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8-04-03 16:09赵华兴
关键词:美好生活时代建设

赵华兴

(绍兴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阶段,基于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判断,报告还点明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变迁,也即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中国社会从改革开放之初总体上的“欠发展”状态进入到当前总体上“发展起来”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判定以及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界定,有着深刻的理论蕴含和重要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而现实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也往往意味着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新方向和新逻辑。

一、建设“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任务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为本、民生为重,十九大报告重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历经近四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人们生活水平已经从解决基本温饱问题、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辉煌成就。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期待与向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社会治理的水平与公平正义的提升,注重区域之间的均衡和城乡发展的一体统筹,尤其要关注自然生态和环境品质,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实现物的繁荣丰裕与人的自觉升华的齐头并进、协调发展[2]。

“中国梦,说到底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生活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出彩梦。”人民生活有梦想,未来发展就有希望。筑梦、逐梦与圆梦,实现民生美好梦想是我们党的职责使命,也是未来工作的重心和重点[3]。当前我国仍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党在治理国家中必须精心谋划、精耕细作,啃硬骨头、打持久战,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建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抓住重点、补齐短板,持续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和进步,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整体升级和提档,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真正带入到一个“新时代”、新境界。目标决定方向,问题倒逼改革,改革驱动发展。抓住战略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攻坚克难,这样尚还较为严峻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一定能够得以解决,人们“美好生活”的目标愿景也就将一定能够实现。

二、守护“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绘就“美好生活”的中国图景

美好生活是人们对现实社会发展的期待和向往,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有时代品格。安居乐业、物阜民丰、老少咸宜、美满幸福、天下大同,这是世代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愿景,也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集中体现。世易时移,从古典农耕社会迈入到当下工商时代,中国人的生活图景既有历史的传承,也应当具有时代的品格。就历史的维度而言,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继续坚持文化自觉自信、守护“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其根本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当代人深入省思“究竟该如何做一个中国人”,传承弘扬好中国人的精气神,进而积极培育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营造充满温情、友善和谐的社会氛围,实现各归其位、各得其所而又血脉相连、心气相通,做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基此,构建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既是必要的亦是可能的,更是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重要体现。

就现代性文明而言,中国人的生活图景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增添时代色彩。现代社会生活的基调是,崇尚自由个性与拼搏进取,致力于物质创造与科技创新,倡导社会正义与恪守规则,注重理性协商与价值共识,在物质财富与精神追求、个体自足与公共关怀、人文健康与绿色生态等各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建树。因此,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理想与文化精神,就不是保守封闭的,而是多元开放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建设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此要大力弘扬民族优良传统,也要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兼容并蓄、融合创新,努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建设公平公正、共同富裕、富于活力而又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体系[4]。

古人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简言之,努力建设实现物质富裕又精神富有、自信自主又开放包容、内外兼修而圆融和谐的美好生活应是当代中国人的一致追求。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建构“美好生活”的现实方案

当前,我们要解决好“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问题,首要关键还在于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了这一核心要义,也即“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1]。这其中既表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新发展理念的果敢决心,展示了壮士断腕、改革突破的巨大勇气,也对收入分配与社会治理等领域提出更高更严、更为迫切的要求。基于我国民生领域的薄弱环节,本次大会更加凸显了社会民生事业建设的优先性,“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总书记贴心的话语道出了人们的心声。

基于这一新的时代课题与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坚持人民主体和人民本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始终”,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紧紧依靠于人民[3]。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从严治党,牢牢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本色。“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办、工作一年接着一年干。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新时代新使命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要有新气象和新作为。

为了顺利推进新时代下的建设和发展,十九大报告要求继续贯彻和坚持“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总布局,并做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战略部署和安排。

首先,要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深化经济领域的改革攻坚,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如报告中所指出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就要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调整,努力实现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尽快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品质的现实需求。

其次,要着力加强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报告提出,要健全人民当家做主政治体系,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通过广泛多层的政治协商与社会协商,努力做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充分体现人民民主的价值真谛。政治文明建设还要深化依法治国的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了加强对法治建设的统一领导,报告还提出要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足见法治国家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针对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与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十九大报告还围绕社会民生建设,提出要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面对新一轮的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重要的战略议程指明了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方向和任务。给予时日,一个包容多元、调适矛盾、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社会架构必将形成,人民也将会拥有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再次,要凝心聚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立场鲜明、方向明确。何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何处?“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文化阐释充分彰显了一个伟大民族在苦难与奋斗的历程中积淀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当代中国就是要敢于在纷繁多元的全球化时代坚定民族精神的自觉自信,坚持做自己,坚持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华文明的兴盛之道。

文化建设更需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的精神层面,为此就要加快培育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本清源,守护家园,教化风俗,积极传播正能量,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以更加饱满高昂的精气神来滋养人心,培育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美好。

最后,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美丽中国”则是全面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的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制约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短板。因此,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让人们真正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总之,建设友好社会,创造美好生活,已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复兴号”列车正风驰电掣、奔向远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巨幅画卷正徐徐展开。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就会有力量。只要我们凝心聚力、传扬精神、锐意进取,“美好生活”的目标愿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1).

[2]韩庆祥.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科学理论[N].浙江日报,2017-10-23(5).

[3]郝立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中国逻辑”[EB/OL].(2017-12-10)[2017-12-28].http://www.cssn.cn/index/index_focus/201712/t20171210_3775411.shtml.

[4]赵兴良.试论习近平“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概念[J].江西社会科学,2015(6).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时代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