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军
迄今为止,人们对通过体育实现人的社会化的研究,在方法论上忽视或者忽略了对建立假说、验证假说、修正假说、形成理论、发展理论这一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关键问题的认识与把握。认识这一问题,对于深化体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乃至推动体育社会学的发展都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围绕社会化发展理论模型与体育社会化研究假说问题,对社会系统中通过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假说以及相关问题做一个归纳和讨论。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也是由个体的人组成。作为社会人,人在其一生中,一直处于社会化过程之中,即始终在加入一社会群体,从某一社会群体中淡出,再加入另一社会群体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是人的持续性的社会化,也即社会化过程。人生的持续性的社会化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的一系列、一连串的经历过程。在这一系列和一连串的经历中,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原有的旧的主体性特质会逐渐式微或丧失,而新的主体性特质会逐渐建立和形成。人在新的主体性特质建立和形成的同时,又会形成新的角色,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当新的社会关系确立的同时,原有的社会关系会逐渐淡去。当然,不应该认为加入某一社会群体,就不能加入另一社会群体。人作为个体,可以在许多群体中占有不同的位置,承担不同的角色。由于角色的不同,及角色的社会性和角色的复杂性,要求人不断转换与角色相适应的主体性。人作为社会人,作为社会化的个体,在其一生中或人生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多次这样的转换,例如,从职员转变为老板,从儿子转变为父亲,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从学生转变为教师等等。总之,所谓社会化是社会行为者准备恰当社会行为举止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作为社会成员学习和掌握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具有的社会品格的过程。图1是凯尼恩和麦克弗森(Kenyon,G.S.and Mcpherson,B.D.1973)提出的社会化过程中角色社会化发展的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在理论上概括和归纳了人的社会化发展过程。
人的社会化实际上是人的角色社会化。在角色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系统中诸多子系统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这些社会子系统有家庭类、学校类、同伴类和社区类。它们是角色社会化的媒介。另一方面来看,也可以将这些社会子系统看作是角色社会化的承担者和角色社会化的推动力。因为它们对人的角色社会化发展及其发展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图2是凯尼恩和麦克弗森提出的社会系统中影响角色社会化发展的二阶段理论模型。这个模型很好地说明和解释了社会系统中有哪些系统和因素影响一个人角色社会化的发展及其发展程度,因而这一模型是一个能够很好地反映和解释角色社会化发展程度的理论模型。
图1 社会化过程中角色社会化发展的理论模型
图2 社会系统中影响角色社会化发展的二阶段理论模型
心理学家、人类学者、社会学者关注并研究人的社会化问题,即人作为社会的参与者。学习参与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在研究人的社会化问题的早期,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几乎都是儿童的社会化问题,主要集中在儿童在一个相对广泛领域的行动特征与社会化问题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有关社会化的研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者们不仅关心儿童少年时期的社会化问题,而且还将研究视角拓展到人的整个生命过程,进而又将研究视线投向特定领域的社会化问题。如职业社会化(occupational socialization)、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问题。研究者以更为贴近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设计,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理念,专门研究某一专业领域社会化的行动与特征。这样一种新的研究理念和方式,不仅使得社会化的研究更容易进行,而且也使得社会化研究的结果在反映和解释社会化现象方面更加有效,研究结果更具有解释力。在体育社会化研究方面,体育社会学者将研究的视点聚焦在制度化的身体活动和与体育相关联的角色社会化问题上,力图从不同的侧面探讨制度化的身体活动和体育运动的角色社会化问题。研究内容大体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体育社会化基本理论的探讨;二是体育社会化的过程分析,即如何看待体育及其产生的相关行为的社会化及其过程;三是基于社会化发展模型提出的社会系统中通过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假说。
