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视角下儒家孝道礼仪观探析
——以晋南、晋东南金代墓葬砖雕壁画为例

2018-04-03 16:45孙连娣
关键词:长子县稷山安昌

孙连娣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孝道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家庭、社会伦理观念的重要一环。百善孝为先,“孝”在传承中华美德方面具有根源性作用,儒家学说将其称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者”和“仁之内核”。[1](P9)关于“孝”的记载,主要出自《论语》《孟子》《孝经》等儒家经典,如《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P71)《孝经》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3]《孟子》曰:“亲亲,仁也。”[2](P430)及“仁之实,事亲是也。”[2](P359)从本面意义来看,是对长辈、父母的尊敬与侍奉,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4]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更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代表象征。当前,学术界关于儒家孝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孝”文化内涵的研究或辩证看待其精华和糟粕,如肖群忠先生《孝与中国文化》、张践先生《儒家孝悌观的形成与演变》、康学伟先生《先秦孝悌研究》、林安弘先生《儒家孝悌思想研究》、曾抬嘉先生《先秦至汉初儒家孝悌思想之演变》、陈志国先生《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陈筱芳先生《孝德的起源及其与宗法、政治的关系》等,但相关研究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关于孝悌观内涵的分歧较大,未能从起源上认识其发展问题,对实践(实物)性研究较为薄弱,多集中在对现实意义的分析等。本文从非单一文献角度入手,利用当前考古材料,结合二重证据法,选取山西晋南及晋东南金代砖雕墓葬中关于“二十四孝”的内容,对该时期儒家孝道观的内容、形式及特点进行补正,从而反映出宋金孝悌观念的理论架构。

一、儒家经典中所反映的孝悌观

儒家反映孝道礼仪文化的典籍主要有《论语》《尚书》《诗经》《礼记》《孟子》《孝经》等,从家庭伦理观念而论,孝是仁之本也,从不同方面及角度对我国古代仁孝礼仪观念进行诠释,追根溯源,可以梳理出孝道观念在典籍中所蕴含的不同涵义,对探究儒家孝文化具有重要导视作用。

(一)《论语》中“孝悌观”的体现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汇编,其中包含大量关于孝道观念的语句,对探究儒家孝悌观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5]表现出孝道与忠、善、敬之间的关系;“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5]孝道不仅单指物质上满足父母,更应在精神上多给予关爱和照顾;“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5]指无论是在父母生前还死后,都要对其尊敬,继承遗志;“事父母几谏,见老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5]指对待父母错误言行要及时纠正,即使父母仍然坚持,也同样孝顺父母;“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指对老人的爱,延伸至各个群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而学文。”[6]将孝道广泛宣传至众人,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将孝与仁结合起来看待,为人性之本。

(二)《尚书》中“孝悌观”的体现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儒家经典之一。关于孝道之体现主要在《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但多已佚失,其零星记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反映在以高尚的孝行品德,使家庭和谐、和睦,如“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6](P5);第二,体现在德行方面,将孝与德相互融合,如“惟尔令德孝恭”[6(]P37);第三,表现在对神明、前人的恭敬,如“恪慎克孝。肃恭神人”[6](P29)及“追孝于前文人”。[6(]P41)

(三)《诗经》中“孝悌观”的体现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诗》,其诗歌多处包含孝道观念,对研究孝文化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如“以速诸父”,[7]体现了饮食中以长者优先的恭敬;“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7]反映了娶妻大事必须要征得父母同意,以父母为尊;“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7]等,体现了古人在祭祀中,对祖先、长辈要尊敬,以谦卑的态度“孝孙”称呼;“永言孝思。孝思维则。”[7]将孝与王侯德行联系起来,既有追思,又有政治抱负;“有冯有翼。有孝有德”,[7]体现了孝德在政治层面的作用,将孝顺意义延伸到国家治理之上;“假哉皇考。绥予孝子”,[7]体现武王对父辈的追思。

