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娟,刘永峰,黄 丹,吕 海,黄文庆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体育部,广东佛山528000)
佛山市在200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发展中心授予首个地级市“武术之城”的称号[1],这一称号在全国独一无二,奠定了佛山武术全国领先的品牌地位,为高起点开展佛山武术文化建设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佛山功夫”享誉中外,武术界地位甚高。“佛山功夫”是个文化富矿,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资源。近10余年来,在佛山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下,佛山市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高规格的大型武术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成果显著,提升了佛山武术文化在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确立了佛山“功夫文化发祥地”的地位。塑造了佛山武术“走出去”的时代形象,推进佛山武术国际化传播,更好地“走出去”和“请进来”。
本研究以佛山市武术协会主要负责人、部分武馆的负责人、高校体育教师、武术研究专家和普通市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个案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根据佛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武术文化的要求,为加大对佛山功夫的展示、宣传、推广、交流和提高,市政府决定在禅城区、南海区和顺德区建设“佛山功夫角”,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定期开展佛山武术的展示推广活动。2016年7月,佛山市体育局公布了《佛山武术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办好佛山武术文化节、中欧文化(武术)嘉年华两个节庆,打造“佛山搏击争霸赛”等三个品牌赛事,并建成一批武术特色学校,使佛山功夫成为佛山的城市名片。把佛山功夫塑造成佛山城市形象和文化影响力的一把金钥匙,使佛山武术文化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近年来,佛山蔡李佛鸿胜馆“鸿胜堂”的成立便是鸿胜传人的一次新的尝试,它是以鸿胜文化之一的功夫推拿为突破口,从而带动鸿胜武术(蔡李佛拳)、醒狮、医药的同步发展和传承。其发展思路是:对外开设“鸿胜堂”功夫推拿武医馆来立足市场,然后开设功夫推拿培训班,通过功夫推拿培训中穿插培训传统的蔡李佛拳术和狮艺,并通过开设功夫推拿馆来向外展示鸿胜百年医药的魅力,培训出的人才再加入鸿胜堂服务,最后达到传承的良性循环和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目的。从而带动整个佛山武术产业化的发展,使“鸿胜堂”发展成为佛山武术文化的标杆和名片。
1.2.1 佛山武术文化“走出去”的形象解读
形象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2]。目前所有流传海外的中国武术,大部分是由佛山武术家历经百年传播形成具有世界声誉的中华传统武术,是5千万海外华人情系桑梓、心系中华的纽带;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中国功夫。佛山武术“走出去”到欧美国家交流,一方面使外国朋友更加了解佛山的武术文化,了解佛山市的风土人情,了解佛山的经济建设情况;另一方面也使佛山人民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促进自身文化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必将为促进佛山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世界与中国的和谐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1.2.2 佛山武术文化“走出去”形象塑造的关键
武术形象塑造的关键是人。在佛山,关于武术文化的文学影视作品则是长盛不衰。从20世纪30年代起,以佛山武术为题材的小说、电影、电视剧、戏剧就陆续问世,红极一时,数量之多、影响之大,独一无二。如以黄飞鸿为题材的电影多达120多部,创下同题材电影和单一主演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此外,还通过广播、电视、小说、报纸连载、粤剧等形式得以传扬,构成了庞大的“黄飞鸿叙事系统工程”。以黄飞鸿叙事活动系列为主,兼及李小龙、梁赞、叶问等佛山武术家为主题的电影形成了世界电影史上的“功夫电影”这一新类型,开创了功夫电影的“武术导演”新体制,成为中国电影的标志。近年来,佛山通过举办传统武术比赛、武术嘉年华等赛事,以武为媒,聚集人气,以武会友,扩大交流,有力促进了佛山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对于瘤体边界模糊,瘤体过大的患者,可以选择瘤内切除,将瘤体根据分裂情况来进行切除。如果瘤体功血丰富,附近的血管复杂,在进行分离的时候,将功血血管电凝后进行切除,防止患者手术中脑血管出血而死亡。如果患者的脑胶质瘤在功能区域,需要采取适当的分离操作,将瘤体分离后,进行小块的切除,该情况不需要强制全切,防止患者的脑功能受到影响[3]。
1.3.1 全球意识
在全球化进程中,武术应在保持武术自身特性的同时,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所以,佛山武术“走出去”要放眼世界,懂得吸取有益文化元素,丰富完善自身文化体系[2]。
