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伦理的角度看《瓦尔登湖》

2018-04-03 12:55:21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梭罗主义

(山西传媒学院公共外语部 山西 晋中 030619)

《瓦尔登湖》是一本强调简朴生活重要性的生态伦理学的经典。[1]许多19世纪的生态学家都倡导简单的物质生活。艾默生说“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在遥远的地平线,人类看到了和他本性一样美的东西。”[2]。生态学的中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大自然至今仍在人类面前保持着它的神秘性。

1.瓦尔登湖中的生态伦理学

生态主义以尊重生命和自然为核心,重点关注人与自然间的问题并指出人类的态度。在《环境想象:梭罗,自然写作和美国文化的形成》中,劳伦斯比尔把生态批判定义为一种对文学和自然关系的研究。[3]生态批判和环境主义是两个常被混淆的概念,甚至有人认为前者是后者的文学工具和政治口号。乔纳森·贝特是生态批判的一位领袖[1]。他在《地球之歌》中准确地提出生态批判不应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建议,而是对人类对与地球共存的反思。[4]生态批判在对环境主义不甚了解的时候与它结合了,却在彼此深刻明了之后分道扬镳。美国生态学家迈克尔·布兰奇则在《读懂地球》中,提议从伦理学观点来构建生态批判主义[1]。

工业时代的人类在创造更多的财富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危机,空气,水,土壤,食物都被严重污染了。频繁的自然灾害也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惩罚和警告。生态伦理的目标是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用自然规则引导人类改善环境。作为19世纪最有影响的自然主义家,梭罗倡导回归自然,简单生活。

中国的文化对梭罗和他的生态主义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致玛格丽特·富勒的一封信中,梭罗对中国古书表现了极高的赞赏:“最近我看到了英译版得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书中详尽介绍了儒家思想,还有我没听过的孟子思想。”在这些中国典籍中,梭罗找到了理想的道德和伦理秩序。梭罗与孔子思想的共通点是自给自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教导人类回归自然并在贫苦中知足常乐。梭罗也提倡俭朴的生活,他认为人类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获取食物,住房和衣服上。如果一个人可以摒弃对物质的追求,把时间花在自我改造上,那他将有足够的时间追求更富裕的精神生活。他列举了四项生活必须品:木材,住房,衣服和燃料。其中木材是最重要的,住所,衣服和燃料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所以在“经济篇”中,他记录下生活中琐碎的小事,还把日常花销列了出来。在这些看似无意义的数字背后,梭罗向世人展示了他的生存信念和原则:简单生活,减少物质欲望,追求更纯粹的精神生活。简朴原则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简单的物质。梭罗认为大自然之所以能保持现在的生机是因为没有任何资源的浪费。所以人类也应珍惜资源,节约成本。他说:“对他们来说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严格节约,带着崇高的使命过比斯巴达人更俭朴的生活。”[5]因此梭罗谴责胡乱砍伐的伐木者和破坏了森林边界的铁路网。他发出这样的呼吁:“简朴!简朴!”[5]第二,生活的俭朴和精神的丰富。

2.崇敬自然和热爱自然

梭罗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的物种都应被尊重。人类只有平等的对待自然并停止无休止的掠夺和破坏,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建立法规保护自然是必要的。

梭罗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这期间他用心观察和聆听世界。他看到了生命的幸福和残酷,并把这些片段都记录下来,成为了书的一部分。在“冬季动物”这一章中,梭罗形象的描绘了“在有月光的夜晚,狐狸在冰壳上徘徊漫游的”声音。对他而言,狐狸就像是“原始的,穴居的人类”,她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梭罗把大自然比作人类的母亲“人类能从自身感受到自然,她不是父亲,而是母亲,在他内心一直陪伴着。”[5]人与其他物种共同生活在自然中,只有真正的尊重每一个生命,人类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回馈。

在《瓦尔登湖》中所有的动物,甚至植物都是梭罗的密友,借助它们,梭罗与大自然沟通交流。在一个早晨他偶然看到被沙子覆盖的叶子下冒出了新生:“我被感染了,就像一个科学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灵感。”[5]梭罗也能读懂动物:“森林那头传来奶牛的叫声,甜美诱人。”他喜欢夏夜七点半准时响起的北美夜鹰的声音,预示着太阳要下山了。他甚至能辨别出来声音里的情感,正如他可以和鸟类交流一样。