(四)《孝经》中“孝悌观”的体现

《孝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伦理学著作,以宣扬孝道、宗法观念为主旨。如“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8](P119)指孝为德育之本,教育以孝道为开端;“教民亲爱,莫善于孝”,[8](P672)体现了为达到相亲相爱的社会教育目的,以孝道礼仪为尊;“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8](P76)指孝顺自己父母的人也会尊敬他人父母。

(五)《孟子》中“孝悌观”的体现

《孟子》也是儒家经典力作,以记录孟子言行和政治观点为主要内容,关于孝道礼仪的反映有更深入认识,其延伸范围更广。例如“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2]体现了家国同构的孝悌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253将孝道礼仪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人人普及;“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2]孝道遵循对于家庭集体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事孰为大?事亲为大。”[2]357认为孝经父母亲人是为人处事之本。

(六)《礼记》中“孝悌观”的体现

《礼记》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从国家与社会角度看待孝道思想是其一大特色。例如“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宥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6](P19)表现出不同时期社会对老人在饮食方面的照顾,意在说明对老人的一种尊敬和重视;“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冔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凡三王养老皆引年。”[6](P21)表现出社会对老人的一种尊重,宣扬孝道;“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九十使人受。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丧之事弗及也。”[6](P21)从国家制度方面对老人的赡养做出了规定,以保证社会对孝道的重视;“何为人义?父慈、子孝、兄良、良悌。”[6]使得敬奉父母,团结兄长,成为一种家庭美德。

(七)《大戴礼记》中“孝悌”观的体现

《大戴礼记》是关于中国古代礼制文化的汇编,有着“非圣人之言而不言习”的赞誉,内容中对孝道思想的记载更具补正意义。例如“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9]孝道成为伦理道德范畴之首要因素;“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9]将孝悌之说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9]指孝有两大原则,忠和礼;“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9]在敬亲基础上去养亲;“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争辩者,作乱之所由兴也。”[9]认为父母与子女产生意见分歧时,不要直言以对,要孝顺恭敬。

二、金墓砖雕关于“二十四孝”的阐释

有关孝道礼仪文化的记载除留存下来的文献典籍以外,更能够真实“原封不动”保存下的记录即在地下——墓葬。墓葬是墓主人死后灵魂生活的居所,是后人对祖辈的一种敬仰,从整体而论也是一种孝道的反映。根据目前考古发掘情况,山西地区,尤其晋南和晋东南所发现的金代砖雕墓更具典型性,其原因在于山西地区本身是中原汉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叉点,金代之前的晋南及晋东南为宋地,至金代则属女真人所有,因此该地区所体现的仁孝礼仪观更具交叉代表性;此外金代的仿木砖雕墓达到我国仿木墓葬建造的高峰,利用砖雕、仿木、壁画等手段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真实地反映出来,其中便包括孝道理念内容。从当前所发现的砖雕孝文化的内容来看,主要以“二十四孝”为主,如闻喜中庄金墓、长治安昌金墓、稷山马村4号墓等,都从不同题材角度将中国的仁孝观念反映出来,同时从实物资料和实践角度对儒家的孝道进行重新解释。

(一)鲍出行孝

典故出自《三国志·魏书·阎温传》裴松之注引的《魏略·勇侠传》,描述东汉鲍出携母北归,因路途遥远原本乘车,但道路颠簸,鲍出将母亲放入筐内,背负前行。金墓砖雕如山西闻喜中庄金墓砖面左侧刻画一金甲武士,骑红马,马前立一人,双手捧一物于胸前;右侧一短衫男子,背负一筐,内坐一老妇[10](P16~20)。类似此种墓葬还有长治故漳金墓、[11](P737~743)稷山马村4号墓、[12](P41~51)长治魏村金墓、[13](P59~64)长治安昌金墓、[14](P76~85)山西屯留宋村金墓、[15](P43~51)长子县石哲金墓、[16](P45~54)长子县小关村金墓[17](P60~69)等。

