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龙 熊 莹 刘长江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
高校规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而不断扩大,高校周边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在校生的身心成长和学习质量。本文以地处陕西省西安市沣西新城大学城陕西F学院、H学院、S学院、Z学院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了解四校周边环境现状以及相关各方的利益需求和利益供给情况,获取真实数据。调研数据与理论分析相结合,追溯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现实困难,立足于C模式管理科学中国化,中国管理世界化、人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思想理念,通PEST环境分析,讨论高校周边环境科学化、智慧化、多元化的综合治理路径。
在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过程中,治理相关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需求,相互之间又互相提供着对方的需求,形成了一定的供需关系。高校对高校所在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高校生成为高校餐饮、服务、零售等行业的主要消费对象,而高校周边的商户、经营者是这些消费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同时,在这些需求的满足过程中,当地政府及职能部门、高校在校生、商家又相互形成供给关系。
(一)补充消费与安全——在校生需求分析。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的重要客观载体。高校在校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范围一般也处在高校校内及高校周边。当学生的消费需求及服务需求在校内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鉴于时间、距离等因素的限制,学生一般会选择在学校周边补充消费。本次调研通过网络问卷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9份。
在本次调查中,对于校内餐厅的满意度,52.9%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24.57%的学生表示不满意,19.03%的学生表示满意,3.46%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对于去校园周边购物的原因,43.6%的学生表示校外商品品种全,33.9%的学生表示校内商品不能满足需求,14.53%的学生表示校内商品性价比较低,7.96%的学生表示一般不去校外购物。对于去校外用餐的原因,55.0%的学生表示校外餐厅环境好、口味佳,17.99%的学生表明在校外用餐不用排队,相对校内节约时间,14.88%的学生表示一般不去校外用餐,12.11%的学生表示在校外用餐的原因是校外餐厅上档次,体验好。从调研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在校生出于校内服务不能完全满足消费需求便会在所在学校周边补充消费。
高校周边商家和经营者为高校在校学生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同时存在负面溢出效应。根据问卷统计数据,对于学校周边交通秩序,58.96%的学生表示学校周边交通环境基本有序,但存在一定隐患;16.26%的学生认为学校周边交通秩序混乱,交通安全隐患很严重;14.19%的学生认为学校周边交通秩序非常好,没有隐患;9.69%的学生表示不关心此问题。对于校园周边治安环境,49.48%的学生认为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基本安全,但存在隐患;31.83%的学生表示基本安全,偶尔出事;10.38%的学生认为学校周边治安环境非常安全;8.3%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安全,没有安全感。
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每天中午11:00至15:00及晚上18:00至24:00间,这两个时间段是调研区域各个学校周边的商贩集中经营的时间,除了固定的铺面为了服务更多顾客在这个时间段为了扩大服务区域,将桌凳摆到店铺外,还有很有小吃车占用了绿化带旁的人行道。在高校周边的到道路旁,很多社会车辆停靠在机动车慢行道上。在夜间的经营中,根据走访也会偶尔有醉酒闹事者,学生在外消费过程中也会有与周边商家或住户的矛盾发生。另外,高校周边诸如KTV、娱乐会所等娱乐场所也会通过招聘兼职等方式将不良社会风气波及在校生。高校周边环境的交通隐患、治安隐患、食品安全隐患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身心、财产安全的损失。因此,高校学生对高校周边环境还存在安全需求。
(二)经济发展与稳定——当地政府及相关行政单位需求分析。该大学城四校在校生总人数达4万余人,教职工0.25万人,高校主体消费、教职工及高校学生在补充消费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沣西新城现归咸阳市代管,咸阳市原下辖一市两区十县,秦都区的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为全市第一,地方财政收入全市第二。[1]在对沣西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走访中了解到,大学区在拉动地方经济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周边固定经营商家有酒店、宾馆、饭店、超市、驾校、娱乐休闲会所、网吧、服装店、洗衣、裁剪、维修等,非固定经营有小吃摊、水果摊、出租车等,除此之外,高校周边的房屋租售交易较其他郊区区域频次更高。根据走访,很多经营者都是周边失地农民或当地住户,四所高校在校生及教职工作为消费主体的消费过程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活力,对提高当地第三产业产值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转型期的特点投射到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学生本身的权利诉求出现异于以往的特点。[2]学生与周边商贩发生冲突后的处理也是维护高校周边环境稳定安全的重要环节,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高校学生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当地社会的稳定。对于高校所在区域的治理过程中,当地政府及相关行政机关还承担着保障学生安全、维护地区稳定的重要职责。因此,在大学城所在地在客观上还有维护稳定、避免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方面的需求。
(三)经济利益与政策倾斜——周边商户及住户需求分析。随着沣西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周边村庄农田征用导致大量土地流转。失地农民以及当地居民借着高校的发展逐渐开始另谋出路。经走访,大学城周边商户及流动经营者,其中大部分都来自高校周边的失地农户。
高校学生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而商户们从事的经营活动恰好是为了满足在校生的补充消费需求。在实地调查中商户们的集中经营时间也与学生们的作息时间相重合。商家从事的经营活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出于谋生需求的身份转型是作为现在第三产业经营者身份的直接原因。因此盈利是一切商业活动的基本目的同样体现在高校周边商家和经营者的经营活动目的中。
商家及个体经营者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过程中还存在对政策的需求。良好的经营秩序、经营环境以及政策环境都是经营者们能够从事正常的经营活动重要的先决条件。行政审批、工商审批等准入程序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地方城市管理部门的管理措施对经营者的经营活动的规范管理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营者们的经营活动。
