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利
(原平市农作物原种场 山西 原平 034100)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也具有怕湿害的特点。近些年来因为青年劳动力的输出,造成小麦种植的投入大、收益小,田块则日渐被农户抛弃,小麦作物面积日渐减少。通过对冬水田免耕种植小麦技术的研究,则能够有效降低劳动力强度,对于提升小麦生产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其研究也日渐成为小麦种植的重要方向。
冬水田免耕种植小麦需要的田块一般为1.65m开厢,其中厢面的净宽度为1.4m,沟的宽度为27cm,深度为30~40cm。在整个田块中,应当做到沟沟相通,有助于排水灌溉工作的开展,并且确保厢面平整程度具备一致性。
开沟作厢工作应当在冬水田淹水的情况下开展。
第一,将稻桩压倒,将厢面平均铺开,每隔667m2,将50kg复合肥平均撒于厢面中。
第二,取出沟中的泥土放置于稻桩上部,确保厢面的平整度。
第三,取出沟中的细泥,并覆盖在厢面位置处,使其呈现出瓦背型,确保厢面处于疏松状态之中。
应当对小窝疏株密植进行推行,可以利用平均撒种的方式,亦可以利用条沟点播形式。播种规格应当为11.6cm×23.1cm,也就是每厢应当对7~8行苗床进行播种,每窝播种的粒数为6~8粒,每隔667m2应当播种的窝数为2.5万~2.8万,使用种子为8~10kg,基本苗数为15万~18万。
应当为每年的10月20日至11月10日,只要厢面泥净皮之后,就可以开始播种工作。为了对鼠雀危害进行预防,小麦种子应当运用包衣或者运用药剂进行拌种。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运用1 000~1 500kg/667m2农家肥盖种。
一旦幼苗生长至两叶一心,应当第一时间追施分蘖肥,可以运用尿素15~20kg/667m2进行撒施或者窝施。
在整个生育阶段,上厢切记不可出现淹水情况,并对地下水位进行适当降低,使厢面处于干燥状态之中,注重对赤霉病、白粉病、蚜虫、锈病、灰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进行预防。
2.1.1 劳动力投入比较。劳动力投入包括许多方面,例如:播种、管理、整田作业、施肥、收获、除草等。其中,收获、管理、除草所投入的劳力基本相同,可以忽略。主要比较整田作业、播种、施肥三个方面的投入。在每667m2整田作业与播种、施肥的劳动力投入中,相比较于常规种植,免耕种植分别能够节约70元与42~44元的劳动力投入。
2.1.2 肥料投入比较。在每667m2肥料投入对比分析中,相比较于常规种植,免耕种植能够节省8元肥料投入。
2.1.3 冬水田免耕种植与常规种植产出比较。所谓的产出不会对生物产量进行考量,指的是所有播种方式的小麦产量。主要比较的是常规种植、稻草覆盖点播、免耕点播、免耕撒播。相比较于常规种植,免耕种植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优势。
3.1.1 有助于对土壤结构进行改良。通过免耕种植的运用,能够避免对土层结构造成影响,确保有效组织的生成,能够加快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与此同时,耕作层具有丰富的肥料含量,加之所覆盖的稻桩,便于开展秸秆还田工作,能够提升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并补充大量微量元素。
3.1.2 有效减少湿害。利用免耕种植,能够有效避免积水情况的产生,为排水工作的开展创造便捷的条件,进而避免湿害死喵情况的出现。
3.1.3 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在常规种植中,由于不能够保证通风的畅通性,湿度比较大,容易引发病虫害。通过免耕种植,能够确保自然通风,对病虫害生存环境起到一定的恶化作用,进而减少病虫害。
3.1.4 有助于对后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改良,实现后作物的增产增收。通过免耕种植,能够对土壤的通透性起到一定的改进作用,减少赤枯病的发病情况,进而实现水稻产量的增加。
3.2.1 有助于劳动力缺乏这一矛盾缓解。利用稻田免耕种植技术,能够明显减少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由于该技术所要求的难度系数比较低,大多数人都可以开展相关操作,对我国当前劳动力紧缺这一矛盾,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
3.2.2 降低工作难度。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与水平比较低,未在全国范围内对机械化技术进行大力推广,加之,农村耕牛数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针对我国当前农业情况,对冬水田免耕种植技术进行普遍推广与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工作难度系数,使耕作难这一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3.2.3 增加复种指数,缓解人口与土地矛盾。通过开发并运用冬水田免耕种植技术,能够实现小春作物种植面积的增长,实现单位面积复种指数的提升,将有效的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扩大复种指数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口与土地矛盾得到解决,实现小麦的增产增收。
小麦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农作物,通过对冬水田免耕种植小麦技术的研究与其经济效益的分析,能够有效提升其种植效果,给社会和生产带来更大效益,促进社会与市场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长瑞,朱兵.小麦免耕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14(08):104.
[2]王万青.稻草覆盖免耕与常规种植小麦效益对比及栽培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06):109.
[3]金亚征,忻龙祚,王建民,丁丽梅.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区长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4,30(03):527-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