(二)曹娥孝行

典故出自《后汉书·列女传》,描述东汉曹娥父亲落入江中,曹娥日夜哭泣沿江寻找,对天祷告若父亲尚在,衣服下沉,如已不在,则衣服浮起,言毕,衣服下沉,遂投江寻父,几日后,曹娥背负父亲尸体浮出水面。金砖雕墓如稷山马村4号墓砖面左边雕有一片江水,右边竖起一通碑,中间一女子,头戴孝帽,身着衣裙,面对江河哭泣。[12]又如长治安昌金墓砖面雕有江河,河面漂浮人的骷髅,岸边立一妇人,身着长袖孝服,掩口作哭泣状。[14]类似此种墓葬还有山西闻喜县小罗庄 1 号墓、[18](P36~46)山西闻喜寺底金墓、[19](P63~73)山西沁庄上庄金墓、[20](P38~46)山西屯留宋村金墓、[15](P43~51)山西闻喜中庄金墓、[10](P16~20)长治故漳金墓、[11]长治魏村金墓、[13]长子县石哲金墓、[16](P45~54)长子县小关村金墓[17]等。

(三)姜诗孝行

典故出自《孝子传》,描述东汉人姜诗和妻子庞氏孝顺母亲,母亲喜欢喝长江水,庞氏每日跑六七里路去取水,母亲喜欢吃鱼,姜诗常做鱼给母亲。一次因庞氏取水晚归,姜诗将其休掉,庞氏仍辛勤织布将所得孝敬母亲,后母亲知此事将庞氏请回,此时院中突然涌出长江水,每日还有两条鲤鱼。金砖雕墓如山西闻喜中庄金墓砖面左雕一老妇左手持杖,端坐椅中,前面雕一篮和一眼涌泉,左侧一男子恭身侍立,另一妇人立于二者身后。[10]类似此种墓葬还有长治故漳金墓[11]、山西沁庄上庄金墓、[20]山西屯留宋村金墓、[15]长治安昌金墓、[14]长子县石哲金墓[16]等。

(四)鲁义姑孝行

典故出自《说苑》,描述春秋鲁国一女子怀抱一子,手携一子,见齐军渐至,丢下怀中小儿,抱起手携小儿奔至山中,齐将问故,答曰怀中乃兄长之子,丢弃孩童为亲身,保全兄长骨肉为全族大义,不能因爱舍弃公义。金砖雕墓如山西闻喜中庄金墓砖面画面左雕一官吏装扮的男子,骑于马上,一士兵装扮者,双手擎旗,紧随其后,右雕一妇人,背对官吏,双手抱一小儿,身后另有一小儿立于地下。[10]类似此种墓葬还有山西闻喜县小罗庄2号墓、[18]山西沁庄上庄金墓、[20]稷山马村4号墓、[12]山西屯留宋村金墓、[15]长治安昌金墓、[14]长治魏村金墓、[13]长子县石哲金墓[16]等。

(五)刘明达孝行

选自元郭守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与元杂剧《孝父母明达卖子》内容同出一辙,描述刘明达为侍养父母,将孩子卖与他人。金砖雕墓如山西闻喜中庄金墓砖面左侧雕一骑马男子,双手抱一小儿;马两侧各有一男子,马前者执缰,马后者左手置于骑马者腰部,右侧一妇人,恋恋不舍,似在追赶。[10]类似此种墓葬还有山西闻喜县小罗庄1号墓、[18]山西闻喜寺底金墓、[19]长治故漳金墓、[11]长治魏村金墓、[13]长治安昌金墓、[14]山西沁庄上庄金墓、[20]稷山马村4号墓、[12]长子县石哲金墓[16]等。

