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活动是“教”与“学”表演的舞台。精彩的舞台不仅需要一部好的剧本(教案),还需要导演、演员的配合及精湛的演技。现代教育观认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跟随学生一起走进课本。然而,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大多数的课堂教学还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改进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本人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个人对于精彩课堂的几点思考,旨在抛砖引玉。
面对有着独立个性,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课前的精心设计是必须也是必要的。不管是哪一门学科,在上课之前都要思考怎么去上?目标是什么?重点在哪里?学生应该学到什么?锻炼什么能力?教师都应该有一个大体的考虑。但“预设”不等于“预定”,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学情的变化往往是老师无法预期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往往意料之外,教师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预设,使自己的预设能够灵活地适应变化了的“学情”。现在我们的备课就存在着预设“过火”的现象,失败的公开课往往就是犯了此大忌。其主要症状主要表现为: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按照老师既定的方案实施,教师讲,学生听,形成了一条“教参——教师——学生”狭窄的信息渠道。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课堂上只有一个声音——教师的观点,往往丧失了学生的发言权、变成了“留声机”。因此,我们教师在预设当中,一定要把教学的对象——学生预设在其中,让他们在预设中占主体地位,让一千个哈姆雷特跳跃在预设之中,你、我、他,齐放光彩,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够散发出智慧之光,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成功的预设,离不开学生,把师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又离不开好的疑问的设置,任何发现、创新都是由疑问开始的,有质疑才有进步;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苯”。提问设计贵在“准”、“巧”,准在关键点、巧在整体设计的线、面上,能够引导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思维上蹦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提问设计最能够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所以教师的提问尤其重要,必需精心准备。笔者认为应做到“三宜三不宜”。
①宜少不宜多。提问设计过多会造成教学目标分散,学生目不暇接,疲于应付,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更不用说去深入挖掘自己独立见解或不同的意见了。
②宜粗不宜细。教师提问设计过分细密,会使课堂效果大大逊色,因为此刻教师最担心的是完不成自己设计得密不透风的教案,确保能小心翼翼地“牵着”学生沿着教师的“教路”走,于是“抢时间”、“力免学生节外生枝”,生怕如此精密的教学设计会遭到破坏。于是,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矛盾,掩盖“学情”,顺顺当当地走完教案中每一步设计,这样,势必形成了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学生没有学习的空间,哪会有主体地位?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又如何得到培养?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发挥,避免刚性,提倡弹性。好的问题设计要能够统揽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
③宜虚不宜实。尽量不设计平实的能在书中直接找到答案的甚至不必经过思考的问题,而要提出那些能够激发学生丰富想象的又接近学生最近发展的问题。因为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条件。当然,成功的“设疑”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说要注意课本,要仔细研读;注意学习方法的讲解;注意精选练习的准备;注意课外知识的拓展等等。总之,本好的“剧本”、必须有好的“台词”——好的设问。
教师要充当一个“调音师”的作用,随时调节音的轻重缓急。在把握的教材的难点、重点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的“平台”,“平台”的建立应考虑其适宜的“高度”、“深度”,交流是心灵 上“零距离”的对话。在情感发展、思维的最初期、发展期师生都应是同一种频繁,把知识的传授演变成同步探索、发现的过程。如在教授平方差乘法公式时:(a+b)(a-b)=a2-b2,不能让学生光记结论这个公式,要从多项式乘多项式的原则出发,把左边的二项式展开成:(a+b)(a-b)=a2-ab+ba-b2=a2-b2,这样学生既可以注意到这个公式是符合多项式乘法原则,二项乘二项得四项,由于中间二项合并为零,故结论为二项,学生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把公式中左边为什么只有二项的“设疑、解疑”过程“一目了然”;把“讲解课”演变成“实践课”、“交流课”,把数学的问题设计成“动手操作题”、“数学游戏题”。如:在几何“三线八角”的教学中,可把课本的例题设计成如下操作活动:教师和学生各备一副三角板,先由学生自己把弄,老师提醒让学生拼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学可以讨论交流——,最后老师演示、总结归纳。如在教授三角形全等判定时,让学生按相同要求在各自的练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然后,用小刀剪下三角形后,讨论、对比其大小,有人会发现两三角形不能重合,但通过翻转后可以完全重合,从中体验全等的对应性、通过“变换”全班同学的图形都一致完全重合,从中体验全等图形判定的公理性。在讲授《列举所有等可能的结果》可设置为调查课题:让学生统计本班(或全校)同学在同一月生日的人数,然后从中作一个分析、归纳总结,获得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双丰收。总之,只要平台的建立,在生活背境中,已有知识体系中,在师生共有的体验中,师生有话说、有情感,这样的交流一定是成功有效的。
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大多数“掉队生”都不是智力因素造成的,都是学习习惯不好;或者,对学习缺乏兴趣,懒惰成性,不爱动脑、动手,有的没有学习方法,有的意志薄弱,有的没有耐挫折,不善于发现问题等。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从前面带着学生学,转化为跟着学生在后边走,不让任何一位同学“掉队”,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及早地发现“掉队生”的苗头,从传授知识的第一反应开始,从学生听课的眼神、脸面表情、及动作中来估计学生掌握程度,或者说通过提问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等到作业或考试反馈可能效果不是最好的。纠正“差错”最好“零距离”进行“面批”或面对面辅导等。对于“掉队生”要耐心、细心、爱心,让学生感受您的真心。
首先,教师应从思想上树立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的思想。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天赋,上课时老师用同一种模式进行教学,肯定存在与同学不合拍的现象,以致于个别学生没法理解,造成学习的困难,如果不及时补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差生”的出现。如果老师能换一种方式、换一种节奏教学效果也许会“柳暗花明”,因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其次,要实施成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学生学业成绩的不良的形成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往往是在学业上屡遭失败,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的心态,学习自信心极差。知识的缺陷是可以弥补的,“心灵”的创伤是“致命的”,因此,唤醒学习的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帮助学生提高自信水平,形成积极的自我,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对于“失败”的学生更要注重“成功”,要教育学生学习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人的成百上千次的考试中,不可能有“常胜将军”,一次的失败算不了什么,放眼人生、放眼世界,“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就把它看作一次人生的考验、生活的体验。老师除了在思想上开导,更要从行为上引导学生进入“成功的圈套”,那怕是虚无飘渺的,经常注意“细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语句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进行不失时机的暗示,甚至于谎言——你行、你真行、你还可以更行,让学生长感受到——我行、我真行、我还可以更行,这是力量的源泉,能产生无穷的效应,创造奇迹的发生。
总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就象优秀的电视剧,需要用心去打造,用真诚去演绎。只要师生有“心的沟通”、“情的交流”,真诚和谐的课堂一定会演绎出精彩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