对于体育社会化基本理论和体育社会化过程的研究,笔者曾做过相关探讨,其成果《体育社会化的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已经发表在《体育科学》。本文讨论基于社会化发展模型和社会化理论提出的社会系统中通过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假说。通过研究假说,认识通过体育的社会化及其过程,解释通过体育的社会化发展,考察社会系统中通过体育的社会化影响因素。研究假说是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命题,而通过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假说则是关于社会化的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命题,是体育社会化领域需要研究问题的核心所在,在研究中不仅具有导向作用,而且也是研究的逻辑起点。
首先讨论社会系统中家庭对体育社会化影响的研究假说。对于通过体育的社会化研究而言,家庭对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在社会系统的逻辑关系中,体育业绩往往和家庭的社会化,体育的角色实现相关联。因此,对家庭中有关体育业绩训练的分析能为我们理解家庭对体育社会化的贡献提供很好的视角。利巴科等(Rehberg et al,1970)、洛塞(Rosen,1956)、达那 (Turner,1970)、济科朗和夏尔特(Zigler and Child,1969)就从家庭的民主性、个体的独立性对体育社会化影响的视角提出以下研究假说。
★独立训练的频度越高,角色实现的动机越高。
★双亲越是民主性的,角色实现的动机越高。
★和职业地位相关联的父亲其企业家的角色行为越浓,儿子角色实现的动机越高。
★角色实现动机越高,和体育相关的社会行为的性格倾向越强烈。
★因此,独立训练频度越高,双亲越是民主性的,父亲企业家的角色行动越浓,和体育相关的社会行为的性格倾向越强烈。
斯伯特(Spady,1970)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视角提出了以下几个对解释和说明体育社会化有参考意义的研究假说。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行动越高。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产生相关社会行为的性格倾向越强烈。
★因此,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行动越高,和体育相关的社会行为的性格倾向越强烈。
布利姆(Brim,1958),斯特(Stone,1969)就体育社会化过程问题,从家庭成员的性格和人格特征视角提出了以下和体育社会化相关的研究假说。
★和体育相关的社会行为反映了男性美和男性的责任感(至少在北美是如此)。
★弟兄往往具有强烈的角色模型作用。
★儿童往往会学习兄长的人格特征。
★因此,男性弟兄人数的增加,女性姐妹人数的减少,和体育相关的社会行为的性格倾向增强。
克贝尔(Campbell,1969)、马克特雷斯(Mccandless,1969)从家庭权威的视角提出了以下和体育社会化发展相关的研究假说。
★双亲越不独断专横,越没有权威主义倾向(特别是父亲),越是宽容大度,他们作为角色模型使用的可能性越高。
★双亲对子女的养育和关怀的程度越高,他们作为角色模型使用的可能性越高。
★双亲越不独断专横,越没有权威主义倾向,越是宽容大度,而且养育关怀子女的投入越大,子女们成就的欲望越高。
★成就的欲望越高,和体育相关社会行为的性格倾向也就越强烈。
★因此,如果将体育角色模型化,可以认为,双亲越少独断专横,越少权威主义倾向,越宽容大度,越是引导教育和关怀体贴,子女和体育相关社会行为的性格倾向就越强烈。
沃特森(Watson,1975)、列克和艾维(Lewko and Ewing,1980)、格林道夫和列克(Greendorfer&Lewko,1978a),从家庭成员性别关系的视角提出了以下和体育社会化发展相关的研究假说。
★家庭成员之间的性别区分对子女的体育社会化程度影响不同。
★在体育参与过程中,父亲与儿子、母亲与女儿的同性别之间关系的影响决定着子女的体育角色社会化程度的高低。
★家庭成员对女性体育角色社会化影响不大。
★除了种族和地理背景的影响以外,男性的体育角色社会化更多带有制度化的色彩。
从以上学者们提出的通过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假说可以看出:人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使就社会系统中的家庭而言,通过体育的社会化也涉及到家庭的民主性、家庭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成员的性格和人格特征、家庭权威、家庭成员性别关系等问题。而从家庭的民主性、家庭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成员的性格和人格特征、家庭权威、家庭成员性别关系等不同视角提出的与家庭相关的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假说,实际上都是体育社会学中体育社会化领域具有前沿性的研究命题。这些研究假说和研究命题虽然不能完全说明人在体育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由家庭引起的与体育相关社会行为的性格倾向的发展与迁移,但是,它可以从社会系统的层面,为我们考察人作为需要社会化的个体其实现社会化时,家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子系统,同时也为我们从家庭的视角进行体育社会化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家庭不仅是实现体育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和有效形式,且也是进行体育社会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家庭的视角引伸开来,反映各种教育、军事、政治、宗教制度,以及其他制度性的社会系统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以认识人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社会化化问题。
其次,考察社会系统中同伴对体育社会化的影响。赫朗哥(Helanko,1957)、霍马兹(Homans,1950)、斯伯特(1970)认为:如果将青年期的同伴群体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看待,对以下研究假说的研究和验证能够部分说明同伴影响在社会化和通过体育社会化中的作用。