(六)舜子耕田

典故出自《史记·五帝本纪》,描述虞舜多次被继母和异母弟加害,舜不但不嫉恨,反而仍对继母和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此孝行感动上天。一次舜在厉山劳作,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弟尧闻此事选定舜为继承人,之后舜对父母更加孝顺。金代砖雕壁画墓中如稷山马村4号墓砖面雕一男子戴蹼头,身着长衫,腰际束带,面容慈祥,姿态恭谨,侧身站立一旁,画面有大象、野猪各一头,鸟两只。[12]又如山西沁庄上庄金墓砖面刻一人二象三鸟,三鸟居上,其中二鸟在左,面向右,另一鸟在右,面向左,中间为两只大象,长鼻、大耳、大眼,面向右,低头耕地,田垄间可见禾苗。左下一人头戴帽,手持棒状物站立。[20]类似此种墓葬还有山西屯留宋村金墓、[15]山西闻喜县小罗庄2号墓、[18]长治故漳金墓、[11]长治魏村金墓[13]、长子县石哲金墓、[16]长治安昌金墓、[14]长子县小关村金墓。[17]

(七)郭巨孝行

典故出自《孝子传》,描述东汉人郭巨家境贫困,生一男孩,担心养子会影响奉养母亲,故决定埋子,挖坑时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得以孝敬母亲养育孩子。金砖雕壁画墓如山西屯留宋村金墓砖面左侧立一男子,手持铁锹,右侧站一怀抱一幼子的妇人,旁边地上挖有一坑,坑内出土财宝。[15]类似此种墓葬还有稷山马村4号墓、[12]山西绛县裴家堡古墓、[21](P58~60)山西闻喜寺底金墓、[19]长治故漳金墓、[11]山西闻喜县下阳村金墓、[18]长治安昌金墓、[14]长治魏村金墓、[13]山西沁庄上庄金墓、[20]长子县石哲金墓、[16]长子县小关村金墓[17]等。

(八)王祥孝行

典故出自《孝子传》,描述晋朝王祥继母经常在其父面前挑拨,后父母患病,王祥衣不解带侍奉,继母想吃鲤鱼,此时天寒地冻,王祥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自然融化,跳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病愈。金砖雕墓如稷山马村4号墓砖面雕有一裸体男子,侧身卧于冰上,面前有两条鲤鱼跃出冰面。[12]类似此种墓葬还有山西闻喜县小罗庄1号墓、[18]山西沁庄上庄金墓、[20]长治安昌金墓、[14]山西屯留宋村金墓、[15]山西闻喜寺底金墓、[19]长治故漳金墓、[11]长治魏村金墓、[13]长子县石哲金墓、[16]长子县小关村金墓。[17]

(九)刘殷泽中哭芹

选自元郭守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描述西晋刘殷祖母冬天想吃芹菜,刘殷在雪地里痛苦,忽有人言道不要哭,给你芹菜,刘殷四处环视无人,只见地面长出芹菜。金砖雕墓如:稷山马村4号墓砖面左上方雕有一天神,头戴蹼头,身穿甲衣,高立云端,右边一男子戴巾穿袍,腰束带,双手拱胸,仰视天神,形似对话。[12]类似此种墓葬还有山西闻喜县小罗庄1号墓、[18]山西沁庄上庄金墓、[20]长子县石哲金墓、[16]山西屯留宋村金墓、[15]长治安昌金墓、[14]长子县小关村金墓[17]等。

(十)杨香孝行

选自元郭守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描述晋朝杨香随父亲田间劳作,忽有一虎将父亲扑倒叼走,杨香不顾自身安危,用尽全力扼住老虎咽喉,老虎放下其父跑掉。金砖雕墓如:稷山马村4号墓砖面左侧有一女子,头梳髻,着交领窄袖衣,骑于虎背,双手揪住虎耳,右边男子,戴帽着衫,张臂仓皇奔逃。[12]类似此种墓葬还有山西闻喜寺底金墓、[19]长治故漳金墓、[11]长治魏村金墓、[13]山西沁庄上庄金墓、[20]长治安昌金墓、[14]长子县石哲金墓、[16]长子县小关村金墓[17]等。

