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年保洁人员职业特征对其精神需求的影响
——以无锡市保洁人员为例

2018-04-04 00:32王君柏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群体老年人人员

葛 珊,王君柏

江南大学法学院,无锡,214122

职业特征包括行业规范和行业标签,行业规范通过时间与空间限制社会互动形式,行业标签通过群体感受塑造群体认同,因而职业特征极大地影响着工作中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群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大部分学术研究均立足于脱离工作岗位后的老年人,对一部分仍处于职业运行中的老年群体缺乏关注。对于受职业特征束缚的老年群体,尤其是保洁人员的研究相对匮乏。综合国内关于研究保洁人员的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生存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两个方面。郭俊辉等分析了造成浙江省4个市环卫工人职场流动的因素,并提出改善环卫工人被边缘化的措施[1];牛喜霞等通过对广州市六区的调查,系统地探讨了环卫工人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2];丁百仁根据对南京市300名环卫工人的调查,分析了环卫工人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认为环卫工人的职业认同不容乐观,且在各子维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3];姜敏敏等通过量化研究测量了环卫工人心理弹性现状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指出增强心理弹性有助于提升环卫工人幸福感[4]。

保洁人员作为服务行业的重要成员,却没有固定的退休年龄,受社会组织的关注度不够高,其养老问题成为介于农村养老和城市养老之间的盲区。大部分保洁人员来自农村,这部分农民工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未改变农民身份,其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5]。为此对老年保洁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其生存处境,运用积极活动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分析其职业特征与精神需求问题形成的关系,并以社会支持和社会治理理论为基础,为改善工作中老年群体的境遇和满足其精神需求提供对策建议。

1 保洁人员情况概述

1.1 调查情况概述

1.1.1 调查方法

2017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无锡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27.9万人,老龄化比例高达25.9%。作为全国老龄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无锡市老年群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保洁人员作为服务行业不可或缺的一员,其生活状况关系着社会和家庭的和谐稳定。本调查以江南大学和学校附近街道45岁以上的保洁人员为对象,通过访问式问卷调查,对学校食堂、宿舍和街道的若干保洁人员进行访谈,访谈内容根据不同情况的访谈对象进行调整,并不局限于提纲范围,以便深入了解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最后,将访谈内容以现场记录和回忆整理等形式形成访谈资料,对这一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

1.1.2 调查对象代表性

由于调研时间的限制,本课题所访谈的对象有限,但访谈对象的工作条件、年龄状况、生活环境、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差异明显,具备一定代表性。所选取的调查对象为年龄在45岁以上的保洁人员,共51名,其中江南大学保洁人员29名,街道保洁人员22名。访谈对象中年纪最大的为70岁,最小的48岁,平均年龄56.9岁。无锡本地户籍20人,外地户籍31人(其中17人为江苏本省,14人为外省,纯外出务工保洁人员8人,随迁外出务工23人)。居住地为本人或子女所属住房42人,在外租房6人,住员工宿舍3人。城镇户口7人,农村户口44人(拆迁农户27人)。文化程度从没有上过学到初中毕业不等。经济状况方面,既有低保户,又有拆迁大户或者是企事业单位退休后,领取较丰厚退休金的老年保洁人员,经济水平差异显著。

1.2 保洁群体概况

1.2.1 人员构成

从事保洁工作没有技术要求,入职门槛很低。传统观念看来,该工作不够体面、待遇不高,很难招揽到年轻人。而老年人对工作环境和待遇要求低,并且绝大部分保洁人员来自农村,之前在家务农或者务工,文化程度偏低,青年时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逐渐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环境,加上生理因素的限制,无法从事高脑力或体力要求的工作,因而成为这一行业的主力军。大部分保洁行业所招录的老年员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其他岗位退休的老年人,另一类是随迁或者拆迁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好,不愿意赋闲在家,希望通过寻找新的工作证明自己的价值,保洁工作成为其首选。

1.2.2 工作待遇

保洁人员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工资待遇低。无锡市街道和园区保洁人员的春秋季工作时间为早上7点到11点,下午12点半到4点半;夏冬季工作时间缩短。大学食堂保洁人员工作时间为早上6点到晚上7点半。这两类保洁人员的月平均基本工资为1 500~2 000元,而江苏省2018年《最低工资规定》指出一类地区最低工资为2 020元。同时保洁行业普遍存在因工作量较大而加班的情况,对于延迟工作时间的加班,单位不发放加班工资。由于绝大部分保洁人员没有和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缺乏劳动保障,无法获得应有的工资报酬。

1.2.3 社会评价

保洁人员多是本该在家含饴弄孙的白发族。由于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和年龄的特殊性,使这一群体成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部分舆论表达着对这一群体的“感恩”和“关爱”,但他们最缺乏的公平职业对待,却没有得到社会舆论的切实关注。现实环境里,公众对保洁人员的同情与怜悯中也饱含着对其职业尊严普遍的忽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

