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中法治教育的有效落实

2018-04-07 14:41:59王燕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案例法治意识

◎王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这一背景下,对公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首先明确法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一、法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1.树立法治信仰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规范是法律制度的基础,对法律的认同应建立在对法律与道德的自觉信仰上。因此,对高中生进行法治教育的培养目标首先应是树立法治信仰。

法治信仰首先是指人们发自内心地相信法律、尊崇法律、信赖法律。这就需要国家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要求执政党依法执政、各级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从中央做起,中央带动地方、带动全社会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治风气。在这种风气之下,公民感受到了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真正地将法转化为信仰来落实,达到对法律的认同、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

2.增强法治意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要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培育高中生的法治意识尤为关键。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具有法治意识的学生,应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拥有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1]

3.形成法治思维 建设法治中国不是国家、政府或政党单方面的事,需要浓郁的法治文化的支撑,也需要公民法治思维的推动。法治思维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纠纷和问题时能够自觉地运用所习得的法律知识来思考并给出解决策略。法律思维应成为对现实复杂情境的自觉反应、逻辑思辨的必经之路,它能够帮助青少年以合法性为基础来维护权利,树立依法处理纠纷、理性维护权利的意识。[2]例如遇到校园欺凌事件之时,首先应想到的是殴打他人或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甚至构成犯罪,我们既要敢于维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又要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总之,法治思维应成为我们每一位公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一种惯性思维模式。

二、法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1.案例导学法 案例导学法即通过典型的法治案例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案例中体验、反思和感悟,从而获得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形成法治思维。适宜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开展的形式有:漫画案例、文字辨析案例等。

(1)漫画案例。在讲解《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这一课时,笔者运用了一组漫画“千面城管”来展示行政执法部门的不同执法行为,让同学们通过诙谐幽默、夸张生动的漫画案例来进行探讨:“假如我是执法者,我会怎么做”、“我为政府决策提建议”等,让学生自觉地在漫画情境的引导下学习运用法律知识来参与政治生活,并得出建设中国特色法治政府的意义。最后得出:有些行为行政部门不该做,有些做法行政部门应斟酌考量,因此政府要做到依法行政,具体要求是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2)文字辨析案例。尽管文字案例形式较为传统,但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便于教师当堂检验法治学习成果。[3]通过同学们对案例的辩驳、争论,运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充分激发同学们对于一些介于法律与道德边缘的案例进行充分探讨。例如:惠州市民温演森驾车追击盗窃嫌疑人时将其撞伤,因嫌疑人后来离奇死亡,温也由见义勇为者戏剧性地变为被告,该案备受社会关注。上周,惠城区人民检察院起诉温演森涉嫌故意伤害罪,在惠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上述案例反映了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但是相关行为却被认定违法犯罪,激发了同学们的热烈争论。持消极态度的同学认为与其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以免惹祸上身。这种消极心态就容易导致公民成为一个漠视权利与义务、对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毫无热情的人,不利于建设法治国家。此时,教师应带领大家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一起阅读《刑法》中关于故意伤害罪的量刑标准,明确自身在参与公共生活时要把握好尺度,谨记遵守宪法和法律这一基本义务。最后,回归课本,鼓励同学们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热情地、合法地参与公共生活。

2.参与体验法 坚持学生主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对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思维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同时将法律知识的学习从枯燥繁琐的法律条文中脱离出来,能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可选用的方式有模拟法庭、角色体验等。在讲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安排学生分别扮演人大代表、法官、政府代表等角色,将书本知识点灵活运用到活动中,同时了解相关法律程序、法律知识。

还可以开展“半天实习行政服务处办事人员”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当地行政服务机构并亲身体验相关工作,了解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考察政府履职的表现,体验公务人员的日常。

以上法治教育的方法应遵循适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正面引导原则。[4]根据学科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尺度、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案例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切忌过于复杂难辨,切忌对教材内容照搬照读,并要注重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使其亲法信法。

法律代表着公平正义,法治既彰显了法律法规的威严,又凝聚了道德之善和人性之美。中学法治教育既注重培养和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又致力于帮助青少年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思维,有助于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1]李雄培,核心素养下高中政治法治教育的开展[J],教育现代化杂志,2018(2)

[2]崔维云,论中学法治教育的价值追求[J],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7(4)

[3]武兴华,案例教学:初中法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7(4)

[4]祝海英,法治教育贯穿于高中政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7

猜你喜欢
案例法治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