(十一)赵孝宗舍己救弟

典故出自《后汉书》《东观汉记》,描述东汉赵孝宗弟为盗贼擒获,赵孝宗自缚曰,弟久饿体瘦,不如自己肥胖,盗贼感其仁孝,放其弟。金砖雕墓如稷山马村4号墓砖面由三人组成,左一人满脸胡须,戴盔着铠甲,右腿屈膝,坐于磐石上,右手置于胸前,作问话状,右边二年轻男子,皆头戴巾,着长衫,腰束带,双手拱于胸前,最右边一人,仰望将军,似在陈述[12]。类似此种墓葬还有长治故漳金墓、[11]山西屯留宋村金墓、[15]长治安昌金墓、[14]山西闻喜县下阳村金墓、[18]长治魏村金墓、[13]长子县石哲金墓[16]等。

(十二)董永孝行

典故出自《孝子传》,描述东汉人董永卖身葬父,路遇一女子,结为夫妇,一月时间织布为其抵债赎身,后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感其孝心帮助他还债。金砖雕墓如稷山马村4号墓砖面左侧有一仙女,头梳发髻,着交领广袖衣,袖手高立云端,面容清秀,体态娴雅,右边一男子,头戴蹼头,着圆领窄长衫,腰束带,拱手站立,仰望仙女。[12]类似此种墓葬还有山西绛县裴家堡古墓、[21]山西沁庄上庄金墓[20]、山西屯留宋村金墓、[15]长治安昌金墓、[14]山西闻喜县下阳村金墓、[18]山西闻喜寺底金墓、[19]长治故漳金墓、[11]长子县石哲金墓、[16]长子县小关村金墓[17]等。

(十三)田真孝行

典故出自《孝子传》《太平御览》《初学记》,描述田真兄弟三人欲分家产,次日见庭院紫荆树枯萎,三人痛苦忽感孝义,树又枝叶茂盛。金砖雕墓如稷山马村4号墓砖面前立三人,皆戴蹼头,着圆领窄袖长衫,三人身后有一株枯树,右边二人,皆掩面哭泣,左一人侧身向右二人作说话状。[12]类似此种墓葬还有山西闻喜寺底金墓、[19]长治魏村金墓、[13]山西沁庄上庄金墓、[20]长子县石哲金墓、[16]山西屯留宋村金墓、[15]长治安昌金墓、[14]长子县小关村金墓[17]等。

(十四)丁兰孝行

典故出自《太平御览》,描述东汉人丁兰父母双亡,以木雕成父母像以感念父母,并对木制雕像视为真人孝顺,后其妻不恭敬,以针扎木像手指,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雕像流泪,将妻休掉。金砖雕墓如山西沁庄上庄金墓砖面刻三人,中部偏上为一老妇端坐于榻上,下刻桌,桌上似有贡品,左侧为一男子,头戴蹼巾,弯腰作揖,右侧为一妇人,双手垂于身前。[20]类似此种墓葬还有山西闻喜寺底金墓、[19]稷山马村4号墓、[12]山西屯留宋村金墓、[15]长治故漳金墓、[11]长治安昌金墓、[14]长治魏村金墓、[13]长子县石哲金墓[16]、长子县小关村金墓[17]等。

(十五)孟宗孝行

典故出自《三国志·吴书》,描述三国时期孟宗母亲年老病重,只能服用鲜竹笋医治,恰此时为冬季,孟宗跑入竹林哭泣,忽听地裂声,长出嫩笋,制汤给母亲喝。金砖雕墓如稷山马村4号墓砖面一人头梳发髻,身着窄袖衫,坐地掩面哭泣,右边雕一片竹林,地面生出竹笋数枚。[12]类似此种墓葬还有山西绛县裴家堡古墓、[21]山西闻喜县小罗庄1号墓、[18]山西闻喜寺底金墓、[19]山西沁县上庄金墓、[20]山西闻喜县下阳村金墓、[18]长治安昌金墓、[14]长治故漳金墓、[11]长治魏村金墓、[13]长子县石哲金墓[16]等。