1.3 群体分化与趋同

1.3.1 经济状况与居住环境差异显著

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调查表明,从事保洁工作的老年群体主要有四类:退休职工、拆迁农民、随迁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经济状况内部分化严重。退休职工拥有一定的退休金,拆迁农民坐拥数套房产,经济状况尚佳,他们的居住地多为新规划的小区,娱乐设施、老年活动器材的建设均在逐步完善,社区内老年活动较丰富。另一部分随迁的老年保洁人员,子女经济状况较好,所住商品房面积大、装修精致,小区各项设施完备。上述老年人从事保洁工作主要是为了打发时间和锻炼身体。其余部分外来务工的老年保洁人员,大多居住在设施陈旧或城郊接合部的老式住宅区,环境较差。他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当下和未来的生活需求,减轻子女负担。

1.3.2 趋同:精神需求匮乏

脱离理论认为,老年期生活是和中年期生活不同的另一段生活,而不是中年生活的延续,老年人身衰体弱,形成了脱离社会的生理基础[6]。由于老年人无法快速适应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挑战,精神需求匮乏。接受访谈的老年保洁人员中,经济状况和居住环境差异较大,但绝大部分人都表示没有物质上的困扰,退休金、养老金和子女的接济基本可以满足生活需求。关于老年生活提的较多的是在工作之余,很少参加老年娱乐活动,由于子女工作繁忙,与孙子孙女之间的代沟又十分显著,生活中缺乏倾诉的对象,加之无法熟练掌握电子通信设备,缺乏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工作之外的生活单调枯燥,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与时代日渐脱轨。

2 职业特征对精神需求的影响

2.1 职业特征与社会参与

积极活动理论认为,人到老年期同样需要活动,适应老化的基本原则是积极地与社会保持接触,继续以往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自我形象以及充实感与幸福感[7]。这种从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与幸福感来源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社会参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老年群体的生活品质。部分老年保洁人员对参与老年活动表现出了积极的意愿,但由于保洁工作职业特征对其活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保洁人员娱乐活动和人际沟通的匮乏,社会参与水平较低。

2.1.1 娱乐活动匮乏

近年来,老年群体的娱乐活动在社区和农村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投入到广场舞、下棋、戏曲等中老年活动的队伍中来。但是对于老年保洁人员来说,一方面由于工作持续时间长,没有大量的时间学习并加入集体老年活动;另一方面,离乡背井的老年保洁人员与旧的社会关系网络脱节,新的社会关系网难以迅速建立,致使其无法融入当地社区的老年活动。同时,照顾孙子孙女又占据了老年保洁人员绝大部分的休闲时间,致使其能够参与的娱乐活动十分有限,业余生活单调。

2.1.2 人际网络薄弱

沟通与交流是建立人际关系、增强社会参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桥梁。保洁工作的独立性强,不太需要与周围人进行交流,因此同事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同时保洁人员流动性高,临时工和钟点工任职率高,大家都只机械化地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和周围的同事进行深入交流。加之工作单位缺乏对这一群体团建工作的重视,集体凝聚力不足,长此以往,牢固的同事关系网络难以形成,老年保洁人员社会参与渠道闭塞,社会关系网络薄弱,交友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2.2 职业特征与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社会认同在群体行为关系上起着重要作用,社会认同感低的群体不容易建立起共同的、友好的、合作的关系。社会认同包括外在和内在两个维度,外在认同指社会分类,内在认同则指群体认同。保洁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工作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缺乏,对自身所处的群体缺乏积极评价,群体认同感低,因而无法从这一群体获得精神满足。

2.2.1 待遇低、职业认同度不高

社会认同威胁指个体通过与外群体相比较,不能得到肯定、积极的评价,无法确定自己处于一定的社会群体、社会类别或社会范畴,对个体社会认同的威胁[8]。保洁工作是技术含量不高、工作岗位分散、被替代性大的工作。调查表明,无锡各单位的保洁人员很少会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因此难以获得公平的职业待遇,在基本工资、福利上都大大低于正式工人,导致保洁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很低。如江南大学食堂的保洁人员工作时间是早上6点到晚上7点或7点半,95元一天,不提供工作餐。宿舍的保洁人员工作时间是早上的7点到11点和下午的12点半到4点,月工资只有1 940元,没有任何福利,每周末休息半天。综合来看,由于保洁群体年龄的特殊性和工作的不稳定性,这部分老年人既享受不到应有的工资福利,相关单位负责人也缺乏对其各种需求的重视。因此保洁群体的工作安全感低,对自身所在群体态度消极。