佛山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祥地,佛山传统武术主要来自于清初建立的反清组织天地会,天地会是由明代宗室和文臣武将始建的,其留下的文化遗产主要就是武术,佛山是主要的传承地区,也是发扬得最好的地区,尤以咏春拳、蔡李佛拳、洪拳等拳种扬名。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推动下,佛山武术文化得到比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1.3.2 文化意识
在中国文化重新崛起的21世纪,中国武术早已超越了精神层面的有限意义,而具有中国文化形象的象征意义[4]。近年来,佛山涌现出一批武术主题文化旅游景区(点),每年吸引数以万计武术专业人士寻根访祖、交流访学。
佛山市体育局在2017年提出要致力打造“世界功夫之城”和将佛山体育馆改造为佛山(国际)功夫中心等多项新内容,令武术再度成为当年市直体育工作的关键词。将打造“世界功夫之城”写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从而看出市委市政府对佛山武术发展的高度重视及更高要求。此外,在2017年武术文化发展的多项举措中,佛山市传统武术锦标赛、世界南拳联赛、全国泰拳联赛等多个高水平赛事的打造,将为武术爱好者们提供全年的武术盛宴。
1.3.3 艺术意识
武术文化是力与美的高度结合,是一种兼具健身功能和艺术之美的体育运动。武术文化的艺术和美学价值,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理念[2]。佛山武术界在中医中药、保健养生、影视出版和教育培训等领域积极开展产业化尝试,初步积累起一批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项目。民间有关武术的经营活动时常开展,其中蔡李佛鸿胜堂积极探索“武术+”的文化产业运营模式,将功夫与推拿、医药相结合取得较好效益。
目前,佛山精武会正积极打造佛山精武历史文化街区,还将以岭南功夫文化为载体,融合艺术以及旅游元素打造“食夜粥”的佛山功夫品牌,并且申报将“精武武术”(佛山)申报市级非遗,编写《佛山武术文化传承发展大系》。
1.3.4 大众意识
佛山市民对于武术认可度较高,目前全市习武人数超过10万。佛山武术运动在融入全民生活的同时,也逐渐走向校园。佛山第五小学、城南小学以及深村小学建立了蔡李佛拳训练基地;罗村中小学的第二课堂引入咏春拳;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已在部分佛山市中小学逐渐开展;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自2009年开始在入校的本科生中开设咏春拳必修课,并建立了蔡李佛拳培训基地。2012年9月在南海西樵创立了全日制武术项目特色民办学校——佛山市黄飞鸿国际文武学校,现有学生500人。
佛山武术资源缺少挖掘整合,没有统一品牌效应。佛山武术派系众多,各大拳种和门派彼此间合作共赢意识不强,各扫门前雪,缺少资源整合交流的载体和平台。武术协会对武术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以及学术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整合各门派武术资源的标准化体系,武术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有待加强,目前还没有佛山武术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佛山武术要走国际化道路,这也是必然的。
“鸿胜堂”在“功夫课件”标准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他们认为,首先,标准化是“鸿胜堂”能向外界展示良好高大形象的一个重要载体;其次,要想得到快速复制,迅速在市场上抢占到一定席位,标准化是很有必要的。鸿胜堂第五代传人正在不断努力,共同发掘、整理,推出“鸿胜堂”蔡李佛拳功夫标准化课程,联合海内外资源,共同向全世界推广。
得益于深厚的武术历史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佛山武术文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中国武术之城”,佛山武术文化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群众性武术活动开展非常踊跃,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民间有一批对佛山传统武术有着非常执着信念和追求的武术传人,武术文化在民间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推广。再加上武术健身运动不受年龄、性别、体质的限制,对场地、器材、服装等要求较低,受时间、季节影响也比较小,因而深受市民喜爱。
但是,佛山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还未能释放出应有的价值功能。佛山民间武馆众多,但多被当作兴趣班运营,处于自发零散状态,面临着场地、资金等困难,各大拳种多停留在传统的“师传”、“家传”推广模式,缺少创新营销、市场运作的新理念,师傅们多是业余教拳。武术旅游缺乏市场效应,对游客而言,体验性项目少,吸引力不足;对旅行社而言,没有串点成线的市场开发空间。佛山武术文化产业体系零散、形态粗放、集聚度低、竞争力弱,对武术产业缺乏系统的研究,远未形成与佛山武术文化地位相匹配的产业规模。
佛山武术运动在融入全民生活的同时,也逐渐走向校园,佛山特色武术拳种已经进入佛山大中小学。近年来,佛山市委市政府更是加大关注力度,增强责任意识,全力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武术文化建设,加快武术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农村等进程,以期待更好地塑造佛山武术文化的形象,扩大佛山的影响力。