(十六)杨乙行乞养双亲

选自元郭守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描述唐代杨乙行乞侍养双亲,父母食用后才自行用过,后父母双亡,杨乙无钱埋葬,坟前哭泣,忽感坟前有异样,掘后有坛黄金,上书天赐孝子杨乙。此典故在金砖雕墓稷山马村4号墓[12]中有所反映。

(十七)韩伯愈孝行

选自元郭守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描述汉代韩伯愈最孝母亲,一日韩伯愈犯错,母亲用拐杖责打,韩伯愈落泪,母亲奇怪问道,往日责打欢喜,为何痛苦,韩伯愈答道,以前母亲责打的疼,今日母亲责打不疼,因此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故伤心。金砖雕墓如稷山马村4号墓砖面左边有一老妇,身穿对襟衫,内系长裙,坐于石上,其面向右,左手伸出二指作训话状,面前一男子,头戴蹼头,穿圆领窄袖长衫,欠身聆听妇人教诲。[12]类似此种墓葬还有山西绛县裴家堡古墓、[21]长治故漳金墓、[11]山西屯留宋村金墓、[15]长治魏村金墓、[13]长治安昌金墓、[14]长子县石哲金墓、[16]长子县小关村金墓[17]等。

(十八)王武子妻割股奉亲

选自元郭守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描述孝子王武子为医治母亲疾病,割身上肉为母亲服用治病。金砖雕墓如稷山马村4号墓砖面有老少二妇人,老妇蓬发,面容消瘦,敞怀露胸,垂头盘膝坐于地上,少妇面容清秀,头梳发髻,身着对襟衫,系长裙,侧身而坐,左臂挽起,右手持刀割左臂。[12]类似此种墓葬还有山西闻喜县小罗庄1号墓、[18]山西沁庄上庄金墓、[20]长治安昌金墓、[14]长治故漳金墓、[11]长治魏村金墓、[13]长子县石哲金墓、[16]长子县小关村金墓[17]等。

(十九)蔡顺孝行

典故出自《后汉书》《东观汉记》,描述汉代蔡顺捡拾桑葚为母亲充饥,路遇赤眉军,问何故将红色和黑色桑葚分开装,答道成熟黑色桑葚供母亲食用,生的红色桑葚自己食用,赤眉军感其孝行,送其白米等食物。金砖雕墓如山西屯留宋村金墓砖面左侧绘一男子,面前放两个篓子,右绘二人,其中一男子坐在椅子上,手指向左侧男子,似正询问,此男子身后站立一士兵,身穿甲胄,手持大旗。[15]类似此种墓葬还有稷山马村4号墓、[12]山西沁庄上庄金墓、[20]长治故漳金墓、[11]长治魏村金墓、[13]长治安昌金墓、[14]长子县石哲金墓、[16]长子县小关村金墓[17]等。

(二十)陆绩孝行

选自元郭守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描述三国时期陆绩随父亲拜见袁术,陆绩怀藏橘子被袁术发现,问道何故,陆绩答母亲喜欢吃橘子,拿回去孝敬母亲。金砖雕墓如稷山马村4号墓砖面其右一人,头戴蹼头,身穿铠甲,一腿伸张,一腿盘坐于石上,两手置于双膝,面向左边似说话状,左边一面目清秀少年,头戴巾,长袍束带,拱手低头作回话状,地面刻划两个果子[12]。类似此种墓葬还有山西沁庄上庄金墓[20]、山西屯留宋村金墓[15]、长治安昌金墓[14]、长治魏村金墓[13]、长子县石哲金墓[16]等。

