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训
(遂宁市转业军官(人事)培训中心,四川 遂宁 629000)
1974年,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一词。其英文含义是指失败、耗尽、筋疲力尽。简言之,“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有效应对教育教学工作压力的一种不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职业倦怠通常表现在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不满意,对教育教学工作不感兴趣,厌倦教师职业,缺乏应有的职业自豪感,教育教学工作绩效和质量下降,身心疲惫,丧失工作热情,将教育教学工作视为一种沉重负担等方面。如果上述表现持久或成为常态,有可能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症。相关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其倦怠程度仅居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之后,排在第三位。根据杭州市教科所的调查,50.8%的教师表示工作压力大,难以承受,有更换工作的强烈愿望。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其任务是通过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是神圣的职业,客观上要求其具有持续性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自豪感,这是教师从教的基础。缺乏工作热情,势必缺乏工作动力,更缺乏对学生的爱。因此,教师职业倦怠将成为影响自身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正视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找准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提出缓解这一问题的对策,便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知道,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的人,教书育人是一种异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教育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创造性、示范性等特点,由此使教师更容易处于紧张压力状态,这种状态容易耗损教师的工作热情,降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滋长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负面情绪,进而带来教师身心倦怠。教育实践中,教师职业倦怠具有下列特征。
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教育对象。例如,教师减少与学生接触,不理解或拒绝了解学生,对教育对象缺乏认同感。
指个体评价自我意识与价值的倾向降低,对所从事的职业失去兴趣,想方设法改行或消极怠工。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面对工作压力的一种应激状态下的反应。研究表明,产生这种现象的有职业因素,也有教师个人因素,还有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期望
一是社会期望过高,关心不足,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教师是艺术家、教师是诊断师、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研究者或探究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路标”、“教师是摆渡人”、“教师是梯子”、“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是拐杖”、“教师是乐队指挥”、“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等等。古往今来,没有哪一种职业象教师这一职业一样被人们给予如此多的美誉。然而,正是这些赞誉,一方面在向世人昭示教师职业光荣、崇高的同时,另一方面,又过度神话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无数教师在这种无形的光环笼罩下,处处小心翼翼、修身养性,为了竭力维护教师这种荣耀,许多教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他们全力拼搏、鞠躬尽瘁,但也有不少教师为此力不从心、忧心忡忡、疲惫不堪。
二是教师背负着“升学率”这座大山,让他们永无宁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家长渴望孩子升学,学校期盼学生升学,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学校同样看重学生“升学率”,教师职称评定、评优、年终考核、晋级更离不开“升学率”。无奈的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不得不加班加点、大搞题海战术。教师超负荷运转以及高强度的工作,年复一年,使他们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为英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与小学比起来,初中的英语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所以其学习难度也较大。从很多学生的表现中就能够看出,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其英语学习较好,但是到了初中以后就发现自己跟不上班级的队伍,英语的学习成绩欠佳。这是因为小学英语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少,并且十分有限,但是初中却不一样,初中英语知识内容多而杂,学生无法快速适应这种转变,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成绩的下降。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英语学习的基础做好,不断积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词汇。只有英语词汇能够达到一定的量以后才能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做到信手拈来。
三是知识经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迫切呼唤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学会交往便成为教师必须学习和钻研的新课题。
四是教师考试、培训泛滥,教师苦不堪言。为了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了对教师教学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力度。这本无可厚非,但诸如基本功等级考试、评职、晋级考试及培训铺天盖地,令教师应接不暇、疲惫不堪,这近一步加速了教师职业倦怠的进程。
2.角色冲突
现代社会,学校功能日益多样化,教师角色的内涵不断丰富,教师是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维护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长的评价者与激励者、学生的管理者、学生的研究者、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员,部分农村教师还成为“留守学生”父母管理的代理人。由于教师个体的知识、经验、阅历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要在如此多的角色扮演中游刃有余实属困难重重,难免不会造成角色冲突与混乱。
3.成就感低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应有的回报。但由于影响教师成功不确定因素较多,而教育事业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又使教师的教育成果转化周期延长,他们的付出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我国教师工作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在对教师工作评价中倾向于终结性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这极容易挫败教师的成就感,让他们无端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为此萎靡不振,导致严重的职业倦怠。
4.创造性弱
理论上讲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应有较高的创造性,然而,教与学不仅是知识单向灌输,而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限制了教师创造性的有效发挥。如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发生偏差,一味注重学生知识的传受,而忽视对学生个性培养;学校管理水平低、校风、学风、班风差;“应试教育”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受融媒体负面影响学生无心学习等等,教师承受着巨大的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容易导致身心疲惫。
