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洋 代顺丽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漳州 363000)
(一)缺乏“向农性”的师资。师资力量是影响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师资力量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向农性”师资来源渠道闭塞。厦门市每年通过教师招聘考试补充教师,在海沧区教师选择学校的环节,遵循着“优者先选,劣者后选”的原则。也就是说,新入职的教师,为了自身后续发展的考虑,优先考虑城镇的小学,这些小学有着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学校环境。而综合成绩差的教师,只能选择前者挑剩下的学校,这些学校都是农村小学。东孚街道有8所小学,除了东孚中心小学和芸美小学靠近大马路,交通便捷。其他6所小学均位于农村,交通较为不便。很多年轻的教师都不愿选择这些学校,最后被迫来到这些学校的教师心中也是颇多怨言。其次,农村小学教育师资不足。在东孚街道的大多数农村小学都存在“一师多科”的现象,某小学有14个班级,共700名学生。在这样的一所学校,专职的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和信息教师各2名,英语教师3名,语数教师则每班1名。这样就导致了技能科老师工作量大且繁琐,跨年段备课更是让教师疲于应付。同时,这些技能课的教师还需要兼职行政工作,很多时候技能课教师更是以行政工作为由,让其他科的教师帮忙代课。加之二胎政策来临,村小学只能让聘请代课教师,有的甚至在学期中期更换主科老师,师资严重不足。另外还有一个情况,2018年1月23日,海沧区率先发布招聘教师的公告,这是不同于全省统一招聘教师的考试,二者不冲突,共招聘45人。这次额外的提前3个月的照片,从侧面反映出海沧区教师资源的不足。最后教师培养时,各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技能训练等方面忽视“向农性”,盲目追求学生高素质。这些师范生毕业后,心态上难以适应农村和城市的落差,在教学技能和管理方法难以适应农村学生。
(二)处于城乡缝隙的学生。农村学生是特殊中的特殊,一方面,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他们不断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他们生在农村,农村文化的影响是挥之不去的。这就决定了农村学生,不得不在城乡缝隙中生长。在缝隙中成长是艰难的。因为这是一条狭窄的“道路”。在厦门市沧区东孚街道,除了天竺山社区和过坂社区拥有商品房小区,这些学生和家长素质较高,剩下东埔社区、山边社区、寨后社区、东瑶村、鼎美村、后柯村、芸尾村、凤山村、贞岱村、莲花村和洪塘村都是连片的农村,在这几年的拆迁征地,许多村民获得了大量的拆迁款,一夜暴富,他们更加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城市文化中的攀比和浮躁,进入这些人的心中。无休止地满足学生的欲望,而不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现阶段,小学课业繁重,课业完成方式不断更新。许多作业要通过网络完成。例如英语口语作业,需要学生通过微信语音,发在微信群里,让英语老师听读。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农村学生的家长无法陪伴孩子完成。因为他们的家长很晚才下班回家。下班后很多孩子已经休息了,或者是还有很多作业都没完成,所以口语作业只能推迟完成,甚至放弃完成。另外家长本身的素质也不高,高年级学生的英语作业,家长无法协助学生完成,更谈不上检查作业。作业没完成,教师就惠在微信群点名批评学生,家长看到后,就会批评责备孩子,孩子也是无可奈何,家长没办法陪同自己完成,还要被家长和老师责备,反过来更刺激了学生的叛逆,学生也会责备家长,抗拒老师的说教,到了最后,这些学生就成了“三不管”学生,即教师不想管,家长管不动,社会没法管的学生。
(三)开展无差别的“离农性”教育活动。“离农性”教育活动,指的是与农村实际情况差距较大的教育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年厦门市和海沧区都会举办许多比赛。以2017-2018学年为例,以下是海沧区举办的比赛:《厦门市海沧区教育局关于举办第十一届中小学幼儿园师生书画展的通知》《海沧区教育局关于举办海沧区第四届“海娃杯”排球联赛的通知》《海沧区教育局关于举办2018年海沧区首届中小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的通知》和《海沧区教育局关于举办海沧区第五届“海娃杯”中小学生乒乓球锦标赛的通知》。从受众来说,四项比赛都是文体类的比赛,面向全区,也就是说区里每一个学校都要参加。从时间来说,四项比赛的时间是2017年11月27日、2017年12月21日、2018年01月19日和2018年03月01日。比赛的时间非常接近,基本上是一个月一个比赛,比赛时间1-2天。这些比赛学校都是非常重视的,所以在这些比赛的通知下来之后,每个学校都会进行人员的选拔,这就意味着这一个比赛选拔还没结束,另一个比赛的选拔就要开始。这样的教育活动,对于海沧区里的学校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这些学校学生素质较高,经常参加课外兴趣班,学校有专门的兴趣课。有专职教师进行训练,他们能够轻易应对这些比赛。然而,农村的小学就无法完成,甚至是疲于应付。首先,东孚街道的一些学校学生素质较低。他们没有很好的条件去参加课外兴趣班。一些高素质的学生经常被老师“抓壮丁”,当“万金油”,什么比赛都让某几个学生参加,既要书法,又要体育。这些学生虽然都可以应对,但取得的成绩却不是很好。同时,开展训练又要占据这些学生的大量时间,经常是下午两节课连续不上,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成绩下降,甚至会引发主科老师的不满,进而激发老师之间的矛盾。其次,一些学校“阳奉阴违”,虽然课表上规定的课外兴趣课于周二下午第五和六节开展,但是实际上都不开展。导致需要学生参加比赛时,人员匮乏。最后,学生家长十分不重视。家长无法尽到陪伴的义务,也无法给予资金的支持。每当参加比赛的时候,农村小学的学生和区里的学生一比较,差距极大。没了家长的陪伴和支持,学生心里都是失落感,对比赛更加失去兴趣。
(四)实施“离农性”学校课程。课程离不开教材。2017年9月起,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所有的学生都用上了同样的教材。既然无法选择教材,那么各自学校的校本课程和教材就成了关键。海沧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的校本课程是戏剧,这一戏剧课程是教师将兴趣、特长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课程与教学。北师大附中将其打造成了特色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2016年年末,一部名为《Shua~》的音乐剧在厦门公映,引起轰动。这是一部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神话《神笔马良》,参演的演员却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10岁的孩子,他们中的一些是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的小学生们。可见,北师大附中的戏剧课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北师大附中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农村学校要在借鉴的基础上,保持自己的特色,融入农村先进文化。海沧区东孚街道的学校在各种资源较为匮乏的情况下,校本课程的选择面不大,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并没有开展校本课程,而是欺上瞒下,应付检查。有一些学校虽然开展了校本课程,但却特色不足。例如某小学的校本课程是“闽南语课程”,为了保护闽南文化,传承方言,在农村地区选择该课程无可厚非,但是学生的兴趣不大,也没有专业专职教师进行授课,课程的效果不佳。