佛山蔡李佛鸿胜馆从1998年复馆至今,为了推广佛山武术文化,已先后在佛山第五小学、深村小学、华英中学和南海实验中学等学校开设蔡李佛拳培训班,推广武术进校园;同时成立蔡李佛功夫训练基地,主动进校园寻找继承人。
由于咏春派别繁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咏春向规范体育的方向发展,阻碍其向校园范围推广。从2009年开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就对佛山著名武术拳种“咏春拳”进行了引进与研究,在大学公共体育课开设“咏春拳”课程。2010年,“佛山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挂牌成立;该中心主要任务是挖掘佛山武术的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佛山优秀的武术文化,展现佛山武术文化的时代特色,促进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办学特色。这是佛山首次将传统武术纳入高校研究范畴,更是高等教育与佛山武术联手创新的又一次尝试。
佛山蔡李佛“鸿胜堂”积极探索的“武术+”文化产业运营模式,很好地将功夫与推拿、医药相结合,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这个模式值得推广。但是,佛山武术产业其他老字号如何适应市场,如何对武术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弘扬,开发好老祖宗留下的这个金宝矿,更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扶持。
为擦亮佛山“中国武术之城”品牌,建议佛山市政府在对外宣传时统一口径,对外统称佛山为“中国武术之城”,大力建设武术文化事业高地,提升佛山城市形象和文化影响力。建议通过佛山功夫嘉年华、“一带一路”南派武术武林大会,增加佛山武术文化“走出去”的传播速度和力度,提高佛山武术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按照“主动走出去、积极请进来”的工作思路,通过佛山功夫嘉年华和相关的武术比赛,促进与佛山友好城市武术文化交流的常态化。建议政府尽快出台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重点扶持一批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间武术社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武术教育、培训和康复治疗业健康发展,采用以武养武的原则,通过商业化运作,打造武术品牌赛事。
标准化是确立竞技武术“走出去”形象的窗口。建议加强武术协会、武术俱乐部的建设和培育,充分发挥武术协会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武术团体加强交流合作的平台和机制,通过拳种统一的标准化体系促进各门派的交流与合作,引导各门派、各拳种、各团体树立“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新理念,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促进各拳种的传承与武术团体的和谐发展。
大众化是武术“走出去”形象的展示。在佛山原有青年志愿者的基础上,在广大武术爱好者中培养一支懂武术知识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可到各区体育休闲公园和社区免费向市民提供武术辅导和武术宣传;而在国际化比赛期间,则为国内外来宾和广大市民提供信息查询、语言翻译、义务指路、导游导购等快捷、便利的优质服务,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佛山文明友好形象、推广“佛山武术之城”品牌的好机会。
学校武术是塑造“走出去”形象的原动力。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召集体育部门、武术协会、武术团体和高校编写简化武术教程,在全市中、小学及幼儿园内加强推广,考虑在条件成熟时纳入体育课教学和中考体育选考项目。同时以当前推广“一校一品”工程为契机,加快“武术进校园”进程,充分利用武术团体资源,定期开展各类武术比赛,课间活动引入武术健身操。
佛山是咏春拳发祥地之一,在大学中开展和普及咏春拳教学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5]。政府应充分把握佛山武术文化群众基础深厚的有利条件,加大力度开展传承、普及和推广工作,在佛山五区大、中、小学中大力普及推广佛山特色传统武术,而中小学校的课间操便是传统武术的很好切入点。同时,借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让特色传统武术进校园的成功经验,普及推广到佛山的其他高校[1]。
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落实,组成专门机构,将已经征集的武术文物分类整理,并编辑成册,以丰富佛山的武术文化内涵;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征集渠道。同时,利用佛山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加快佛山武术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组织拍摄一批以佛山武术为题材的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等,并打造舞台剧、动漫等文化产品。加快推进佛山武术项目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佛山市武术网络信息平台,普及佛山武术文化,宣传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