(二十一)闵损孝行

典故出自《史记》《论语·学而》,描述春秋时期闵损常受继母虐待,用棉花给两个弟弟做棉衣,而对于闵损则使用芦花,冬天闵损因寒冷将牵车绳索掉落,被父亲责打,芦花从打破的棉衣飞出,其父方知道闵损受到虐待,后要休掉继母,闵损替母求情,言道留下母亲只有我一人受冷,休掉母亲则是三个孩子一起受冷,后继母为之感动,待闵损如亲子。金砖雕墓如山西沁庄上庄金墓砖面刻五人,右侧为一妇人,低头安抚身边一孩童,左侧为一男子,右臂弯曲,作询问状,中间为两孩童,其中左侧孩童年纪较大,双手弯曲放于胸前,弯腰弓背,面向左侧男子作乞求状,其身后为一男童。[20]又如长治安昌金墓砖面左侧绘一妇人,头梳髻,上身着对襟服,下身穿长裙,侧身而立,回首张望,身后一小童跪于地拽着妇人,小童身后站一男子,身着圆领长服,似在劝说,右侧绘一官吏模样的男子,头戴蹼头,侧身而立,伸手似作指斥状,面前立一男子,头戴蹼头,身着圆领服,双手握于胸前,仰视指斥者。[14]类似此种墓葬还有稷山马村4号墓、[12]长治故漳金墓、[11]山西屯留宋村金墓、[15]长治魏村金墓、[13]长子县石哲金墓、[16]长子县小关村金墓[17]等。

(二十二)郯子孝行

选自元郭守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描述春秋时期郯子因父母眼疾,需要饮用鹿乳医治,由于鹿不易靠近,故而身披鹿皮藏入鹿群挤乳,以致猎人将其视为鹿差点误杀。金砖雕墓稷山马村4号墓砖面左有一人,装扮为鹿,坐于地上,抬头仰望,右边一冠袍穿戴男子,手执弓箭于马上,马前一仆人,手执一瓶,似在问话。[12]又如山西沁庄上庄金墓砖面刻三人,左侧为一官人,骑马,戴官帽,中间一人头戴官帽,右手似牵马,右边一人身披鹿皮,头戴鹿头,坐于地上。[20]类似此种墓葬还有长治安昌金墓、[14]山西闻喜寺底金墓、[19]长治魏村金墓、[13]长子县石哲金墓、[16]长子县小关村金墓[17]等。

(二十三)元觉劝父

典故出自《孝子传》《太平御览》,描述元觉祖父年老病衰,其父母将其弃于山林,元觉拖舆哭谏其父,将祖父接回的孝子故事。金砖雕墓如山西沁庄上庄金墓砖面刻三人,右侧为一赤身老者蹲坐于石山之上,左下为一男子右手伸指,面向中间男孩,男孩右手拿一篱笆状物。[20]类似此种墓葬还有长治魏村金墓、[13]稷山马村4号墓、[12]山西屯留宋村金墓、[15]长子县石哲金墓[16]等。

(二十四)曾参向母图

典故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描述春秋时期鲁国人曾参入山打柴,家中来客人,母亲盼儿心切,咬破手指,曾参突感疼痛,知母亲呼唤自己,便赶紧回家接见客人。此故事虽有不实之景,但体现出母子连心的孝道。金砖雕壁画墓如山西闻喜县下阳村金墓砖面刻一棵大树,树下有一老妇与一男子,老妇身后有交椅,但她站起,左手拄杖,右手指着男子作讲话状,男子身边放一副柴担,腰后插一把斧子,面向老妇,拱手施礼。[18]又如山西屯留宋村金墓砖面刻有二人,左侧立一老妇人,右手拄龙头拐杖,左手指向右侧站立之男子,男子面前放干柴一担。长治安昌金墓砖面绘一老妇,手持长杖而立,右侧绘一男子,似打柴而归,正跪地向老妇拱手问候。[14]类似此种墓葬还有山西沁庄上庄金墓、[20]山西闻喜县小罗庄1号墓、[18]长治魏村金墓、[13]长子县石哲金墓、[16]长子县小关村金墓[17]等。

