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晓东, 王攀峰, 杨立春, 兰二明, 周冠伟, 赵昌明*
(1.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2.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35 )
随着市场形势的不断恶化,为进一步降低冶炼渣料成本,南京钢铁集团第一炼钢厂从2016年初开始进行取消轻烧白云石冶炼的工艺攻关,将钢渣料结构逐步优化为“石灰+石灰石+生白云石”模式,成为国内生料使用比例最高的转炉。该渣料模式的应用虽然大幅度降低了钢渣料成本,但因冶炼成渣体系的大幅变化,冶炼过程中出现返干、溢渣、炉况侵蚀等问题,对生产顺行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转炉冶炼过程的钢渣取样,结合目前的造渣模式根据数据对冶炼过程中钢渣的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岩相检验分析方法确定钢渣的矿物组成和分布情况,将分析结果与渣的化学成分、物相组成等结合起来,可更加全面地认识新造渣模式下钢渣的性质。本研究结果可为改善转炉造渣模式、降低成本和延长炉衬寿命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1-3]。
对南京钢铁集团第一炼钢厂150 t转炉在“石灰+石灰石+生白云石”造渣模式进行钢渣分阶段的现场取样,分别取冶炼5 min、冶炼12 min、终点渣、溅渣前和溅渣后的渣样。
对各阶段提取的渣样分别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物相分析并对渣样进行镶嵌、切割、抛光、浸蚀(工业酒精,纯度99.97%)处理,将制好的试样进行矿相组成检测分析,以此得到具体的化学成分。此外,采用FES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EDS(能谱仪)和偏光显微镜进行岩相分析,以此得到具体的显微结构。
“石灰+石灰石+生白云石”造渣模式中生白云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CO3,在分解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生白云石在受热900℃以上条件下分解方式分为两步,具体的分解反应式如下:
CaCO3=CaO+CO2, lgPCo2=-8908/T+7.53
(1)
MgCO3=MgO+CO2, lgPCo2=-6180/T+6.80
(2)
CaCO3和MgCO3的分解温度分别为910 ℃和640 ℃,均低于转炉内的铁水温度。由式(1)和(2)可知,生白云石加入炉内时可立即发生分解反应并生成CO2。转炉冶炼过程中铁水表面温度高达1100 ℃,火点区域温度高达3000 ℃,分解生成的CO2气体瞬间膨胀4000倍以上,推动生成的CaO和MgO飞到渣中;同时,由于CO2的逸出,使新生成的轻烧呈多孔细晶状,提高了成渣速度[4]。
根据转炉泡沫渣的形成机理分析,前期渣形成过程中,由于生白云石分解生成CO2气体弥散在初期渣中,有利于初期泡沫渣的形成,增大了气-熔渣-金属的界面,加快了炉内的化学反应速度,有利于前期脱磷反应的进行,使渣中的磷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
“石灰+石灰石+生白云石”造渣模式与传统造渣模式相比,生白云石煅烧的过程由转炉外移至转炉内,可以充分利用转炉富余的热量,实现转炉冶炼过程热量平衡,同时可降低熔剂消耗成本[5]。
对冶炼5 min、冶炼12 min、终点渣、溅渣前和溅渣后的渣样进行矿相组成检测,其化学成分分析如表1所示,矿相组成如表2所示。
表1 转炉部分钢渣化学成分统计
表2 不同成渣阶段的矿相组成
