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型构建研究

2018-04-03 07:27田光林张艳花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8年3期

田光林 张艳花

关键词: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型

摘要:当前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信息共享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涉及的主要内容,研究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型的构建,最后探讨了信息共享空间的运行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03-0135-03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数字化资源的迅速增多,都为高校图书馆营造了全新的信息环境,用户需求的日益增多也促使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作为以数字化资源为基础,面向用户需求的信息服务系统,能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服务与人才优势,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数字化知识服务。而信息共享空间(IC)作为支持学术科研与信息交流,以整合资源为基础的全新服务模式,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图书馆界促进数字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我国很多图书馆相继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了信息共享空间实践研究,进而凸显自身在移动信息服务方面的价值[1]。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宏观把握信息共享空间的内涵与价值,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型,不仅能够为用户的个性化知识交流提供平台,也能够构建数字化信息共享的新机制。

1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内涵与建设意义

1.1信息共享空间的内涵

信息共享空间简称IC,它是为满足用户科研及学习交流需求,基于基础信息设备的全新服务模式。美国图书馆协会指出,IC是为了满足人们开放获取信息需求,促进信息公平的场所。这些共享空间促进了信息的开放共享,遵循基本的信息利用法则,遵循基本的信息服务价值观,鼓励用户之间民主、自由的交流。它在移动通信设施与物理资源的基础上,能够构建一个知识多向流动的用户体系。图书馆对信息共享空间进行研究,可以提高馆藏资源流通率,为吸引用户参与信息活动提供了全新途径,为图书馆面对信息技术进步,以及商业服务机构带来的挑战提供了可能,使信息共享空间日益成为受用户欢迎的信息服务场所。

1.2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

IC为用户提供了舒适的信息交流场所,能够适应技术环境的变化,满足不同层次用户需求,深受高校图书馆用户欢迎。它可以为用户提供高清晰扫描仪、最新的软件系统等,用户可以在IC向专业技术人员寻求帮助,这也是图书馆常规的信息服务无法比拟的。它集成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服务优势,能够促进不同用户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信息互联[2]。IC的构建体现了“资源共享”的价值观,它主要由资源空间与物理空间两部分构成,不仅拥有电子阅览室、研讨室等空间资源,也涵盖了人力、设备、信息等其他资源,是集成多种服务功能的一体化平台。

1.3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意义

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IC的构建,强调图书馆与其他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创建信息互通、资源互联的互动空间,为用户提供丰富的软硬件设备,同时配备专业的信息咨询人员,主动挖掘用户的需求,引导用户更好地利用各类资源,进而提高信息检索、评价与利用能力。IC的构建可以弥补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资源流通方面的不足,促进在线服务平台的信息交流,为用户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IC作为集研究、社交、学习为一体的公共空间,以其开放、互动、共享的特征能够激发用户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改变图书馆被动的服务模式,帮助馆员转变服务理念与服务手段,促进图书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2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

2.1科学的整体规划

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构建IC,其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满足科研及学习的多元化需求,这也是需要图书馆界共同探讨的问题。在分析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应依据自身优势,制订完善的空间建设规划,通过全面收集整理用户行为信息,了解空间信息服务各环节的需求,掌握空间建设所需的资源与设施。由于IC建设并无固定的模式,各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技术、资源状况及物理空间结构进行设计,或者结合本馆实际,采用循序渐进的阶梯式建设模式[3]。图书馆可以对公共空间进行改造,如:将电子阅览室作为基础,确定大致的空间框架后,添置基础的信息资源,然后在后续的服务实践中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拓展学习空间、交流空间等,并不断补充资源和设备。

2.2高效整合多方资源

IC的资源配置应该从人力、信息与设施设备三个方面加以考虑。首先,IC建设存在技术复杂性与服务多样性等问题,对服务人员整体要求较高。因此,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应该保障充足的人力资源,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为IC的顺利运营提供保障。其次,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应做好IC信息资源补充工作,包括纸质文献与数字化资源。纸质文献可以分为专著、期刊、工具书等,数字化资源可以分为数据库资源、馆际互借资源、互联网资源等,这些资源均可以通过整合纳入IC。最后,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应根据IC的功能定位对资源进行科学分类,有针对性地筛选优质资源,凸显空间服务特色。此外,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的设施主要包括互联网、硬件、软件等,要求保障IC内部与外界网络的连通,方便用户获得泛在化服务。

2.3全面设计服务内容

IC提供的多样化服务包括馆藏检索、技术咨询、信息素养培训等(见图1)。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领域逐渐改变了被动的服务模式,更加倡导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当前仅仅进行数字化资源整合,已经无法满足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需求[4],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發挥自身优势,借助移动信息服务经验,全方位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在分析用户知识需求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技术与服务手段,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为用户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及多样性的服务。为保障IC服务的多样性,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借助畅通的信息网络及开放的网络资源平台,设置到馆咨询、文献检索、在线讨论、虚拟社区等全新的服务模式,全面拓展自身的服务功能。

3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型的构建研究

IC是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促进信息共享的新型服务模式,从物理空间构成看,需要建立满足用户学习及科研需求的基础设施;从资源构成看,则需要开展广泛的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笔者结合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实际需求,将IC划分为空间设计、资源建设、服务决策等模块,其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不同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关联,且融入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形成了满足开放获取、知识共享需求的综合平台。

