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研究述评*

2018-04-03 12:52邓心强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传统

邓心强

(中国矿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自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要在全社会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便于行文,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近五年来,国内马列、党史、政治学等不同领域学者对其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各大主流媒体和重点期刊相继涌现出大批成果,但这些成果主要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界定、凝练建构、基本特征、逻辑关联、培育践行、文化渊源、传播教育等方面展开。2017年2月笔者查阅和分析的文献中,发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研究,已有文献约60篇。从现有资料来看,主要体现为相关论文[1]及相关著作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习近平于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同①。这就要首先弄懂什么是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经历了怎样的传承和流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和道路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此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讲话时进一步强调: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更是直截了当地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三大思想来源,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是其中不可忽略的思想源泉。这是中国政府和领导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关联的深刻理解和集中的表达,具有统领意义和前瞻价值,掀起了此后数年来学界对二者关联的多角度阐述和持久的研究。此过程大体经过了辨析差异、分析关联、对接涵养、学理探究、“踩点”个案、双创探索等多个维度的演进。本文结合国内最新文献成果,就此问题做一述评,反思得失,为学界寻找新的研究空间。

一、相关著作中的多维度展开

2012年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著作,其中有一些在追溯核心价值观的渊源或探寻路径时涉及它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一些从事哲学、文化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者还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一)专门性著作中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从目前文献来看,在论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联的研究著作共有三部。一部是曹雅欣《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5),该著以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2014年作者在网上创办“子曰诗说”公众号,从国学视角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一番解读,后结集出版。它立足于民族典籍,选取经典古语、古例对每个概念的多元内涵进行了阐发。作者善于从说文解字入手,对核心价值观12词所凝练的传统文化精髓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揭示。其特点是:契合时政,文笔轻松活泼,阐发通俗易懂,便于民众理解和接受;重在传播国学和传统文化,定位鲜明;由网络变为纸质书,配精美图片。

第二部是钟永圣博士的《传承与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解读》(2015),该书由作者陆续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的专栏文章组成。作者立足于古代典籍和事例,以轻松活泼的标题和大众化的阅读趣味,深入浅出地介绍、解读核心价值观的由来、作用及践行方式,是国内较早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集中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读本。作者呼吁从民族原创经典中寻找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种种起源与发展。该书最大的特点是:文笔轻松活泼,便于大众传播;将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结合,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和落脚点。

第三部著作是温小勇博士的《怡养涵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理路》(2015),这是国内聚焦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对接的一部代表性专著。该书从中国传统价值观入手,将其纳入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语境和现实使命当中,从学术上回答了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必须厘清的三个问题: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核心价值观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核心价值观是传统价值精华的创造性转化。该书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深入揭示,对它与当前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进行了辩证分析,并就其中蕴藏的精华与核心价值观衔接和对话,就汲取传统价值观精华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进行了探讨。该著作旨在激活传统,学理性较强,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时代化与大众化相结合的路径,亦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和思考。

在2015年后,再无类似专著出现。

(二)代表性著作中的章节重点阐述二者的关系

较为典范的著作有以下几部,相关章节涉及二者关系。郭广银主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十二册)》(2014),该丛书每个词汇一册,每册近350页的篇幅,是国内最早系统而深入地阐发核心价值观的丛书。结合中外历史和近现代革命进程,对核心价值观每个词汇的哲学渊源、文化根基、多元内涵、流变演进等作了深入剖析。每一册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阐发该词汇的篇幅很大,如“爱国”篇从爱国的文化起源、伦理本质、历史建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对爱国如何受传统文化的滋养进行了详尽分析。该书特点是:主题聚焦、逻辑严密、视野开阔、立足前沿;辩证客观,就每个词汇在古代社会形成的传统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横贯古今,理论结合实际,有很强的立体感。韩震主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2015),共计12册,丛书以传统积淀的形式对每个关键词形成的内涵进行了研究,结合大量历史案例和典籍语录,对该词在传统社会和当下语境中的丰富表征进行了揭示。特点是:主题鲜明,线索分明;通俗易懂;附有格言警句、延伸阅读及相关链接。