(二十五)老莱子娱亲图

典故出自《孝子传》,描述老莱子为春秋时期楚国隐士,年过七旬还侍奉双亲,为哄二老开心,身穿五彩衣,手持拨浪鼓,假装摔倒在地,像小孩子一样哭泣,引得父母大笑。金代砖雕壁画墓中多处可见老莱子娱亲图,如山西沁庄上庄金墓砖面刻三人,左侧为一男子跪地,面向右侧,手捧短棒状物,膝前放置一壶、一碗,右侧刻两位老者,注视左侧男子,其中老妇趴在桌上,老翁戴帽端坐于凳上,手摸胡须。[20]类似此种墓葬还有山西闻喜县下阳村金墓、[18]长治安昌金墓、[14]长治故漳金墓、[11]长治魏村金墓、[13]长子县石哲金墓[16]等。

(二十六)江革行佣

典故出自《后汉书》《东观汉记》,描述东汉人江革为躲避战乱,背负母亲逃难,几次路遇盗匪,哭诉母亲年迈,无人奉养,盗匪见其孝顺,不忍杀之,后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奉养母亲,因贫穷赤脚劳作,而母亲却生活甚丰。金砖雕墓中仅发现一例,如山西闻喜县小罗庄2号墓。[18]

上述晋南、晋东南地区金墓砖雕涉及的“二十四孝”主要有鲍出、曹娥、姜诗、鲁义姑、刘明达、舜、郭巨、王祥、刘殷、杨香、赵孝宗、田真、董永、丁兰、孟宗、杨乙、韩伯愈、王武子、蔡顺、陆绩、闵损、郯子、元觉、曾参、老莱子、江革,共计26人,与元代郭守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本内容大致相同。但从山西金墓砖雕考古材料看,二十四孝并非二十四个,而多达近三十种,这也说明在元代本订版前,“二十四孝”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环境,可见,宋金墓中砖雕“二十四孝”是对宋代之前各个版本的集中反映,能够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孝道理念。

三、结语

孝子故事开始于汉代,到宋代以后开始形成严格意义的“二十四孝”,而金代与南宋同期,其反映出来的孝子故事基本已接近元代《二十四孝图》。从晋南、晋东南地区金墓砖雕壁画中所反映的“二十四孝”与古籍文献中记载比对,可以得出以下特点:一是,从整体而言,金墓中发现的孝子故事与文献记载大致吻合,起到相互补充及补正作用。二是,金墓中发现的“二十四孝”故事在同一主题中细节的描绘存在一定出入,但其主旨是相互一致的。如郭巨孝行,在稷山马村4号墓中描述到坑内冒出火焰,而在山西屯留宋村金墓描绘的是坑内为财宝;又如赵孝宗舍己救弟,稷山马村4号墓描绘为二年轻男子,而在闻喜县下阳村金墓却描绘为一老一少。三是,金墓中所发现有的孝子故事较为单一,在诸多墓葬中仅发现一例,如江革行佣、王补图、曹三问母等,其中曹三问母孝行故事在流行版本的“二十四孝”中并未有体现;相反,在典籍“二十四孝”中描述的孝子故事,也有些未出现在金墓中,如茅生杀鸡、百里负米、亲尝汤药等,体现出了现实社会所流行孝道故事与墓葬理想中的差别,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对“二十四孝”的再解释反映。孝道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孝”内涵价值的解释在诸多典籍文献中也有反映,结合晋南、晋东南金墓出土“二十四孝”内容以补证古籍记载,对于进一步研究孝礼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闻喜县博物馆.山西闻喜县金代砖雕、壁画墓[J].文物,1986(12).

猜你喜欢
长子县稷山安昌
师爷故里 “五味”“枫”景
——绍兴市公安局柯桥区分局安昌派出所侧记(安昌派出所摄影 本刊编辑部报道)
专家齐聚稷山 献计板枣产业发展
运城稷山:延伸产业链 铺就致富梦
近60年来长子县降水量变化特征
稷山:“四宝”托起百姓幸福梦
TV的温度 思政的深度——安昌中心小学红领巾校园电视台建设
安昌古镇:一轴老绍兴市井长卷
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精准扶贫视域下的扶贫模式创新
稷山一片枣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