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群
(罗山县中医院内一科,河南 罗山 464200)
心力衰竭属于心内科疾病,是心脏病患者和心脑血管疾病病情发展的终末阶段,多发于老年人。其病理学基础是由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引发的心室负荷过重导致心脏的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引发心脏泵血能力低下,无法将静脉回心血完全输出,造成静脉血液淤积、动脉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导致心脏循环能力降低。当症状严重时常常合并心律失常,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1]。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提高心脏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大多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减弱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若使用不当可引发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从而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在使用心律失常药物的同时需注重心功能的改善与稳定[2]。胺碘酮属于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可有效缓解心律失常,且具有的负性肌力作用比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小;而厄贝沙坦可以扩张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促进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恢复,有研究数据表明[3],胺碘酮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基于此结论,本研究对42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胺碘酮联和厄贝沙坦治疗,以观察其对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84例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本研究已获院内伦理委员审核通过,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加研究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4.81±4.53岁;原发病: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11例,室性早搏10例,心肌病6例,其他3例;NYHA(心力衰竭)分级:Ⅲ级23例,Ⅳ19例。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52-77岁,平均年龄65.07±4.91岁;原发病:高血压心脏病14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10例,室性早搏8例,心肌病7例,其他3例;NYHA分级:Ⅲ级24例,Ⅳ18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院后,对患者的各类原发病进行常规治疗,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所有患者均采取胺碘酮片(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3254,200 mg/片)治疗,第1周400 mg·d-1,之后200 mg·d-1。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厄贝沙坦片(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30113,150 mg/片)进行联合治疗,150 mg·d-1,并根据患者血压变化情况调整服用剂量。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
1.3.1 超声心动图检查
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如: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以及每搏心输出量(Stroke volume,SV)。
1.3.2 临床疗效评估
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治愈:NYHA为Ⅰ级,心动过速减少超过90%,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NYHA为Ⅱ级,心动过速减少超过50%,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心功能未改善,甚至加重或死亡[4]。
1.3.3 不良反应观察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窦性心律过缓、胃肠道反应、QT间期延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对比(例(%),n=4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心功能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心功能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与同组治疗前心功能比较也有明显好转(P<0.05),见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窦性心律过缓、胃肠道反应、QT间期延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治疗前、后心功能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治疗前相比,△P<0.05。
表3 不良反应对比(例(%),n=42)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血管疾病及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发病急促,常合并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病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纠正心律失常、恢复心功能可以有效的降低临床死亡率。
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不齐药物,且兼备轻度Ⅰ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性质,可以延长心肌组织和动作电位的有效不应期,降低快钠离子内流的心房及心肌传导速度,可以直接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5-7]。临床数据指出,心力衰竭患者体内的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明显高出平均水平,而纤维细胞增生、胶原酶活性下降、心脏结构重构都是由于过高的AngⅡ引起的[8]。因此,降低患者体内的AngⅡ水平可以有效纠正心律失常。厄贝沙坦作为一种AngⅡ受体抑制剂,可以抑制AngⅠ转化为AngⅡ,同时还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受体(Angiotensin type 1,AT1)的形成,通过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的结合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从而降低血压[9-10]。本研究对84例心率衰竭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LVEF、LVESD、LVEDD以及SV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治愈率,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对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心功能有着积极的影响,有临床推广价值。
1相仕涛,李玉龙,龙朋伟.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进展[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6, 19(06): 660-662.
2王粉鱼. 胺碘酮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效果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6, 16(04): 569-570.
3闫秀莲,张梅.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P波离散度及阵发性房颤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05): 1029-1030.
4杨晨光,张慧平,季福绥. 垂体性肢端肥大症性心肌病四例诊治并文献复习[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4, 13(10): 839-841.
5牛美芝,解静,刘宁.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7, 20(04): 393-396.
6罗玉钊,陈炎,何洪.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5, 12(08): 57-60.
7姚朝阳.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 河北医药, 2014, 11(16): 2500-2501.
8刘欣,殷惠军. β-arrestin介导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信号通路与心血管疾病[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8(02): 205-207.
9林青,刘宝宏,吴献豪.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 9(06): 732-733, 737.
10 吴海萍,张雅红,王贝贝. 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及机制研究[J]. 重庆医学, 2016, 45(01):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