★群体规模越大,相互作用越大。
★相互作用越大,相互间的兴趣爱好越相似。
★相互间的兴趣爱好越相似,同伴的影响越具有效果。
★和青年群体相关的社会行为越多,和体育相关的社会行为的性格倾向就越明显。
学者们提出的有关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假说,有些实际上反映的是某些社会系统中独特的社会化现象,有些似乎是对所有社会系统都适合,具有普适性。这一现象不仅在讨论基于家庭子系统对体育社会化的影响中有清晰的反映,而且在其他社会子系统中提出的研究假说也是如此。例如,勒·皮努(Le Vine,1969),温布(Webb,1969)提出的以下研究假说,就是具有共性和普遍意义的研究假说,或者说几乎适用于所有社会系统体育社会化问题。勒·皮努和温布提出的研究假说是:
★与体育相关联的价值和与制度相关联的价值之间的相似性越大,组织系统引起的与体育相关社会行为的性格倾向越明显。
★社会化的努力越具有意识性,其努力的效果越明显。
★角色学习者对社会化过程越具有意识性,社会化越顺利。
★肯定性认可的次数越多,否定性认可的次数越少,组织系统引起的与体育相关社会行为的性格倾向就越明显。
★状态性资源(数量和种类方面)越多,包括体育在内的成功机会增加。
★体育方面成功的经验获取越早,与体育相关的社会行为性格倾向越明显。
★随着体育方面的成功度增大,与体育相关社会行为的性格倾向越明显。
凯尼尔和马克富松(1973)注意到国家不同体育社会化过程也会存在着差别,故认为从社会角色—社会系统的理论探讨体育社会化问题,无论是体育角色的性质(包括种类、环境、复杂程度),还是相关联的社会系统要素的性质(包括价值、规范、认同以及状态性资源)都明显存在着国家的不同和社会化过程的不同。为此,凯尼恩和麦克弗森提出以下可以作为范例并值得研究和验证的研究假说。
★体育方面的成功越早,与体育相关社会行为的性格倾向越明显。
★机会的形式结构越是多样,早期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体育方面机会的形式结构越是多样,与体育相关社会行为的性格倾向越明显。
在公共政策视角下,促进公民体育参与是国家体育政策的重要内容。现实中,人们体育参与的机会、参与的形式和参与的结构在公共政策不同的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在目标取向上,具体的个人也存在着业绩志向和参与志向的区别;在参与的社会性质上,存在着绩效社会和学习社会的区别。因此,在目标取向和参与的社会性质等方面,因国家不同而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这种因国家不同而存在着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在研究和说明体育社会化时具有重要的意味,而对这种意味的认识也只有通过国际间的体育社会化问题的比较研究才能够确认。这是在验证这些研究假说时需要注意的。如果在进行具体的研究和验证时不注意体育社会化过程中的国家不同、目标取向不一、参与形式各异这一系列多样性、异质性的因素,社会系统中通过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和验证就有可能发生绝对化的偏向。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反映在通过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假说的建立及其验证上也不例外。学者们研究体育社会化问题注意到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因而在研究中总是寻求更具有解释力的理论和理论模型来指导研究,力求使研究结果更符合社会的实际,对社会问题更具有解释力。研究中有学者将社会角色—社会系统模型理论运用于体育社会化研究,并对体育的角色学习提出了相关理论命题和研究假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凯尼恩和麦克弗森提出的一系列研究假说。凯尼恩和麦克弗森(1973)认为:如果社会化依存于社会环境之中,那么,通过分析各种不同的制度化的社会系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把握和认识人的体育社会化过程。而对于体育社会化研究,其关键就在于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系统内,将业已积累的各种知识运用到研究的实际之中。从西方体育社会学者关于体育社会化的研究来看,体育社会化过程中,角色扮演者社会化的发展程度和由社会系统引起的与体育相关社会行为的性格倾向密切相关。换句话说,体育角色扮演者社会化的发展程度依存于由社会系统引起的与体育相关社会行为的性格倾向之中;从研究的操作性来看,和特定社会系统相关的研究命题,需要和该社会系统特有命题相关联的要素联系在一起加以论述和演绎;同时,在收集数据,展开研究,验证这些研究假说时,还应当对相关的从属变量,体育角色社会化发展的程度加以记述和描述。
根据社会化过程中角色社会化发展模型和社会系统中影响角色社会化发展的二阶段理论模型,结合已有的知识,凯尼恩和麦克弗森(1973)等学者提出了通过体育社会化的经验性研究假说。按照直接性体育角色社会化的命题和间接性体育角色社会化的命题,他们分别从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社区四个社会子系统提出了不同范畴的研究假说。
★双亲的体育直接性行为越多,子女体育角色社会化程度越高。
★双亲的价值观中,体育的位置越高,子女体育角色社会化程度越高。
★与体育相关行为发生越早,家庭的支持越大,体育角色社会化实现的水平越高。
★子女出身的顺序越前,体育角色社会化程度越高。
★社会阶层越高,体育社会化的状况和环境越好,体育角色社会化程度越高。
★学校的教育价值观中,体育的位置越高,体育角色社会化程度越高。
★宣传媒介中的体育越少,教师和教练的社会化机能越高。
★参与学校体育受到学校领导和职员肯定性认可的频度越高,与体育相关行为的性格倾向越强烈。
★学校体育代表队越成功,声誉越好,与体育相关行为的性格倾向越强烈。
★同伴与体育相关的行为越多,与体育相关行为的性格倾向越强烈。
★来自同伴的肯定性认可越多,与体育相关行为的性格倾向越强烈。
★同伴之间以体育为志向的相互作用的力量越大,与体育相关行为的性格倾向越强烈。
★同伴的价值观中,体育的位置越高,体育角色社会化程度越高。
