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娟
(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德榜村作为凤凰县禾库镇下面的一个小村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凤凰县经济地发展,作为旅游产品之一的苗族银饰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苗族银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苗族银饰的种类不断丰富,然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在旅游业快速发展下却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探讨在旅游语境中加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2006年,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文化部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德榜村2011—2013年度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4—2016年度被评为“湖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4年6月被湘西州人民政府授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德榜村银饰加工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德榜村的苗族银饰作为一种旅游商品开始走出湖南省、走向全世界。
1.呈现过度开发态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机械化代替了传统手工艺制造,为丰富旅游市场和造成视觉冲击,饰物图案粗制滥造,很多银饰图案开始借鉴黔东南的银饰物品造型,从而抹杀了本民族的文化特性。
2.以假乱真现象严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商贩只追求银饰背后的利润,忽略银饰文化的真正内涵,苗族银饰在锻制过程中,使用的材料是锌白铜,不是银,是镀银,实际的价格非常便宜。这种以假乱真的行为是利益冲击传统文化的表现。
3.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老龄化、后继乏人。经济地快速发展,让年轻人走了出去谋求更多的收入,更多的老年人留在了家乡继续苗族银饰锻制,因此,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4.缺乏创新。由于德榜村的银匠多是老年人,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视野有限,制作的银饰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银饰在技艺和图案上缺乏创新,银饰的种类和形式比较单一,很难满足来自世界各地游客对银饰品的需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2月23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发布,规划把“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以人的培养为核心,以融入现代生活为导向,切实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保护传承水平,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深入发展”。
1.创新银饰锻制技艺保护方式。在立法保护的基础上,建立行政保护、财政支持、知识产权保护,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内涵得到丰富。
2.完善制度保护。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把保护银饰锻制技艺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规划中。
3.积极开展节会活动。湘西苗族有赶年场、三月三情人节、清明歌会、四月八踏花节、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赛歌节、赶秋节、吃新感恩节等众多的传统节日,积极举办独具特色的传统苗族节日,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在节庆活动中得以保护和传承。
4.不断创新,将苗族银饰推向市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要应用现代方式将苗族银饰进行产品包装,使之形成文化品牌,成为一种新兴文化产业,才能让其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1.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各类文化资源,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高校可设立相关专业,开展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历教育,如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等。
2.培养苗族银饰的现代文化传承人。在政府领导下加大对银饰的保护力度和强度,建立苗族银饰文化研究所,建立以传承人名字命名的保护制度。
3.打造德榜村苗族银饰知名品牌,使之成为一种新兴文化产业。
德榜村苗族银饰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要坚持创新的原则,同时要坚守民族传统,只有把生存之“根”深深扎入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它的发展之“叶”才会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