(四)互利与共赢——相关各方供需链均衡分析。在高校周边环境治理中,当地政府及行政机关、高校在校学生、商家三者之间互为供需主体。各方在满足对方利益需求的同时又同时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需求;三者之间的利益供需关系形成了供需循环。首先,第一对供需关系是地方政府和高校在校学生之间的利益供需,地方政府及行政机关为高校提供客观的教学环境保障,为在校生提供安全的环境,创造便利的生活空间。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平安和谐也为地方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其次,在校生和商家及经营者之间的利益供需关系更加直观具体。商家和经营者为在校生提供在校内不能满足的补充服务,而在交易的同时学生的消费也满足了商家及经营者们的实际盈利需求。再次,地方政府及行政机构与商家之间的利益供需关系是建立在经营活动的过程和产出基础上的。地方政府方面需要丰富的经营活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而商家及广大经营者则需要有效的经营秩序管理和政策的支持。
当前我国的文化环境、经济实力、社会形势以及科学技术水平是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基础环境。制定治理对策要考虑治理对象受文化传统影响下的思维方式以及受多因素影响的治理现状,在借助科技手段达成治理效果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经济成本。本文采用PEST模型,即政策环境(P)、经济环境(E)、社会环境(S)、技术环境(T)4个维度来检验分析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对策的可行性。
(一)政策环境维度(P)。《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及周边建筑安全管理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8〕38号)明确规定:学校及周边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按照保障在校师生安全的要求。安全稳定是高校工作甚至是社会和谐的关键,对高校周边环境的有效治理是保障在校生安全的关键。《陕西省学校校园周边环境管理规定》(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70号发布)第三条规定:校园周边环境管理工作实行政府组织、部门分工负责、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社会监督的原则。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要实际落实该规定精神,充分考虑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并将高校在校生以及高校周边经营者及住户作为重要的治理力量,在治理过程中广开言路,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监督方式。
(二)经济环境维度(E)。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部分高校兴建了新校区,新校区选址一般位于城市新区或城乡交汇区域。这些区域经济成分复杂,交织着第第一、二、三产业成分,发展潜力巨大。高校巨大的消费群体又吸引了大量各行业的经营者聚集在其周围。对高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要保障治理相关各方的利益,同时着眼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环境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还应注意降低运作成本,通过技术手段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注重绿色治理、经济治理。
(三)社会环境维度(S)。在国家、各省市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高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水平稳步提升,高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也日益加快,但是一些治理相关方面之间的矛盾暴露出的是现实的利益冲突。当前,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民主意识日益增强,治理方式的创新和改革便成为每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自媒体在中国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人民在信息化时代拥有了更加强烈的发声欲望和客观条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要充分考虑发动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程度。
(四)技术环境维度(T)。将智慧化治理理念运用在高校周边环境治理中,借助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发展、自媒体终端普及的东风,充分利用微信、QQ等社交网络,高效解决监控以及信息交互问题。当前,人手一部手机,而且大部分还是智能手机,这就为高校周边环境治理提供了有效的硬件载体,为信息无缝对接提供了可能性。
(一)建设智慧化治理系统。近些年,智慧城市、智慧社区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模式。智慧化的关键是通过建立“天眼”摄像头监控网络、开发与自媒体终端的信息交互平台,收集实时社情信息,汇总于大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多部门联合治理指挥中心,通过信息分析作出治理决策,派出工作人员靶向治理随时出现的问题。[3](P49-53)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共享中枢系统,开发数据终端应用程序,集中收集治理相关各方反馈的信息和数据,为治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对高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同样可以借助智慧化手段,通过汇总监控信息,实施监督高校周边商家违规经营、车主违规停车等影响正常秩序的行为,监控信息由检测员及时汇总并传送给相关治理单位,由治理单位执法及治理力量派员治理,提高治理效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
(二)构建部门间联动机制。为避免“九龙治水”式的重复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城市管理、高校后勤保卫及学生工作部门、商家及住户联合自治组织各个方面组成综合治理联动系统,具体治理骨干由行政机关派员组成,高校组织学生干部配合,商家及住户代表配合及监督,形成完备的联动机制。联动系统相关各方共享治理信息,协商治理方案,治理工作以最大程度满足各方利益需求为目标。
(三)运行综合均衡治理体系。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方式科学设计量表,定期对在校学生、周边商户进行需求调研,通过统计辖区内经济、治安等方面数据估算当地社会经济及稳定状况量值,量化计算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利益相关方需求。定期召开供需协商会议,邀请高校方面及学生代表、个体经营者及当地住户代表与相关行政部门在联动系统的领导下互相建议,提出需求,敦促各方扮演好在治理中的角色。
(四)建立商家联合组织。由高校所在社区及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辖区内住户、商户、个体经营者建立QQ群、微信群,下载安装智慧治理终端应用程序(APP),通过信息化手段向联动系统提出意见,对执法过程进行监督,并且选出代表负责领导、组织事宜。联合组织还要肩负互相监督、自我管理的职责,对未登记、未悬挂准入标识的经营者告知准入申请条件及申请方式,督促办理相关手续。定期选出优秀商户,予以适当物质奖励或税费减免奖励,树立良性经营、诚信经营典范,宣传其事迹,使先进典型在广大商户及个体经营者中发挥正面带动作用。
(五)完备听证及监督机制。在实施重要治理方案时,邀请相关各方召开听证会,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治理方案实施过程中,实行双向监督机制,相关部门对治理对象进行依法有序管理,治理对象也可以通过智慧治理终端应用程序向联动系统提出建议,向纪律检查部门投诉不合规执法行为。治理的核心意义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为提高治理效率,与第三方评估机构合作,定期对治理各方的治理绩效进行考评,对处于考评成绩末位的单位及个人予以提醒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