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词语使用特点

2018-04-03 16:45:24陈露露王用源
关键词:新语新词党代会

陈露露,王用源

天津大学,天津 30035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2017年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由党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向广大党员及人民群众汇报过去五年来党的工作情况,同时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一系列问题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工作报告语言的规范性特点要求其恰当地选用词语,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词语的选择和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近年来,对党代会报告语言特点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有人从共时的角度对党代会报告的用语、句式、修辞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如王佳的《党代会报告语言特点研究》[1]和陈清利的《十七大报告用语研究》[2]等。本文将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分析十九大报告在成语、模糊词语、新词新语、数括词语四个方面的使用特点,以期为工作报告的研究和撰写提供参考。

一、成语的使用能增强报告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什么是“成语”,学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本文采用通行的说法,即《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关于成语的定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3](P166)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产生言简意赅、精炼形象、朗朗上口的表达效果,也可以使文章更加具有表现力,增加庄重感和可读性。

据统计,十九大报告中,共使用成语83个,累计出现89次。这些成语的使用产生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使报告庄重典雅。如“居安思危、刮骨疗毒、安居乐业、锲而不舍、天下为公、任重道远、雷厉风行、海晏河清、大道之行”等,这类耳熟能详的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典籍或历史故事,能够准确清晰地传达信息、表明态度,表意精炼含蓄,耐人寻味,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极大地增添了报告的文化底蕴,有效地增强了党代会报告行文的表现力和庄重性。

二是使报告简洁凝炼。成语浓缩精粹之美,表情达意上往往事半功倍,如“气吞山河、一往无前、徇私枉法、勠力同心、不屈不挠、可歌可泣、义无反顾、艰苦卓绝、矢志不渝、一视同仁、同舟共济、防微杜渐”等。这些四字格成语在表达丰富蕴意的同时,也往往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经统计,十九大报告全文共使用了含有褒义色彩的成语60个,含有贬义色彩的成语4个。比如,运用“登高望远、勠力同心”等带有褒奖和赞许意味的成语表示对这类工作态度的肯定,运用“徇私枉法、改旗易帜”等成语表示对某些消极现象的否定和批评,能够直截了当、旗帜鲜明地体现党的立场和态度。

三是使报告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产生特有的韵律美。如“五湖四海、海晏河清、可歌可泣、风清气正”等。汉语中的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格。据冯胜利对韵律词的研究,[4](P161~176)汉语的标准音步是两个音节,根据韵律构词法的理论,标准韵律词是一个标准音步,即两个音节,四音节形式必然是两个音步(是两个标准韵律词)的组合,最直接的证明是四字成语,无论其中各字之间的句法关系怎样不同,都要念成[2+2],或者[音步+音步]。莫彭龄指出,“从音律上看,四字格大多能平仄相间,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5]这些成语在音节上两两相承、形式整齐、节奏明快,读起来铿锵有力,极大地增强了报告的节奏感。

成语是一种形式简炼精美、含意丰富深刻的固定词组,是党代会报告锤炼语言的重要方式。张传能认为,“新时期党代会报告的语体是兼具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应用语体和政论语体多重风格特征统一的一种特殊语体。”[6](P72~76)因此,党代会报告既要给人以庄重严肃之感,但又不能过于沉闷。成语具有言简意赅、整齐匀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与党代会报告独特的语体风格一致,将其点缀于十九大报告之中,极大地增强了报告的表现力,形成了特有的庄重之美。

二、模糊词语的使用能提高报告的灵活性和严密性

虽然严谨性和准确性是党代会报告语言的一大突出特点,但是由于外部世界中很多因素无法量化,因此,除了精确表意外,还需要恰当运用模糊词语,使语言表达避免表意上的绝对化,从而使内容更客观准确,行文更加严谨。伍铁平认为:“模糊词,指的是那些外延界限不明确,具有游移性的词。”[7](P21)模糊词语具有不确定性、概括性、灵活性等特点,在反映事物的程度、性状、时间、范围、趋向时所产生的效果是精确语言所无法替代的。

十九大报告用以下语句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成效:“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其中“重大”“不断”“显著”“新”“深入”“卓著”等词都是用来定性的模糊词语。“重大”用来描述无须或无法准确度量程度的事物的发展程度,经济建设、深化改革、法制建设等方面的成就无法用具体数字量化出来,“重大”一词带有强烈的主观评价色彩,表示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取得的成就、突破、步伐或进展进行定性,以简代繁,使报告内容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不断”和“深入”用来表示无法或无须具体反映发展变化情况的事物的发展趋向,用来说明事物发展的程度。“显著”“新”和“卓著”用来表示无须或无法确定具体性质、描述具体状态的事物的性状,可以产生精确语言无法达到的效果。

十九大报告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模糊词语,遍布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领域。初步统计,我们发现十九大报告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模糊词语主要有表示趋势、程度、性状、时间等几类。表示趋势的模糊词语主要有“完善”“增强”“加快”“健全”等,用来描述无法或无须具体反映发展变化情况的事物;表示程度的模糊词语主要有“基本”“重大”“根本”“重要”等,这类词语多具有比较性或层级性,用来描述不能量化或无法准确地度量程度的事物。表示性状的模糊词语主要有“新”“好”“多”“显著”等形容词,用来描述无法确定具体性质和状态的事物;经常出现的表示时间的模糊词语有“长期”“未来”等,用来表示无须或无法测计确切时间的事物。