3.1空间设计模块

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馆内部框架,结合馆藏资源布局,选择馆内部分公共空间作为IC建设的物理空间,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内部空间进行统筹规划。在物理空间功能设计方面,图书馆的不同部门应密切配合,积极做好软硬件设施配置与整合工作,保障空间服务的有序开展。应该注意的是,IC物理空间的设计不可完全照搬其他图书馆的模式,而应根据用户调研报告和本馆实际,与专业人员合作共同设计规划图[5]。空间规划作为IC服务模型构建的核心环节,不仅需要考虑建设经费、学科设置等因素,也需要考虑环境的舒适度及用户使用的满意度等因素。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引入绿色生态设计理念,从空间采光、色彩搭配、材料选择等方面关注空间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力求为用户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对于服务功能区设计,笔者认为应该涵盖学习、咨询、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并配置相对应的设施设备,全方位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3.2资源建设模块

IC服务模型的资源建设模块涉及人力资源、设备资源、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工作,是维持空间稳定运作的基础。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应该全面掌握本馆实际资源及技术,做好资源建设模块的科学规划工作,或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邀请部分用户参与资源建设。在设备方面,图书馆可以根据服务内容添置软硬件设备,包括做好馆内网络布局,添置打印机、扫描仪等,或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翻译软件、网页插件、数字化资源阅读器等;在信息资源方面,与其他機构合作,通过馆际资源互借不断丰富信息资源,满足用户的知识创新需求;在人力资源方面,通过人才引进弥补技术人才的不足,并协调各部门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3.3服务决策模块

服务决策模块是图书馆提供用户服务的基本支撑,是维持模型稳定运作的保障。它的功能在于协调不同模块之间的关系,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在IC建设过程中,该模块的功能在于根据图书馆实力规划IC设计蓝图,明确不同时期的建设重点,做好分阶段统筹工作。该模块在做好人员管理规划的同时,也需要从服务内容、方向层面进行规划,尤其是做好用户引导工作,为用户提供针对性服务。在空间运营阶段,该模块的功能在于协调不同部门的关系,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做好内部协调管理工作,选择合适的IC服务方式与途径。为满足IC内部管理要求,图书馆需要引进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使其能够凭借自己的特长迅速融入IC服务环境。

4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运行保障机制

4.1成立IC工作小组

国外图书馆成熟的IC建设模式多是基于协同合作实现的[6]。虽然在先进技术引进与应用方面,我国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具有丰富的经验,也具备相关的技术人才能够解决IC建设中的技术问题,但IC服务的目标用户众多,需求日益多元化,要想提供一站式服务,就需要不同部门密切配合。图书馆应成立专门的服务小组,以用户为中心做好资源配置工作,明确不同部门的权责有利于各部门分工协作,为IC的高效管理提供保障。对于IC服务小组成员的选择,图书馆应选择具备丰富经验的馆员与技术人员,采用合作的方式合理分担任务,或由不同部门分别委派人员参与,共同承担各项服务工作。

4.2结构化管理机制

IC本身融合了服务、技术、资源等多方面的内容,并非是单个部门能够完成的[7]。因此,在IC管理方面,图书馆需要梳理不同部门间的关系,通过建立结构化管理机制,实现对不同部门的统筹管理,为IC服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图书馆领导层要改变多层管理体制,减少IC管理的中间环节,加快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结构化的信息交流网络,避免信息流通在多层管理过程中的延迟。为避免IC管理过程中某个环节信息流通不畅对管理效果产生影响,图书馆应建立用户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对用户行为的实时监控,保障对用户需求的快速反应,打破信息单向传递的模式,使决策管理者能够掌握更为全面的信息。同时,图书馆还应建立与管理机制相匹配的人力资源体系,定期对IC服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好服务效果评估工作,以便制订更为合理的IC服务计划。

4.3建设动态服务机制

高校图书馆的IC服务应根据用户需求不断调整服务内容或方式,这就需要其动态监测用户的信息行为,建立动态用户服务机制。一方面,图书馆需要做好人员配置工作,保障不同机构的协同配合,通过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促进服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满足用户的动态需求;另一方面,图书馆可以选择联合服务模式,借助其他机构的力量,如科研机构、远程教育中心等,由本馆服务人员与这些机构人员合作,共同制订IC管理服务方案,保障空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图书馆可以结合信息共享空间服务规则,在掌握用户动态需求规律的基础上逐步更新人力资源结构,开展对服务人员的动态监管。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专业讲座、技术培训等活动,做好管理服务人员综合测评工作,引导服务人员主动提升服务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

5结语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构建IC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IC建设涉及的内容众多,对资源、人力、技术等要求较高。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要想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构建IC服务模型真正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就应做好科学规划,在多部门共同协作下逐步建立完善的空间管理与服务机制,从而整体提升IC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朱继朋.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设计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2):50-52.

[2]曹珂.面向协作学习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6(3):48-51.

[3]吴雪莹.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图书个性化推介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5(1):112-114.

[4]赵呈领,梁云真,刘丽丽,等.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行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10):14-21.

[5]李宇佳,张向先,张克永.用户体验视角下的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J].图书情报工作,2015(6):90-96.

[6]曹强.中小型专业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实例研究[J].现代情报,2015(7):79-83.

[7]尹瑾,关芳,黄小强.基于空间拓展利用和馆员专业发挥相结合的图书馆多功能拓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5(S1):121-123.

(编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