★角色扮演者成功的次数越多,来自重要他人的强化越强烈。
★角色扮演者的社会评价越高,与体育相关行为的性格倾向越强烈。
★居住地越在城市,与体育相关行为的性格倾向越强烈。
★体育的直接性和间接性消费机会越多,体育角色社会化程度越高。
★社区共同体规模越大,体育角色社会化程度越高。
日本学者山口香绪(Yamaguchi,Y,1984)也注意到体育社会化中社区问题的重要性。他从社区的视角提出了以下和体育社会化相关的研究假说:
★在体育角色社会化过程中,社区比学校更具有影响力。
★社区内存在的体育志愿者组织、体育俱乐部和公共体育部门能够为社区成员的体育角色社会化提供更多的机会。
★不同制度文化背景下的社区和学校对其成员的体育角色社会化程度影响力不同。
帕克斯、赫斯曼和布朗森 (S E Parks,R A Housemann,R C Brownson,2003)从社区的类型提出了体育参与和体育社会化发展的研究假说:
★相对于高收入群体的社区而言,低收入的社区居民较少体育参与,体育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
★城市郊区的居民更可能接受建议进行广泛的体育参与,体育社会化程度较高。
★农村社区的居民较少可能接受建议进行广泛的体育参与,体育社会化程度低。
★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城市郊区的体育社会化发展更快。
★体育系统中子女和同伙的双亲越是对他们同等看待,他们作为体育消费者的角色社会化程度越高。
★家庭的规模越大,作为体育消费者角色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社会阶层越高,作为体育消费者角色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核心家庭(由夫妇和未婚子女组成)中消费体育的重要他人人数越多,作为体育消费者角色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核心家庭中通过重要他人的直接性或间接性体育消费量越大,作为体育消费者角色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核心家庭中男性人数的比例越大,作为体育消费者角色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学校价值理念中,教师、管理人员教育理念中体育的位置越高,作为体育消费者角色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学校体育代表队校际比赛越多,作为体育消费者角色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学校体育代表队校际比赛获胜的机率越高,作为体育消费者角色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由学校管理人员(包括教师)进行的校际比赛或体育消费越多,作为体育消费者角色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由同伴引发的体育消费越多,作为体育消费者角色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同伴与体育相关行为的性格倾向越强烈,作为体育消费者角色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同伴群体的价值观中体育的位置越高,作为体育消费者角色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与体育相关的直接性行为越多,作为体育消费者角色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与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越接近,认知性体育社会化程度越高。
★体育运动队中同等看待的氛围越好,作为体育消费者角色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以上围绕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化发展理论模型与体育社会化研究假说问题,归纳和讨论了社会系统中通过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假说以及相关问题。假说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顿悟、感知、提出假说、检验假说、修正假说、发展假说、形成理论的过程。体育社会学中有关体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假说是学者们在审视体育社会化问题的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感知、观察、顿悟和思考提出的前瞻性的研究展望,是根据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体育社会化中所要研究问题前瞻性的洞察和分析,是对体育社会化研究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的设计与思考,是对体育社会化研究领域存在的研究问题按照事物内在发展规律的逻辑演绎和审视,当然也是体育社会化领域前沿性的研究问题。这些前沿性的问题其意义不仅表现在,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展开研究,可以做出富有学术价值的体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成果,从而为体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贡献智慧,而且还标志着体育社会学研究特别是体育社会化问题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学术品位的提升和科学精神的加强。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Identification processes,In:Goslin D.A.(ed.),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M].Chicago:Rand McNally,1969.
