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红
前言:核心素养主要是在人类发展进步过程中,将其整体组织成员的素养进行全面整合,对于物理知识教学而言,则是将物理学科内部不同教学模块的教学方面进行有机整合,便于学生实际物理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对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方法进行实际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材,将更加抽象的概念引入了整体教学体系中,而对于抽象知识的有效讲解也成为高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如在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教学中,初中物理仅仅是进行了简单匀速直线运动知识的教学,并就物体相对运动、物体运动速度等相关内容进行了适当讲述。而高中物理在进行机械运动相关知识讲述时引入了质点这一概念,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对时间与时刻、路程与位移等相关内容进行了适当区分,而加速度概念的引入进一步对物理机械运动知识进行了剖析。同时在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的衔接位置,不仅需要了解学生初中知识点的具体掌握情况,还需要正确认识高中物理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层次,从而明确高中物理知识的具体教学架构,如在高中知识教学中弱化了对压强、杠杆、浮力等相关知识的教学,而初中知识则是将上述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这种情况下高中物理教师就需要对整体教学架构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整体物理教学重点,以便保证高中物理教学效果。在核心教学理念的初高中衔接教学过程中,应对两者知识衔接位置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过程中,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主要是浅层次知识的指导,即物体在不受力状态时的运动情况,而在高中相关力学知识中,结合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设过程及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并为后续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相关内容做铺垫。因此在上述知识讲解时高中物理教师应结合初高中物理力学知识,便于整体物理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在高中物理知识教学过程中,与数学知识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而数学知识点的有效应用,也成为高中物理知识传输的有效渠道。在初中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大多通过物理现象定性描述的方式进行相关知识传输,而这一环节所使用的数学知识也以初级运算为主,如质量、时间、力的数值量化等[1]。而在高中物理知识学习中则需要对相关课题进行定量分析,如瞬时速度极限求解、向心加速度数学推导等。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利用更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在相关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教学时,可结合数学工具的引入进行有效衔接,如三角函数、直线方程、正余弦定理、不等式性质、一元二次函数等。此外,在核心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初高中物理知识,提高物理学习积极性对于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教学非常重要。在高中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的抽象化转变,往往会导致模型抽象情况的发生。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可利用直观实验的方法,以实际事例为入手点促使学生建立更加明确的物理概念。物理实验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融入,不仅可以利用具体的物理现象对学生物理概念建立完善提供有效的辅助,而且可以构建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其对相关知识的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在实际物理教学过程中良好物理教学思维的搭建,不仅是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而且也可以突破以往物理课程教学固定、僵化的教学模式[2]。基于高中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模式变化,可进行初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重构,结合核心素养教学模式的融入,对整体物理核心素养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如在已知物理重力势能及动能表达式的基础上,即物体的重力势能表达式为:Ep=mgh,物体的动能表达式为Ek=1/2mv2,其中物体的质量及物体距离水平地面的高度、物体的运动速度分别用m、h、v表达,在计算过程中可取 g为常量10N/kg。现将一质量为0.5kg的物体从距离地面2m的高度沿水平方向以3m/s的速度抛出,在不考虑空气阻力且整个物体抛落过程机械能守恒的情况下,求该物体被抛出点到落地整个环节其重力所做的功及其落地瞬间动能。
上述问题考察了能量守恒知识点,在进行相关问题解析是需将其与实际物理计算思维进行有效解析:物体在下落会出现速度随着高度的降低而减小的情况,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会出现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情况,所以在整体物体落地瞬间的动能为该物体被超出时的动能与物体被抛出点到落地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和,而根据重力势能、动能计算公式及能量转换守恒定律可得物体落地瞬间动能,同时依据:W=Gh=mgh,可得物体重力做功。物理概念的形成及其规律的掌握是物理知识教学的主要目的,而初中物理的基础主要是定律定理、模型、基础概念、法则假说等相关内容,而物理概念内涵则以现象的概括为主;高中物理主要是在抽象化思维的指导下对具体的物理过程及物理形态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本质属性一致的物理客体及其运动状态、形成过程进行综合探讨。因此在具体的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更加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通过高中物理思维架构的形成,保证初高中物理知识的有效衔接。
总结: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理论的重构具有紧密的联系,而通过其在具体知识点分析中的不断实践,可为整体高中物理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应以初高中物理重难点知识为入手点,结合数学教学模式的变化,将其进行常态化分析,利用更加创新的思维模式促使整体物理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1]束建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J].新校园旬刊,2017(11):81-81.
[2]赖建宇.浅析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J].时代教育,2017(17):1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