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琳
目的论视域下的寒山诗英译探究——兼及对当代中国文学英译的借鉴作用
贺 琳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Reiss)和汉斯·弗美尔(Hans L Vermeer)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它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由加里·斯奈德译注的寒山诗在西方学界和民间受到了极大推崇,对中国文学在国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采取个案分析的方式,以目的论为核心概念,探讨斯奈德对寒山诗的翻译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学英译的借鉴作用。
目的论;寒山诗;加里·斯奈德;中国文学
寒山,又名寒山子,是我国唐代白话诗人。寒山本人既受佛教的熏陶,也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一点也体现在其作品中。作为中国古代俗体诗、释家诗的杰出代表,寒山诗在我国诗学研究中享有殊荣,以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深受学者的青睐。同时,通过现当代译者的翻译,寒山诗在西方学界和西方广大读者中也受到了极大推崇。寒山诗有314首存世,通过译介,传到东亚、西方。对寒山诗的译介贡献较大的译者主要有三位,首先是亚瑟·威利(Arthyr Waley),其于1954年译注了27首寒山诗;其次是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他于1958年秋发表了24首寒山译诗;然后是伯顿·华特(Burton Watson),其在1962年出版了他的译本英译寒山诗,共124首。虽然在这三位译者中加里·斯奈德翻译的诗篇数量是最少的,但其译本在西方读者中接受最为广泛。因此,文章以加里·斯奈德的译本为分析对象,探讨翻译目的论在寒山诗译介过程中的体现,以及成功译介对当代中国文学英译的借鉴作用。
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Reiss)和其学生汉斯·弗美尔(Hans L Vermeer)先后提出了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即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前者认为译者应当将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其学生弗美尔在此基础上倡导摆脱以原文为中心的对等论的束缚,创立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翻译目的论。根据这一理论,翻译被视作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是一种有目的行为。弗米尔提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即:“译文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信息,也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了‘目的’。”[1]这个“目的”有三层含义: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引起读者共鸣或启迪读者等;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2]。即便是同一个译者也可能因为翻译目的的不同而对同一文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关于目的论,弗米尔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核心原则,包括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手段要达到的目的。”[3]根据这一原则,翻译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行为,在目的原则的指导下,译者应当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灵活处理译文。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应当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能够使目的语读者理解并在目的与交际环境、文化中有意义。忠实原则是指译者要忠实于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及传达的意象,语意连贯。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是对目的原则的必要补充,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两者又服从于目的原则。
二战之后,美国的军事、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的繁荣以及物质的富足并未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充实和解放。在贪图物质享受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日益压抑荒芜。尤其是青年一代,尽管社会和家庭的物质丰富使得他们不用面对经济上的压力,但他们仍然感到前途渺茫,精神压抑,内心向往自由和解放。他们中的大多人渴望通过某种方式来表达对当时物质主导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有些人采取消极的做法支持无政府主义,逃避现实,否定现实社会中的一切。有的甚至以越轨的生活方式来表达对当时现实社会秩序和价值观的唾弃,形成了所谓的“垮掉的一代”。然而,“垮掉的一代”并不像他们的标签所暗示的那样完全堕落颓废。他们也怀有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文学理想,把重铸美国社会和文化看作自己的责任,向传统的价值观和学院派文学发起了一场抗争。寒山诗中对社会丑恶现象的讽刺和嘲弄及表达的超脱和释然的人生态度,正是二战后美国青年一代所渴求的“一剂良药”。因此当时的社会对寒山诗歌有一种精神上的渴求,希望能从诗歌中寻求希望和慰藉。
二战之后的美国文学发生了众多变化,展现出多种主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是揭露讽刺美国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反映当时社会青年的信仰丧失、厌世压抑心理。在二战之后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对社会和制度丑恶面的描写随处可见,对犯罪、暴力、死亡、扭曲心态的描写数量大大增加,形成了一种“以丑为美”的新型文学作品趋向。这种对“丑”文学描述,并不是真正去歌颂残酷、暴力、扭曲的心理,而是试图通过揭露这些社会中、制度中以及人性中“丑”的一面,去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善”的重新追求。
寒山诗共有314首存世,这些诗涵盖了很多方面,主要表达对战乱时期社会伦理崩溃状态下社会丑恶现象的讽刺和嘲弄,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描写和吟诵,以及记叙个人生活和身世。斯奈德并没有将这314首诗全部翻译,而是挑选了其中的24篇进行翻译。斯奈德的选择并非是随意的,而是结合当时特定时期读者的情感诉求、审美惯性、文学潮流趋势等因素慎重挑选的,这也是其译本能够脱颖而出、获得读者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斯奈德选择的诗篇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世俗诗。这一类诗反映社会底层大众对生活状况的不满,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同时表达了战乱时期社会伦理崩溃状况下,对社会中丑恶现象的讽刺和嘲弄。斯奈德选择这一类诗,意在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当时二战之后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失业率骤升,人们感到焦虑、恐慌。这种情况促使许多美国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对社会现状以及个人发展失去信心,同时对美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产生了怀疑;斯奈德选择的另一类是山林隐逸诗,也被称之为禅诗。这类诗篇是对佛理和儒家思想的直接吟诵,目的是帮助迷茫的人们重树信心,指明方向,带去希望;另一方面通过诗中禅境的描写转移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暂时忘却现实生活的残酷和焦虑。
例1: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
Go tell families with silverware and cars, “What’s the use of all that noise and money?”