梭罗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情感。正是这简单又深刻的情感引领他在《瓦尔登湖》中描绘了许多生动的画面。以拉尔夫·沃尔顿·艾默生为代表,美国先验主义以德国理想主义为源泉,结合了欧洲浪漫主义和东方神秘主义,最终发展成一个带着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特点的新自然思想。梭罗也被自然的观点深刻的影响了。[1]他认为自然中有宇宙的灵魂,所以林中穿过的风,潺潺的小溪,牛儿的低鸣声,都会让他兴奋。梭罗喜欢与它们通过灵魂交流。他认为人类应该热爱自然,尊敬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5]

3.大自然的价值

大自然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即内部和外部价值。[1]在社会市场生产的过程中,自然是经济资产并属于生产成本。人类,动物和自然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生存)和外在价值(外在手段)。即人类,动物,和自然不仅有相同的生存权利,也有让其他物种受益的义务,他们在一个生命共同体里相互影响与合作。他们既有自己的存在形式,又是他者的生存条件。如水里的鱼是熊,或者狼,还有人的食物。它存活首先是生存,同时也是延续其他物种生命的条件。所以人类,动物和自然都有他们自己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梭罗认为自然有治愈的力量,让人类远离焦虑和紧张,挣脱病态的情感而感受真实的内心。大部分人来认为人类是能够思考,工作,和制定一系列法规的高级动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生来就该统治自然。作为最早的动物保护者,梭罗在大自然中找寻真正的自我的同时也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规则,自然不仅有内在价值还有外在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衣食资源,也为人类提供美学价值和生存支持,她是伟大的,慈祥的,人类应该发现她的美,看到她的内在意义。

《瓦尔登湖》中也有自然价值,体现在自然教人类如何面对生活。四季的变换是永恒的—-春天生长,夏季成熟,秋天衰败,冬天储存,所以地球是一个和谐天体,在这里,每一个生命都得以保存和延续。梭罗对自然了解的越深,越意识到自然是充满生命力和丰富多彩的:物种的生存模式都是“变化”而不是“拥有”。在“拥有”的模式里,人类过于关注物质而忽略内在,逐渐远离自然。梭罗反对“拥有”的生活方式,他沉醉于“变化”的自然中,他坚信在自然里人类能找回自我,所以自然是拯救人类灵魂的良药。在山野树林里漫步,看着清澈溪流里的鹅卵石,梭罗会把对名利财富的追求抛在脑后;在大自然中,一声鸟儿的呼唤,昆虫的振翅,风儿的呼啸或雨滴的敲打都直击心灵,给他一种极致优雅的感受。

大自然还提高了梭罗的生命意识,他会从大自然中去寻找生活经验。他坚信人类祖先对户外活动的渴望还深藏于内心,正如孩提乐于亲近自然,即使雨雪也不能阻挡他们的热情。但随着人类在文明社会里长大,接受了规矩的生活方式就失去了对自然的敏锐直觉。在工业化背景下个人的存在感越来越弱,对生活的感知越来越迟钝。梭罗希望人类重新在自然中找回敏锐的直觉。

4.结论

美国第一次环保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但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运动一直到20世纪时候才开始大规模的出现。梭罗虽然没有热烈的宣传环保,也没有专门提出生态主义,但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环保运动。他对现代社会的呼吁是显著的,他对自然的热情,对自然精神和美学意义的强调,还有他对物质主义和资本社会的批判都给生态学家提供了独特的灵感。他的作品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这些人继承了他的思想并且为环境保护作斗争。从这个意义来说,梭罗通过唤醒麻木的沉睡中的人来实现了他的目标。

梭罗带领人类重新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他的回归自然思想就是在自然和人类之间寻找和谐,从正确的方向理解人性。总的来说,从生态主义角度来看《瓦尔登湖》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也可以唤起读者的环保意识。只有每个人都加入到环保的大军中,人类的文明才会长青,遍体鳞伤的地球才能得到拯救。也许有一天人们可以不用非要像梭罗一样去树林中寻找平静,因为自然就在人们心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欣赏她的美。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梭罗主义
我们一直是要好的朋友
小品文选刊(2024年2期)2024-03-03 13:12:39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新写意主义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9:00:16
近光灯主义
200
新少年(2017年11期)2017-12-07 16:09:46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中国三峡(2016年11期)2017-01-15 14:00:11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02:13:55
冬日 新碰撞主义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