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平
语文学习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不可能是学生或者教师单方面的因素,而是两者在自身的学习或者教学中,都存在着相应的问题。
1.学生方面的原因 从学生方面来说,导致其产生语文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点。一是其学习兴趣的缺乏;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加的推动力,没有良好的兴趣基础,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可能很好的得到提升。小学生本身就偏好图画类直观性强的事物,对于语文这种偏文字和思考的科目并不敏感。二是其知识技能的掌握还不够全面深刻;由于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程度还不够深入,只掌握了一些基本文字应用技巧,没有真正体会到文字的魅力,所以较缺乏对语文的学习热度。
2.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没有顾及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而且大部分都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令兴趣缺乏的同学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枯燥性、无味性,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1.分层设制目标 在任何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存在个别差异,这一事实是不能回避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面向中等学生设置教学目标,那么对于高容量的学生来讲,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低负荷的加工,接受许多“冗余的”信息,浪费时间。而对于低负荷的学生来说,则产生高负荷的加工,许多内容不明白,也是浪费时间。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心中把学生分为多个层次。教学中,教师并非把分层设制的教学目标交待给全体学生,那样只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延误教学时间,只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例如教材中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是对中等或中上的学生设制的目标。我班有两个朗读水平很差的学生,对他们来说,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非一日之功,所以我给他们设置的朗读目标就是“正确”。
2.课堂提问分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老师所讲内容反馈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也要有分层。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提问一些字词方面的问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提问一些主观理解的问题。这样,每一个问题答对的学生,都能树立起自信心,以后会更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两小儿辩日”课堂中,这是个篇幅颇短的文言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在提问阶段,学生对此的掌握程度也大有不同。因此教师进行提问时应当更加谨慎,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亲切以及有趣。教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词的认识,第二个层次是对句的翻译,第三个层次是对整篇文章用自己的话语复述,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三类学生,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参与课堂的欲望,活跃课堂氛围。
3.分层布置作业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置学生各方面差异于不顾,布置作业一直是“大锅饭”,就像把“桃子”悬在同一高度,结果,唾手可得者有之,跳一跳摘到者有之,跳断腿无法摘到的也不乏其人。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大锅饭”,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使作业的布置真正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每一个学生呢?我认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分层布置作业。
例如在教学生字、词后,我从不布置全班同学“每个生字写一行,每个词语抄五遍”这样的作业,而是根据学生平时掌握字词的情况,分别让他们写五遍、三遍、一遍,甚至特许几个字词掌握一贯牢固的好学生:如果掌握了就免写这项作业,利用节余时间在已学的字词中找出所学生字的同音字、形近字,所学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等,为全班同学设计小练习卷。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还使他们在字词方面总是遥遥领先,同时也有力地调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4.增强学生自信,采取分层评价 皮格马利翁效应已经证实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语言效应是的确存在的。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教学途径,比如课堂教学,课堂评价、作业批改或平时交流,与学生建立各种沟通渠道,传达自己对他们的期望,不断地肯定和鼓励学生,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由于采取了分层教学,所以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也要对他们进行分层评价,尽可能多一些欣赏和激励,使学生有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可以有效地延伸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课程评价的主体上,除了教师的评价还应当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学困生一点的进步如果能够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可和鼓励,这将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或许这将改变他们的一生。
总之,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很有其特殊性的。语文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分层教学的实施上我们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它学科特性,该分的分,该合的合,做到分合,必将有利于语文分层教学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