从“寄语中鼎家,虚名定无益”这句诗中不难看出,寒山在诗中试图告诫富贵人家达官贵人,再多的物质财富、金钱名利都是虚有其表,并不能使人实现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充实,因此“定无益”。通过对比原文和斯奈德的译文,可以看出斯奈德的一文中添加了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词语和意象。首先他将“中鼎家”译成families with silverware and cars,很显然,在原作者寒山所生活的年代是不可能有cars——汽车的,但在译者斯奈德所处的社会背景下,汽车正是富贵人家才能拥有的,进而被看作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巧妙的翻译准确又自然地将原文中“中鼎家”这一意象传达给当时的西方读者,使读者毫不费力地读懂诗中所要表达的含义。此外,斯奈德添加了money一词,这并不是为了句式的完整,而是有意识地向读者直截了当地传达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象,即拒绝这些虚无缥缈的世俗诱惑,才能超脱顿悟。这对于当时渴望表达对物质主导的社会不满和抵制的青年一代来说,可以说是一种理解和鼓励,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毫无疑问地拉近了寒山这位中国古代诗人和美国当时年轻读者的距离,使其成为当时美国青年一代文化认同的对象。
为了迎合美国当时社会由学院派文学风格向自由开放风格的转向,同时满足西方读者的审美习惯,以及英语的语法结构,斯奈德在翻译寒山诗时,尽可能地符合目的语的语言风格和语法结构。在寒山诗的英译过程中,斯奈德通过省去句首连接词和谓语动词,或用分词代替谓语动词等方式,使译文读起来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从而减轻了西方读者分析理解语言的阅读负担,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例2:。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Rough and dark the Cold Mountain trail, Sharp cobbles——the icy creek bank
Yammering, chirping——always birds (the birds are always yammering and chirping)
Bleak, alone, not even a lone hiker.
译文的前面四句没有句首连接词、复杂的句式结构或者谓语,动词均以形容词或分词开头,如rough,dark,yammering,bleak,alone等。这一独特的翻译技巧一方面自然地表达出诗歌中所营造的凄冷孤寂的情感氛围;另一方面也迎合了西方读者的语言审美习惯,使读者能够轻松自如地“踏进”诗歌中所描述的境界,进而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文化负载词是指带有特定语言文化特征的词语。在文学作品的译介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至关重要。斯奈德,作为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并非一味试图将每一句诗按照英语语言的习惯特点以及西方读者的语言审美进行翻译,而是在保证正确传递原文信息和意象的前提下,适当保留原文中的中文特色以及中国文化元素。而在当时的美国,这种异域文化特色正是处于困顿瓶颈期的美国文化所渴望吸收的。美国青年吸收东方文化成为当时美国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斯奈德在译诗中大胆准确地使用直译法,以异化的翻译方式将寒山诗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和中文特色呈现给西方读者。正是这些被保留下来的中文特色以及带有浓厚异域文化特点的文化元素引起了当时西方读者的兴趣,达到了翻译的目的,成为斯奈德英译本的一大亮点。
例3: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
Under it a gray haired man
Mumble a long reading Huang and Lao
For ten years I haven’t gone back home
I’ve even forgotten the way by which I came
原文中“黄老”,“黄”是指上古的黄帝,“老”则是指老子。“黄老”也称作黄老学说,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而形成的一种思想流派。很显然,“黄老”一词带有显著的中国文化特色,是典型的文化负载词。在译文中,斯奈德直接将其翻译成“Huang and Lao”,看似简单草率的译法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交流意义,其所代表的异国情调和异域文化正是当时西方读者所渴求的。这样的译法不仅不会突兀,反而会引起当时西方读者对这些载有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浓厚兴趣,从而真正达到译介的目的。
在较长篇幅的文学作品和诗歌的翻译中,误译是不可避免的。绝大多数的误译是译者无意而为之,反映了译者对原文信息的误读或者对源语文化的误解。但是,有时译者为了迎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心态、阅读趣味,或出于宗教信仰、政治等因素,故意曲解原文信息,实现创造性误译。创造性误译也是斯奈德的译本的一个鲜明特点。
例4:住不安釜灶,。常持智慧剑,拟破烦恼贼。
His shack’s got no pots or oven
He goes for a long walk with his shirt and pants askew
But he always carries the sword of wisdom
He means to cut down senseless craving
“行不赍衣裓”在原诗中的意思是出行时不准备干粮和更换的衣物,而斯奈德将其翻译为“He goes for a long walk with his shirt and pants askew”,意思是“他出门远行时,衣衫和裤子都随意地搭拉着”。译者创造性的误译使诗中一千多年前的寒山与当时美国嬉皮士在着装打扮上不谋而合,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实现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在我国,这种交流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译入的多,译出的少。过去当学者讨论文学作品翻译时,目光往往聚集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汉译上。一直以来,英美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受到比较广泛的关注和欢迎,除了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魅力之外,文学作品的译者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在语言上尽量还原原文的内容,也要恰到好处地对文学作品中的细节进行再创作,使其能够引起目的读者的兴趣和共鸣,从而促进文学作品的译介和推广。
文章在目的论视域下分析了斯奈德的寒山诗英译本,斯奈德的译本获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可和推崇,成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成功典例。究其原因,除了作品本身契合了美国当时社会下读者的情感诉求之外,翻译本身的功劳是绝对不容忽视的。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趋丰富,中国文学已经受到来自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大量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开始走向世界。随着“一带一路”的影响日益扩大,当代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已经越来越广泛。在斯奈德寒山诗的翻译过程中有两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本的成功与否,与其作品本身的可译性有很大关系。可译性,不单单是指一部作品是否能够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而是指一些文学作品在原文里所体现的特色、优势、亮点,在经过翻译以后,是否还能够保留下来。一位作者可能会有许多部文学作品,但这些作品的可译性并不是相等的。正如在寒山子所写的314首诗中,有些诗篇的可译性较强,有些则较弱,这就需要译者在选择翻译文本时结合目的语的语言特点、社会形态等方面因素慎重考虑。从译介的策略角度来说,为了让中国文学尽快“走出去”,可以选择先翻译可译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旨在引起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兴趣。