[2]Bandura A,Walters RH.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M].New York:Holt,1963.
[3]Blalock HM,Jr.Theory Construction:From Verbal to Mathematical Formulation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ed.,1971.
[4]Blau PM,Duncan OD.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1967.
[5]Brim OG.Family Structure and Sex-Role Learning by Children:A Further Analysis of Helen Koch's Data[J].Sociometry,1958(21):343~364.
[6]Brim OG,Wheeler S.Socialization after Childhood:two Essays[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1966.
[7]Campbell EO.Adolescent Socialization,In:Goslin D.A.(ed.),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M].Chicago:rand McNally,1969.
[8]Clausen JA.Socialization and Society[M].Boston:Little,Brown & Co.,1968.
[9]Duncan OD.Path analysis:Sociological exampl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66(72):1 ~16.
[10]Heise DR.In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M].Edited by E.F.Borgatta.Jossey-Bass:San Francisco,1969.
[11]Helanko R.Sports and socialization[J].Acta Sociol,1957(2):229~240.
[12]Homans GC.The Human Group[M].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World,1950.
[13]Kelly C.Unpublished M.Sc.Thesis,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70.
[14]Kemper TD.Reference groups,socialization and achievement[J].Am.Sociol.Rev,1968(33):31~45.
[15]Kenyon GS.Unpublished study,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68.
[16]Kenyon GS.Aspects of Contemporary Sport Sociology[M].Chicago:Athletic Institute,1969.
[17]Kenyon GS,Grogg T.Unpublished study,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69.
[18]Kenyon GS.The Use of Path Analysis in Sport Sociolog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nvolvement Socialization [J].Int.Rev.Sport.Soc,1970(5):191 ~203.
[19]Kenyon GS.Unpublished study,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70b.
[20]Le Vine RA.In:Goslin D.A.(ed.),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M].Chicago:Rand McNally,1969.
[21]Lüschen G.Small Group Research and the Group in Sport,In:G.S.Kenyon.(ed.),Culture,Personality and Socialization:An Evolutionary View,Aspects of Contemporary Sport Sociology[M].Chicago:Athletic Institute,1969.
[22]McCandless BR.Childhood Socialization,In:Goslin D.A.(ed.),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M].Chicago:rand McNally,1969.
[23]McPhee WN.Formal Theories of Mass Behavior[M].New York:Free Press,1963.
[24]McPherson BD.Unpublished study,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68.
[25]McPherson BD.Socialization and Sport Involvement[C].Int.Symp.Social.Sport,3rd,1971.
[26]Malumphy TM.The college woman athlete:Questions and tentative answers[J].Quest,1970(14):18 ~27.
[27]Moore OK,Anderson AR.Some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Clarifying EducationalEnvironments, In: Goslin D. A.(ed.),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M].Chicago:rand McNally,1969.
[28]Parsons T.An Outline of the Social System,In:T.Parsons et al.(ed.),Theories of society[M].New York:Free Press,1961.
[29]Pooley JC.Unpublished 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71.
[30]Pudelkiewicz E.Sociological Problems of Sport in Housing Estates[J].Int.rev.Sport.Sociol,1970(5):73 ~103.
[31]Rehberg RA,Sinclair J,Schafer WE.Adolescent Achievement Behavior,Family Authority.Structure and Parental Socialization Practices[J].Am.J.social,1970(75):1012 ~1034.
[32]Reiss AJ,Jr.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Variations on a Theme About Generations,Unpublished manuscript.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cited by Bandura.A,1969),1966.
[33]Roethlisberger FA.Unpublished M.Sc.thesis,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70.
[34]Rosen BC.The achievement syndrome:a psychocultural dimension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J].Am.sociol.Rev,1956(21):203~211.
[35]Sewell WH.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J].Ann.Am.Acad.Political Soc.Sci,1963(394):163~181.
[36]Sewell WH,Haller AO,Portes A.The educational and early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process[J].Am.Sociol.Rev,1969(34):82~92.
[37]Sewell WH,Haller AO,Ohlendorf G.The educational and early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process:replication and revision[J].Am.Sociol.Rev,1970(35):1014~1027.
[38]Smelser NJ.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M].New York:free Press.1962.
[39]Spady WG.Lament for the letterman:Effects of peer status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n goals and achievement[J].Amer.J.Sociol,1970(75):680 ~702.