由表1和表2可知,冶炼5 min渣样的矿相组成为黄长石相、RO相、方镁石和玻璃质;冶炼12 min渣样的矿相组成为RO相、方镁石、玻璃质和钙铁相;终点渣样的矿相组成为C2S,RO相、方镁石、玻璃质和钙铁相;溅渣前(后)渣样的矿相组成为C2S,RO相、方镁石、玻璃质和钙铁相。
为了进一步地观察钢渣的显微结构,对渣样进行镶嵌、切割、抛光、浸蚀(工业酒精,纯度99.97%)处理,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鉴定,采用FES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EDS(能谱仪)和偏光显微镜进行岩相分析。不同阶段的显微结构和岩相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知:冶炼5 min的显微结构是黄长石相的形貌主要为纺锤状和编织状;RO相多为雏晶状,少部分局部呈现圆粒状与方镁石相聚集在一起;方镁石相呈现四方状,常被RO相包裹,多以游离态零散地存在于渣中,少部分未能够及时溶解的集中聚集,并与C2S,RO相和玻璃质相伴相生;玻璃质为渣中的液相基体则构成钢渣的骨架,为无定形貌,另外,铁粒和气孔多以浑圆状存在于渣中;冶炼12 min的显微结构是C2S相呈现圆粒状或者珊瑚状形貌,方镁石呈四方形,RO相分为两种,白亮的为FeO为主体的RO相,浅灰色的为CaO为基体的RO相,两者交织在一起,并且无规则形貌。钙铁相呈现粒状,分布在各矿相间,有一些钙铁相会以f-CaO的形式从中析出;终点渣样的纤维结构是C2S相的形貌主要为圆粒状和珊瑚状,少部分出现长条柱状;RO相多为无定形貌,常与方镁石相互伴生,并包裹在方镁石相外围;玻璃质为渣中的液相基体与和钙铁相共同构成钢渣的骨架,无固定形貌,铁粒多以浑圆状存在于渣中,而浑圆气孔相对5 min渣样较少;溅渣前(后)渣样的典型微区矿物组成与终点渣样较为类似,但是C2S发育较好,晶粒粗大,呈现大圆粒状,方镁石相颗粒仍然以四方状存在,且被无定形RO相所包围,玻璃质和钙铁相共同构成钢渣的骨架,浑圆铁粒和气孔零散地存在于渣中。
(1)利用生白云石可以更好地加快炉内的化学反应速度,有利于前期脱磷反应的进行,使渣中的磷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
(2)“石灰+石灰石+生白云石”造渣模式下,冶炼5 min渣样的矿相组成为黄长石相、RO相、方镁石和玻璃质;冶炼12 min渣样的矿相组成为RO相、方镁石、玻璃质和钙铁相;终点渣样的矿相组成为C2S,RO相、方镁石、玻璃质和钙铁相;溅渣前(后)渣样的矿相组成为C2S,RO相、方镁石、玻璃质和钙铁相。
表3 不同成渣阶段的显微结构和岩相
注:1.C2S;2.黄长石;3.方镁石相;4.RO相;5.铁珠;6.玻璃质;7.孔洞;9.钙铁相;10.FeO;11.镁蔷薇辉石
(3)“石灰+石灰石+生白云石”造渣模式下,冶炼5 min的显微结构是黄长石相的形貌主要为纺锤状和编织状,RO相多为雏晶状,方镁石相呈现四方状;冶炼12 min的显微结构是C2S相呈现圆粒状或者珊瑚状形貌,方镁石呈四方形,RO相分为两种,白亮的为FeO为主体的RO相,浅灰色的为CaO为基体的RO相,两者交织在一起,并且无规则形貌。终点渣样的显微结构是C2S相的形貌主要为圆粒状和珊瑚状,RO相多为无定形貌;溅渣前(后)渣样的显微是C2S发育较好,晶粒粗大,呈现大圆粒状,方镁石相颗粒仍然以四方状存在,且被无定形RO相所包围。
参考文献:
[1]杨文远,王明林,崔淑贤,等. 炉渣的岩相研究在转炉炼钢中的应用[J]. 钢铁研究学报,2007,19(12):10—15.
[2]任允芙. 冶金工艺矿物学[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6.
[3]孟华栋,刘浏. 转炉炼钢成渣过程的岩相研究[J]. 钢铁,2010,45(6):26—30.
[4]李宏,曲英. 氧气转炉炼钢用石灰石代替石灰节能减排初探[J]. 中国冶金,2010,20(9):45—48.
[5]张思维. 生白云石部分替代轻烧白云石转炉冶炼实践[J]. 武钢技术,2014,5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