但这并非意味着十九大报告随意使用模糊词语。从整体来看,十九大报告中模糊词语与精确词语的使用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譬如:“第一个阶段,从二 0二 0年到二 0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关于时间的表述相当精确,有确切的时间节点,但在表述目标时却使用了表示程度的模糊词语“基本”,这是因为我们无法用定量语言清楚地描写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状态,而“基本”一词所指比较抽象,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浓重的主观色彩,能够有效弥补定量语言的不足,起到了很好的定性表述的作用。

模糊词语具有外延的不确定性和内涵的相对性,所指抽象,且大多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程度若用数字加以量化,不仅繁琐,而且很难精确表达,那么,根据题旨情境的需要,恰当地使用模糊词语不仅可以使表达更加简洁,留有余地,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同时也使得表述对象最大限度地接近实际,使主观判断与客观存在相统一,能提高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准确性。需要注意的是,模糊词语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歧义的产生,破坏报告的严谨性,因此,党代会报告在运用模糊词语时,“遵循以精确语言为主,模糊语言为辅的原则,运用模糊词语总结概括和精确词语述说相结合”。[1]一方面尽可能明晰准确,另一方面又保持必要的模糊。

三、新词新语的使用能增强报告的时代性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科技、新事物、新潮流不断出现,必然导致新词新语的产生。“新词新语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不断处于历史变化中的动态系统,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它从多个层面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和大众心理。”[8](P97~104)时政类新词新语伴随着时事政治的发展变化应运而生,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很容易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党代会报告需要客观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在词语的选用上也应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有选择地吸收、运用和创造部分新词新语。

十九大报告在选词炼字方面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一方面,报告中使用了许多产生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概念、新术语,如“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康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乡村振兴战略”“强军梦”等。这些伴随着时事政治的发展变化应运而生的新词语在十九大报告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却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使用这些新词语,十九大报告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社会变化和时代发展,同时,对这些新词新语的运用,也体现了十九大报告与时俱进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十九大报告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词新语,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获得感”“总体国家安全观”等,这类新词语用来表述党和国家提出的新思想、新政策和新战略,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未来一段时期内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

与一般新词新语不同的是,十九大报告所使用的新词新语表达规范、意义明晰、风格稳重,多数是名词性短语。这类新词新语伴随着时事政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应运而生,并且借助党代会报告这一强大的载体迅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人们短期内日常交际使用的高频词汇。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较高,普及性和生存力很强,这是党代会报告中新词新语的另一个特点。

四、数括词语的使用能使语言表达简洁经济

数括词语是现代汉语词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又称统括词语。王华认为,“统括,是指说话作文时,把构成成分较繁的若干相关词语中共有的字或义抽取或概括出来,标上跟项数相等的数字,构成节缩或综合形式的一种修辞手法。”[9](P21~23)数括词语具有表达简洁明快、归纳和概括性强的特点,能有效提高语言的简要性。党代会报告非常注重简洁、高效,因此,常常把一些形式比较复杂的结构简缩使用。

十九大报告中使用了较多数括词语,这些数括词语并非都是在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根据内部构成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原来的数项和共有的语素或意义进行概括而成的简单式数括词语,如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短语用数字加共同的语素概括为“四个意识”,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数括为“四个自信”,类似的还有“两个一百年”“两规”“三个代表”“三步走”“三农”“三座大山”“三权”“四个全面”“四风”“四种形态”“八项规定”等。一类是将含有相同语素或意义的几方面的情况一起概括为双联式数括词语,如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概括为“一带一路”,将“支部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和“党课”合称为“三会一课”,类似的还有“一国两制”“两学一做”“三严三实”“五位一体”等。这些数括词语的使用符合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要求简洁经济的要求。

数括词语结构简单、表意丰富、信息量大、易于交流,它的出现是人们求快、求简、追求信息最大化的结果。十九大报告中所使用的数括词语能够简洁明了地概括和反映出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具体措施,达到了表意明确、简短有力的效果,有效降低了报告内容的繁复性。虽然经济原则是数括词语产生的关键因素,但数括词语的使用也并非任意生造,而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追求简洁凝炼、表意严密、文雅庄重的同时,也必须符合语法规范。

五、结语

本文以十九大报告中四类词语的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中成语、模糊词语、新词新语以及数括词语的使用情况及特点。成语言简意赅、匀称整齐,增强了报告的感染力和庄重性;模糊词语的运用提高了灵活性,使行文简洁精炼,更具严谨性;新词新语的使用体现了时代性,折射出未来发展动态;数括词语简短有力,降低了报告的繁复性和繁琐度。总体来看,党代会报告在词语运用方面综合、全面、具体考虑了各方面因素,既力求精准恰当地使用每一个词语,同时又贴合现实需要,使得报告语言极具号召力和感染力,从而形成了庄重准确、严谨周全的语言风格。

猜你喜欢
新语新词党代会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学林新语
文苑(2019年14期)2019-11-20 23:41:54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贺年新语
新语初绽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解读习近平两会新语之“语”
图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群众(2016年12期)2017-01-14 21:09:29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
语文知识(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