[40]Stone GP.Some Meanings of American Sport:An Extended View,In:G.S.Kenyon(ed.),Aspects of Contemporary sport Sociology[M].Chicago:Athletic Institute,1969.
[41]Toyama JS.Unpublished M.Sc.Thesis,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71.
[42]Turner JH.Experimental environments and the emergence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adolescent males Sociometry,1970(33):147~165.
[43]Sewell WH.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63(394):163~181.
[44]Zetterberg HL.On Theory and Verification in Sociology[M].Totowa:N.J.,Bedminister Press,1966.
[45]Zigler E,Child IL.Socialization,In:G.Lindzey and E.Aronson,(2nded.),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M].Reading,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1969.
[46]Greendorfer SL,Ewing ME.Rac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into sport[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81(52):301 ~310.
[47]Webb H.Professionalization of Attitudes towards Play among Adolescents,In:G.S.Kenyon(ed.),Aspects of Contemporary sport Sociology[M].Chicago:athletic Institute,1969.
[48]Shaffer DR.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M].CA:Brooks/Cole.1994.
[49]Greendorfer SL,Lewko JH.Role of family members in sport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J].Research Quarterly,1978a(49):146~152.
[50]Greendorfer SL,Lewko JH.Children's socialization into sport: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C].Paper presented at 9th World Congress of Sociology,Uppsala,Sweden,1978b.
[51]Lewko JH,Ewing ME.Sex differences and parental influence in sport involvement of children [J].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80(2):62 ~68.
[52]Watson GG.Sex role socialization and the competitive process in Little Athletics[J].Australian Journal of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1975(70):10~21.
[53]Susan D Witt.The influence of television on children's gender role socialization[J].Childhood Education,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2000(5):322.
[54]Leslie D Leve,Beverly I Fagot.Gender-role socialization anddiscipline processes in one and two-parent families[J].Sex Roles,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1997(36):1.
[55]Lauren E Duncan,Linda M Williams.Gender role socialization and male-on-male vs.female-on-male child sexual abuse[J].Sex Roles,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1998(39):765.
[56]Obeidallah,Dawn A,McHale,Susan M,Silbereisen,Rainer K.Gender role socialization and adolescents'reports of depression:Why some girls and not other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96(25):775.
[57]Ford ES,Merritt RK,Heath GW,Powell KE,Washburn RA,Kriska A,Haile G.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s in lower and 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popula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1991(133):1246 ~1256.
[58]Gallo LC,Mathews KA.Understand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hysical health:do negative emotions play a role?[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3(129):10~51.
[59]Parks SE,Housemann RA,Brownson RC.Differential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urban and rural adults of various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2003(57):29~35.
[60]Yamaguchi YA.Comparative study of adolescent socialization into sport:The case of Japan and Canada[J].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1984(19):63 ~82.
[61]仇军,佟鸣,罗锦文.从混沌走向自觉:西方体育社会学制度化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5(1):66~70.
[62]仇军,罗锦文,佟鸣.从单一走向多元:西方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流变[J].体育科学,2005(11):60 ~63.
[63]仇军,郭红卫,钟建伟.应用体育社会学:理论反思与学科建构[J].体育科学,2008(1):59~65.
[64]仇军,钟建伟,郭红卫.体育社会化的理论及其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2008(5):62 ~68.
[65]仇军,杨涛.体育与社会资本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12(5):14~21.
[66]仇军,钟建伟.城市中体育参与与社会融合的理论研究[J].体育科学,2010(12):29~33.
[67]仇军.西方体育社会学:理论、视点、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8]仇军,李捷.现代奥林匹克与奥林匹克文化思潮[J].体育科学,1997(6):24~26.
[69]仇军.“强政府”发展竞技体育、“强社会”发展大众体育[J].体育科技,2012(6):5 ~7.
[70]仇军,刘侣岑.殊途同行:现代体育发展阶段、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0):1~9.
[71]钟建伟,仇军.新中国城市大众体育发展模式的消解与重构[J].成都体院学报,2006(6):19 ~22.
[72]仇军.大众体育中的公民权利与政府作为[J].体育科学,2003(6):58~61.
[73]仇军,钟建伟.论体育社会问题[J].首都体院学报,2009(6):641~650.
[74]仇军,田恩庆.欧美体育社会学研究图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75]刘侣岑,仇军.体育世界中运动身体对身份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1):23~31.
[76]仇军,钟建伟.论体育社会问题[J].首都体院学报,2009(6):64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