1.学生难管
教师工作对象是具有思想感情和独特个性的学生,通常情况下,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强,其思想和行为不愿为教师所控制。加之面对独生子女这个特殊教育群体,教师许多过去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他们一些人身上几乎失去作用,这样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管理学生的难度,让不少教师倍感迷茫与无奈。
2.人际关系紧张
学校本应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一方净土,然而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社会转型的今天,这块最后的净土已或多或少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金钱至上,沟兑之风泛滥,任人唯亲。“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在某些学校确非空穴来风,许多教师不能人尽其才。生活在此环境中的教师无不感到压抑和烦恼,而“文人相轻”的陋习又更加重了学校人际关系紧张程度。试想,在这中环境中工作的教师谁还会一心一意扑在教育事业上?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为师之道早已被个别无奈的为人师者抛到脑后。
人格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和制约教师从业的质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模式。心理学研究表明:A型人格特征的教师更易产生职业倦怠。A型人格特征的人表现为具有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力求把握环境,时间观念强、急躁;B型则与之相反。于是,人格特征的差异性又成为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又一“元凶”。此外,教师的能力、情绪、认知的个体差异,均不同程度影响到教师对职业的热爱。
1.社会认同
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价值,决定了教师职业理应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待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分配关系的错位使教师在社会地位的提升上虽有提高,但仍然不尽人意,高投入、低回报,无法真正体现教师的价值,社会认同低,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他们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学校管理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是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最重要指标。由此,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教师负担过重,相当部分学校为追求升学率,不惜挤占教师的休息时间,长期无休止地补课,缺乏对教师应有的关心、关怀,从而导致教师丧失工作热情,仅将教育教学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久而久之,势必带来严重的职业倦怠。
3.能力提升
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角色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对教师提出了规定性的职业能力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要不断地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教训,更要深入研究现阶段教育对象的特点,以保证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学习压力,业务能力提升的压力越来越大,若得不到有效调适,极易导致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来自于个人、组织与社会等方面,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社会都应该给予关心支持。
我们认为教育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需要成千上万的甘于安贫乐道的人为之无私奉献,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教师们必须坚定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用纯真的师爱去点亮学生智慧的心灯。
作为教师,应清醒认识到职业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一个具有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因此,教师们应做到:
1.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教师是一个平凡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只要把平凡的教育工作做好就注定不平凡。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教育终身化都迫切呼唤每一位教师必须演好自己的角色:当好引路人,点燃学生智慧火花;当好合作者,与学生在合作中共进步;当好学习者,自我学习,终身学习。
2.关注身心健康
教师要重视、关心自身的身心健康,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乐观地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态,形成健全的人格;要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工作愉快的情绪,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要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与社会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教师在诲人不倦的同时要合理膳食、科学膳食,一日三餐中做到:早餐低热能、营养均衡,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齐全;午餐以五谷为主,配合蔬菜、瓜类及水果,适量肉类、蛋类及鱼类食物,并减少油、盐及糖分;晚餐尽量减少过多的蛋白质、脂肪类食物的摄入,以新鲜蔬菜为主。
健康的灵魂寓于强健的体魄之中,教师常年站在讲台前及伏案工作,许多教师患有不同程度的职业病,其中最常见的为慢性咽炎、颈椎病、静脉曲张、胃病、痔疮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做到:注意用嗓卫生,上课时切勿太大声或急切说话;尽量避免长期不变的伏案姿势,抽空放松锻炼;强化双腿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预防痔疮发生。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在养成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挫折的耐受能力,养成客观评价自我行为能力的同时,教师还要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积极与学生平等沟通,形成和谐的育人氛围;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实现家、校育人力量整合;支持领导工作,与同事间经常沟通,增强单位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4.学会不断调适情绪
教师要学会转移、升华、自慰、宣泄、幽默、自控自己的不良情绪,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勇于克服困难,正确对待心理挫折,学会进行心理调适、悦纳自己、培养兴趣、完善自己,保持阳光心态,做学生健康心态养成的引路人。
从学校来说,要主动关心每一位教师,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帮助教师处理好人际关系;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切实减轻师生课业负担;要依法保障教师的学习进修机会;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通过培训、引导,提高教师调适不良心理,打造阳关心态的能力;要在专家的帮助下、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参与下,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科学、客观、公正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主动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力量,为学校发展营造和谐的环境。这些都将成为教师战胜职业倦怠的有效武器,因此,各级政府要不断改善社会环境,建立对教师合理的角色期待,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的满足度。教师培训部门应探索高质量的培训策略,包括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不仅要培训教师和未来教师的智力因素,而且更要加强教师非智力因素的培训。通过各方面努力,有效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