文学翻译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转换或是编码和译码,更多是将文本与文化因素关联在一起。随着中国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深入以及中国文学的不断成长,“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中国文学以什么姿态走出去是值得广大翻译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作为汉语中极具代表性的表达,文化负载词高度浓缩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中国文化的身份标签。因此,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就是对一种全新文化不断理解和加深的过程。从斯奈德对寒山诗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出适当保留本土文化特色,不仅能够营造异域文化氛围,引起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能够将文学作品中中国文化元素和中文特色呈现给西方读者。
寒山诗在我国诗学研究中享有殊荣,以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深受学者的青睐。同时,它通过译介,漂洋过海,在西方世界里赢得无数掌声,翻译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然而也并非每一个译本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本文以个案分析的方式探讨了翻译目的论在寒山诗英译过程中的体现,包括诗篇题材、主旨表达、语言风格、文化负载词翻译以及创造性误译。斯奈德在正确理解源语意义及其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把握翻译的目的,并遵循目的论中的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有效实现了翻译目的,达到作品文本与文化双交流的目的。此外,斯奈德的译本获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可和推崇,成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成功典例。文章通过分析其译本的亮点,包括文学作品文本的选择及本土文化特色的保留,从中总结出中国文学英译过程中的可借鉴之处。
[1]马菁菁.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评鉴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C]//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2011:02.
[2]豆丁网.浅谈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Z].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www.docin.com/p-888858436.html.(2015- 08-09).
[3]魏琦.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7):15.
[4]邵霞,滕宇.试论斯奈德对寒山诗的译介和译作在美国的接受[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2):29.
[5]侯向群.接受理论与翻译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1994(1).
[6]胡安江.文本旅行与翻译变异——论加里·斯奈德对寒山诗的创造性误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7]李敬一.寒山子和他的诗[J].江汉论坛,1980(1).
[8]廖红.加里·斯奈德“寒山诗歌”译本创造性叛逆之背景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6).
[9]谢天振.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外国语,1992(1).
[10]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1]赵毅衡.远游的诗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2]卞建华,崔永禄.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13]田翠云.翻译目的论——松开译者脚下之链[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7(4).
[14]郑亚敏.翻译是历史性过程中的有意构建[J].外语教育教学,2010(5).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anshan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Its Reference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HE Lin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 236041, Anhui)
Skopos theory is a translation theory developed by German translation theorist Reiss and Hans Vermeer, which is the core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Hanshan poems translated by Gary Snyder have been greatly admired in the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folk, and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read of Chinese literature abroad. This paper, taking the skopos theory as the core concept,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of Gary Snyder’s poems and its reference to the transl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Skopos theory; Hanshan poem; Gary Snyder; Chinese literature
2018-03-02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社科项目“文化词翻译的经济价值探究”(2018FXGSK01)。
贺琳(1989- ),女,江苏徐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16
I207.22
A
1004-4310(2018)03-00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