2.2.2 职业归属感低、工作稳定性差

对工作的归属感是激发工作热情,满足精神需求,强化群体认同的重要条件之一。保洁工作缺乏劳动保障,工资待遇低,很难让老年保洁人员产生工作热情。加之相关单位负责人很少将这一群体作为正式员工进行管理,缺少激励机制和人员关怀,老年群体的工作归属感极低,进一步加剧了认同危机。调查表明,老年群体之所以参加保洁工作,除了经济上的需求,很大一部分是为了从工作中寻找价值。然而由于用人单位缺乏对这一群体的重视和关怀,该群体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仅限于有事可做。从调查情况来看,很大一部分老年保洁人员不确定自己未来的工作情况,有一部分仅干了几个月就打算辞职不干,保洁工作对于这部分老年保洁人员来说,只是临时的落脚点,谈不上群体认同,更无法从工作中获得社会认同的满足感。

3 满足老年保洁人员精神需求的建议

3.1 扩大社会支持网

社会支持一般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9]。社会支持是提高希望水平的基础,也是影响个体社会幸福感水平的因素[10],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付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而社会支持网的强弱与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要扩大老年保洁人员的社会支持网,就必须解决好该群体自身的问题和环境的不足。

3.1.1 肯定老年保洁人员价值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个人的人格因素是决定社会支持网络广泛程度的重要因素。高自尊和较高的自我评价者相对来说能够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支持。为此,要肯定保洁群体的价值,尊重其所作出的贡献。作为子女,经常与老人沟通交流其工作生活中的趣事,要耐心教会老人使用微信等社交工具,让老人可以在工作之余融入家庭,融入社会。作为单位负责人,要关心老年保洁人员的生活,并建立绩效考评体系,对于工作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奖金或公开表彰,激励老年保洁人员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家庭和单位的重视和关怀能够使保洁群体增强自信心,并倾向于对自己作出良好评价,愿意积极融入各种社会圈子,从而扩大并稳定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逐步与时代接轨,丰富精神生活。

3.1.2 为老年保洁人员提供良好的环境

环境因素在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必须深入贯彻落实“9064”的养老格局,发挥好家庭养老的功能。子女要主动承担起照顾自己孩子的责任,减轻老年人负担,并经常为老年人提供集体活动的机会,增强其在人际交往中的存在感。各单位可以定期组织适合老年保洁人员的团建活动,增强保洁群体的凝聚力和对工作的归属感,例如一年组织老年保洁人员去附近县市旅游一次,平时组织老年保洁人员集体学习,贯彻企事业单位文化,提高老年保洁人员素质,对在集体学习中表现优秀的老年保洁人员发放补贴和奖励。激励老年保洁人员把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帮助其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3.2 创新老年保洁人员社会治理方式

社会治理是指吸纳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11]。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是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重要过程。保洁人员作为工作中的老年群体,面临着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工作归属感低下等多方面的问题造成的精神需求不足,必须通过创新管理保洁人员的社会治理方式,才能更好地减轻职业特征对其精神需求满足的负面影响。

3.2.1 保障老年保洁人员合法权益

合理的工资待遇和较好的工作环境应该成为老年保洁人员工作的基本条件。由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单位和老年保洁人员随时可以解除雇佣关系,虽然便于老年保洁人员及时调整生活计划,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老年保洁人员合理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保洁群体主体年龄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劳动协议来代替合同,保障保洁群体权益。同时相关劳动部门要加强对劳动协议和合同的监督和审查,督促有关单位加强对老年保洁人员的重视,提高其工资待遇,保障其应有的劳动权利。老年社会服务机构可以设立相应的劳动纠纷解决部门或者与工会合作为老年保洁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帮助老年保洁人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完善的政策保障和劳动保障最终能够增强老年保洁人员对工作的认可度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群体认同。

3.2.2 拓展老年保洁人员社会参与渠道

老年保洁人员受身体机能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不能快速接受并使用新型社交媒介,代际差异不断扩大。同时,从事保洁工作的随迁老人离开了原本熟悉的社会网络进入陌生的城市社会,新的社会支持网络难以迅速建立,在融入社区的管理、服务与娱乐系统上存在诸多困难,精神困境表现突出。因此要健全老年保洁人员劳动保障体系,成立老年保洁人员劳动保障组织,提高社会工作者与有关单位负责人的沟通和衔接的能力,引导并约束各负责人重视老年保洁人员的社会参与。其次,要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老年活动设施的建设,让老年保洁人员在闲暇时间有更多机会参与各类活动。再次,鼓励社区积极组织和开展老年保洁群体活动,充分发挥那些参与意愿强的老年骨干的带头作用,努力搭建老年保洁人员社会参与的平台,满足精神需求。

4 结 语

老年保洁人员作为特殊的老年群体,受到行业规则的束缚,其职业特征导致老年保洁人员社会参与水平和社会认同感低下,进而引发共同的精神需求匮乏问题。由于老年保洁人员自身缺乏维护权益、摆脱精神需求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必须通过扩大保洁人员社会支持网络、创新保洁人员社会治理方式来改善老年保洁人员的生存处境,丰富精神生活,满足其精神需求。

猜你喜欢
群体老年人人员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第十一部分 会计组织机构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