(一)找准自身定位。能自立者必有骨也。“骨”就是“灵魂”,农村小学教育想要独立发展,就必须找回自己的灵魂,找准发展的定位。农村小学的发展最大的依据就是农村的社会情况,最大的动力就是农村儿童的需要,最大的潜力是农村优秀文化的开发。
根据《2017厦门市海沧区统计年鉴》给出的数据,海沧区2016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42146元,生活消费支出是29808元,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是4080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3551元,生活消费支出是22208元,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是1719元。海沧区2015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38780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2010元。从这组数据对比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找准自身定位必须正视城乡差距。从统计数据来看,海沧区2016年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2016年两者的比为1.78,比2015年增加了0.2。另外,从生活消费支出来看,城市扣除支出后还剩余12338元,而农村地区仅剩余1081元,刚刚跨过收支平衡的门槛;另外城市的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为4080元,远远高于农村地区的1719元。其次,找准自身定位必须树立自信。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不能因为存在城乡差距就自卑,应该坚定信心,坚定不移的发展自身。农村小学教育是农村孩子成长发育的沃土,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最后,找准自身定位必须开发农村先进文化。东孚街道的鼎美村是海沧革命老区的基点村之一,鼎美村有着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1945年到1949年间,中共地下交通站成立,播撒革命火种。在解放厦门前夕,鼎美村村民自发支援前线作战的嵩屿解放军,108担、柴草200担,用骡马运往前线,及时解决了解放军的粮草问题。1949年闰七月廿九,天刚亮时,解放军三十一军某部进驻了村里采购军需用品,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扰民,与群众人民和谐相处,在鼎美村村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建立起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感情。学校在办学时,便可以充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发红色校本课程,开展系列红色教育活动。另外,东孚街道的东埔社区有深厚的玛瑙文化,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二)制定“刚柔并济”的政策。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农村小学教育的独立性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所谓“刚”,指的是政策的强制性。一是农村小学教育有着特殊的地位,我们要加强国家政策的落实,甚至可以考虑制定一部《农村小学教育法》,进而为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借鉴“河长制”的成功经验,实行“校长制”和“村长制”,签订责任合同,明确各自义务。学校位于村中,校长就不能让学校脱离乡村成为独立王国,而村长也有帮助学校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将学校的发展与乡村的发展捆绑,将村里多余经费投入学校使用,加大地方对农村学校发展的财政支持。所谓“柔”,指的是政策的倾斜性。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入职、收入、评聘和进修的倾斜,让农村教师在各方面都优于城市教师,吸引有志者扎根农村。特别是广大的编外教师,他们与编内教师有着同样的工作量,却没有同样的待遇,更加需要政策的倾斜。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公益辅导机构,政府可以为这些社会力量一些政策优惠,解决农村家长因工作繁忙无法陪伴孩子学习的问题,考虑聘请一些各自村庄的师范类大学生,退休教师和志愿者,让家长放心,让学校减负,让学生进步。
(三)开发本土式教育模式。本土式的教育模式,就是根植于农村土地的教育模式。城乡教育的差距本来就大,如果还是以同一模式发展,只会让差距越来越大。开发本土式教育模式是农村小学教育独立性发展的现实需要。首先,建立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评价体系。把城市和乡村小学放在一起评价,农村小学无论如何也无法达标。根据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评价标准,与同时期的不同地区的农村小学进行比较。从比较中找出自身的优势,发现与其他学校的差距,才能为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不用总是望“城”兴叹,自叹不如。其次,开发农村本土教育课程。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以外,农村小学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课程,实现“一村一校一课程”。比如天竺山社区附近的东孚中心小学,可以以天竺山旅游文化为基础,引导学生关注天竺山的发展,保护天竺山的旅游资源,在教师的带领下,配合园区进行一些简单的志愿者活动,为天竺山的发展献出一份力。最后,加强村小交流学习,建立城带村的一对一帮扶制度。城市小学有着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往往不对外开放,将城小的资源,流入农村小学,可以缓解农村小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另外,厦门市其他区的农村小学,在发展上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但是碍于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没有交流学习的平台,海沧区可以率先尝试,放下身段,建立村小交流学习平台,尝试教师跨区域学习交流,让厦门其他区的优秀村小教师来海沧区村小交流学习,虚心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促进海沧区村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