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要结合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教学,而生态学是研究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将其与思政教育结合思考,可有效了解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只有对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创新,才能有效促进思政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优秀道德素养的人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与生态学结合的研究成为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中,为学生营造生态性教学环境,将教学主题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促进教学信息流动,从而营造出具有多元化、开放性、生动性等特点的教学氛围。
高校思政教育生态性课堂结构主要分为生态主体、生态环境两个模块。生态主体主要代表教师与学生,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学主体是教师,这主要由于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与实施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无法保持信息的持续掌握,此时,学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以学生为主体的说法被广泛提出。但教师仍是课堂的组织者,因此,教师与学生共同作为生态主体存在。而生态环境主要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同时也包括这一密闭场所中物理环境、情感环境以及信息环境等。三个独立的环境模块对课堂这一大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
整体性指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之间共生、共赢的整体性关系。高校思政教育处于密闭、单独的空间范围,与学生工作环境、教学环境、学生、社会等系统皆有整体共生的关系。只有将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其次,社会与思政教育相连紧密,例如大众传媒、社会实践等对思政教育影响较大。同时,生态系统在运行时还会出现循环反馈现象,思政教育主体的学习需要得到各种环境的反馈信息,从而收获知识,查缺补漏。使思政教育生态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保障思政教育生态运行平衡。
层级动态性主要分为层级性与动态性两大方面。层级性指物质、信息在高校思政生态运行时逐级传递,例如,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内容与规范等解释由社会、高校逐级传递给教师,教师再逐级传递给学生。动态性则主要指整个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系统的开放性。边界并不是封闭状态,保障生态环境中信息、物质的输出、输入的平衡。只有保持高效思政教育的动态性,才能为师生双向互动、学生社会双向互动提供保障,从而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
疏离主要指在生态环境中各生态系统边界过于封闭,物质、信息等交换困难。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困境之一则是生态系统的疏离,思政教育内部因素的整体性较低,动态性不足。首先,高校思政教育生态性与专业课疏离,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而专业课主要负责职业技能培养。二者之间未能有效结合,缺乏有机联合。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生活相疏离,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生活而言,但二者之间并没有过多的互动,思政教师仅从事教学工作,生活教育人员也没参与思政教学,思政教育较为脱离实际。最后,思政教育与社会相疏离,社会主要包括新媒体环境、社会实践等,大数据带来的思想冲击影响学生价值观、生活观的形成。但思政教育并未有效结合新媒体环境解决学生困惑,从而影响思政教育教学实效性。
师生之间单向互动主要在于生态系统下学生反馈机制的不足。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形成两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两者之间虽然边界清晰,但并未全部封闭,只有两者互相融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学机制。而当前思政教育着重于思想教学,对学生单向传输思政知识,未结合学生生活而言,导致思政教育无法脱离实际。师生关系也较为固化,学生亦无法将自身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也无法有效掌握学生思想变化。
首先,思政教育生态性与高校教育系统失衡体现在高校教育目标与学生未来发展的失衡。高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出职业技能优秀的人才,还需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但目前思政教育过多强调政治的特点,对学生道德行为加以规范,对思政教育的精神价值忽视,导致思政教育与发展的失衡。其次,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异化成小部分人的责任,对高校思政教育行政管理的创新未能有效体现,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思政教育生态结构内部的失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学术权利过于行政化,教育生态性主体作用未能有效显现。思政教育中经费来源、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皆由行政官员主导,教师主体性位置下降,主体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区域边缘化发展。思政教育主体对于课程创新的积极性也将有所下降。其次,绩效考评政策不够完善,导致教学主体动力下降。绩效考评是教师与学生教学、学习成果的检验环节,但大多高校过于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考评机制的完善,导致师生对教学重视度减弱,严重抑制学生创新力的发展,最终影响教师教学状态。
生态互动机制的创新能有效解决师生单向互动、各生态环节无法有机融合的问题。首先,可建立各生态环节间平等对话的机制。结合各生态环节间竞争、合作的双重关系,以思政教育主体本位为基础,主动开放各主体间、生态环节间界限,构建平等对话机制。例如,教师可定期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或共同参与思政教育,课后共同交流经验。犹如,思政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将社会工作人员请进课堂,使其与学生平等互动,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社会环境。此外,可建立思政教育教师结合日常的工作机制。将思政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加强师生互动,提升系统活力,此法蕴含深厚的生态学内涵,保障高校思政教育生态性良性运行。
创新思政教育教学体系首先需要构建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思政教育能力,提升教师育人意识、管理水平等,从而保障高校思政教育生态性教学质量的提升。然后,需要创新原有教学理念,构建生态性育人目标。树立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实现课程、教师、学生、生活等生态主体的多层次互动,开发学生潜能,挖掘学生只会,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最后,教师可构建“慕课”(MOOC)、“微课”,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促进师生在课下互动交流,并提升资源共享的效率。教师可将部分案例做成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在课前或课后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可针对互联网大数据下真实新闻、言论等对学生进行讲解,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师生间可加强互动,也可形成信息交流的循环反馈,保持思政教育生态的动态平衡性,提升教学实效性。
高校思政教育生态性顺利发展与生态性课堂有着紧密联系,学生成长的基础与前提便是要营造和谐的生态型教育环境。为此,教师可根据学生兴趣与优点构建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例如,教师可提前布置题目,利用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搜索资料,优化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其次,教师需活跃课堂气氛,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对课堂积极应对、勤于思考。最后,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尊重、宽容。利用自身经验,对学生言传身教,并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将学生生活经验、问题等融入教学,假发学生感性与理性的交融,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传统思政教育考评反馈机制多为考查形式,对学生分数过于重视,无法调控学生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因此,教师可在考评中利用多元化评价机制,完善评价内容。在评价主体设置上,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培养,还应对家庭、学校、教师、用人单位等低位加以重视,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可在传统考察形式的基础上,设置学习过程考评机制。重视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解决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重视度偏低的问题。在考评内容上,教师需将思想道德素养作为主要内容,可采取实况模拟的策略,为学生创建情境,结合情境内容做出应对。教师可通过学生应对策略了解其思想道德素养发展趋势。此外,教师也可利用微信、qq等聊天软件,关心学生生活,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引导学生向教师反馈自身生活问题,教师可以此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反馈意见,并创新自身教学方法,切实优化思政教育生态性困境。
生态性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旨在培养高素养、高标准的人才,因此,教师需要创新师生互动机制、教学体系,为学生营造和谐、生动的教学环境,并通过完善考评机制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反馈意见,真正解决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生态性的困境,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