入当前的新媒体设备,开展多媒体信息设计教学内容,设置多媒体的课程应用环境,以最大限度地应用构成课程的知识。
何谓“新媒体”?新媒体主要是指数字化的媒介,以数字的形式传递信息,具体是指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等渠道和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区别于传统的纸质媒介,向用户提供信息的媒体。其具有数字性、互动性、虚拟性和及时性等特征,给消费者带来诸多便利特征,成为当前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
当前高校实行的构成设计课程,其教学内容来自于上世纪中期的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教学课程,如色彩构成来自伊顿的色彩理论,包豪斯设计学校距离当今有近百年的历史,现今的社会环境、信息交流处理方式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信息载体已经不是传统的纸质媒介,信息传播方式从以前的大众传播,转变为大众化的小众传播。
而当前大部分高校还是沿用包豪斯时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原理与应用,原理缺乏新媒体的新知识点,应用范畴还是局限在平面静态,很少加入新时代新媒体的特征,与新媒体时代、新网络时代脱节,脱离时代的需求,课程教学反而走在社会的后面。
另一方面,课程作业媒介仍以纸质媒体为主,与当前的电子网络平台不符合,学生对作业的媒介应用范畴不是很明确,以媒介为载体的练习相对较少,如:当前很大一部分高校在做色彩构成作业时,仍以手工填涂贯穿课程始终,学生为了完成大量的作业,通宵加班,加快作业完成的速度,大部分学生只是在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对色彩构成的理论和实际运用方法没有深入体会,教学效果相对较弱。
据调查统计,在全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中,构成设计课的开设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三大构成组合成一门课,总课时约80~96课时左右;另一形式为是三门课独立分开,平面构成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是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是立体构成,每门课课时约32课时,共96课时左右。而其他专业基础课或专业理论课,课时都在48课时及以上,如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等。
单纯从课时数量上,可以判断,构成课程的重要性比不上专业课程,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当今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大部分如此,但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现象?
其一,认知不清,停留在对构成课程的表面性认知,认为基础课程不是很重要,对基础性课程的重要性没有深刻体会,以致在课时上相对较少,构成课的重压性没有得到体现。
其二,前后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脱节,构成设计课程作为基础课程,须与前后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相互联系,而不是相对各自独立,构成设计教学内容中只有本课程的内容,其他课程也是如此,前后课程“老死不相往来”,至此,构成课程的基础性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构成课程的作业,在形式,延续上世纪的“手绘+颜料平涂”的形式,部分高校的评判标准之一是作业填涂仔细平整,且构成课程在大一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当今高校艺考是以素描和色彩或速写为主,设计类考试科目只有在个别高校艺考中出现,造就当前大一高校手绘能力不是很强,加之构成课程作业较多,大部分学生在完成构成课程作业时并没有太多的思考,甚至是参考其他高校或班级作业,如此一来,学生为完成作业而构成,盲目作业,形成恶性循环,使构成设计的教学内容走入死胡同,学生在大量的作业中并没有弄清楚知识点及其运用。
为形式而形式,是指在构成课程中,课程内容以形式原理为主,较少涉及主题性表现,这样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对形式的原理一知半解,其更谈不上实践与应用,这种现象也是当前构成课程的主体现象之一。
笔者通过访谈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反馈的信息就是大一的构成作业很多,基本上都是形式原理的作业,到大三大四才明白一点应用。
构成设计课程改革的第一个总原则就是:与时代接轨,即当前社会的多媒体化或数字化,教育应该引领社会的发展,而不是落后于社会,新媒介的特点和表现形式需要引入到构成设计的课程,具体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都需要改革,以符合时代的需要。
学习最终的目的都要反作用于社会,而不是社会再作用于专业学生,构成课程是基础课程,是原理,是应用型知识点的基础,若学生不知在新媒介上运用构成的知识,将是教学的悲哀,学以致用,关键点是在用,但如何用?在何处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不能为作业而作业,为形式而形式。
1.内容改革
构成基础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几十年如一日,很少有新的改编,其主要建立在以往纸质媒介的基础上,当前新媒体的表现方式出现,在教学内容上就不能只局限于从前的二维静态的形式理论,需要增加一些动态的或交互性的原理及其案例,扩展表现形式的本体表现,二维、三维甚至四维,是媒体的多维化扩展,在形式上需要与时俱进,这就是教学内容的改革。
2.方法改革
构成设计课程的方法改革,主要是指教师讲授方法和学生作业练习方法,一定要摒弃为构成而构成,为形式而形式的现象,教师是主体,学生在教师设计的课程方式上进行学习,教师讲授不能只是原理的讲授,同样还包括构成形式创新和应用,讲授还需包括重点案例,构成形式如何为主题服务,需要细化且详尽的解析。
不能为作业而作业,作业是对构成原理的巩固,但不是全部,作业更多地需要对主题的理解、构成形式的设计与选择。作业量多导致学生对构成概念的理解与认知较低,需要反其道而行之,重点不是在量,而是在“质”,通过练习需要对每一个构成原理有较深刻的理解和创新应用。
3.形式改革
形式改革更多的是针对学生的练习,传统的作业形式是采用“手绘+填涂”的方式完成,费时费力,不便于修改。当今是信息新媒体时代,更需注重的效率和表现手法,手绘填涂的方式不是注重对构成原理的认知,更多是对精细态度的培养,而构成设计课程注重的是对形式原理的理解与运用,且以后更多的视觉设计作品是在多媒体上演示,很少存在手绘填涂的表现形式,因此,学生构成作业练习的形式可以从传统的手绘填涂转换到计算机辅助设计,从纸质媒介转换到新媒体,减少在手绘填涂浪费的时间,提升设计效率。
构成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性课程,其地位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其从包豪斯传承下来,有其优点,但同时需要与时俱进,融合当前新媒体的特征,通过相关练习,对构成原理的应用更加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