李春山、何京泽著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研究》(2017),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资源,主张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采取批判、礼敬和传承相结合的方式,对传统文化中的廉政因子、红色资源、乡贤宗亲文化以及传统节日加以发挥,以之为载体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传承[2]。韩震、章伟文等《中国的价值观》(2016)融通古今,三章分别从“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社会进步的价值理念”“公民素养的价值规范”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进行了全面解读。作者还从关注群体和义理、胸怀天下和顺应自然等方面对传统社会的价值观进行了描述和提炼、对近代社会转折时期价值观的建构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全书贯通古今,对照鲜明。江畅、周海春、徐瑾等著的《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文化及其构建》(2017)对儒家文化的基本方向、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当代中国价值文化的发展要弘扬传统文化的基因,要在吸收与利用、保护与嫁接上下功夫[3]。李金和《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012),从仁爱、民本、三纲五常角度论析了传统中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初表达及其异化,分析了它在近代的裂变与重估,并对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与继承进行了研究[4]。刘冬、罗玉峰主编的《沐浴经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2016)是国内首部从文学经典角度涵养和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著作。该书深入挖掘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与思想精华,按主题分为十二编,每编选取与主题相关的经典文章,予以注解和导读,帮助青年人在头脑中“深根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发挥民族经典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崔志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问题研究》(2014)第七章“国外社会价值观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启示”,选取了苏联、美国、新加坡三个典型国家,结合每个国家的国情和实践,总结了他们进行价值观建设的内容、进程和方式以及经验和教训,对推动中国当前价值观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5]。潘玉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2012)第三章“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就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经验与启示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传统社会重视对民众实施价值引导,身教示范,上行下效;惩恶扬善,通过乡约民俗纯化民风;设立层级官学、统一儒学教材,扶持各类私学,扩大儒学影响;利用小说戏曲和说书等民间文艺,重视家训家规的传播和渗透;形成反省内求、慎言力行和慎独自律的民族特色。值得当今传承和借鉴。

此外,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3)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重关系就“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进行了提炼,指出其合理性及局限性,认为应加以整合、改造和提升[6]。陈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2014)集中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确立主流价值观,对传统社会的“易”“和谐”“博爱”“自强”“忧患”等思想进行了分析,从而与当前核心价值观体系实现对接[7],达到相通。李进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程》(2015)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的深度挖掘和创造性继承,他分析了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8],并在每个词的专题讲解中,以开阔的视野挖掘了其中蕴藏的与传统对接、从传统中获取的资源。刘佳《多层聚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研究》(2014)设立专节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构成、特点和实质进行了分析[9]54-56,并从民主意识增强、主体意识觉醒、幸福意识确立、市场意识形成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超越[9]57-60。黄进在《核心价值观》(2014)中设立专章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核心价值观的内蕴解读”,从其产生由来、存在样式、发展演进、扬弃发展、时代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揭示[10]。喻嘉乐《新时代研究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2015),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血脉”,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能引领社会风尚、拯救价值迷失,可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慰藉,中华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提供道义支持[11]46-51。该著作还对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化机制,如何在现代社会实现转化和再造,进行了深度探索[11]55-90。朱颖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研究》(2013)指出,传统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文化渊源,并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进、主要内容和价值意义进行了深度聚焦和详尽分析[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015),相关章节指出,当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讲清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尤其要注意梳理和鉴别、转化和更新两大层面的问题。前者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者即对价值的加以改造和扬弃,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3]3-5。还有章节指出,当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着力点可概括为“固根”“聚心”“筑基”和“化实”,而“固根”是指当前核心价值观要不断地吸取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20-24。类似著作还有很多,不再赘述。

(三)从教育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与经验

邱国勇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2014),在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资源时,专节对创造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脱离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吸纳中华多民族、多教派创造的丰厚文化,在吸纳中推陈出新,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14]125-129。该书从“教育”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研究。从历史维度,专章对古代儒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确立和发展进行了全面挖掘[14]40-55;并从对民本、德政、和谐、内省、义理层面以及启迪诱导、因材施教、环境塑造、灌输途径等方面,对古代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与借鉴进行了详细分析[14]56-84。

孙剑坪《全球视野下的核心价值体系——兼论对高校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2015年版),第九章以1840年为界限,对中国传统社会、近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15]。

教育部组织编写《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案例》(2015),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文化根脉,总结青年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途径及养成方法。其中第二章重点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当前核心价值观,案例解析了大连民族学院的“再读家训”、上饶师范学院的“践行《弟子规》”等,都是基于培育核心价值观而对传统文化展开的传承与弘扬。第十章介绍了中山大学立足于《弟子规》《大学》等古代典籍,通过阅读经典、立德树人,在青年学子群体中间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该书特点是:官方组织、集体编写;立足于高校教育视角,聚焦案例的收集和解读,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示范性。

(四)其它类别著作中的相关内容探讨与解析

近五年内一些宣传和普及核心价值观的通俗读本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它们不同程度地涉及从古代历史、传统文化中汲取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寻求培育之道。如顾作义《我们的价值观十二讲》(2014),以古人名言、历史故事及近代链接对核心价值观12个词进行了阐发,其名言和故事多数取材于传统文化。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讲:党员干部读本》(20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坛》(2015)等著作,均如此。这类普及性著作起到了对国民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功用。

在核心价值观正式提出之前,学界就“核心价值观体系”和“中华传统文化”之关系也进行了一定研究。龚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关系研究》(2012)中指出二者是“基础”与“蕴含”的关系,从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观、民胞物与的博爱价值观、协和万邦的和谐社会价值观、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四个层面,对传统社会的价值观进行了概括和凝练[16],并就其当代意义及与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关联进行了深入阐发。孙伟平在《创建“价值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2015)中采用专章就中国传统价值观及其基本特质进行了详细研究[17]。玉乔、李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研究》(2014)集中论析了传统文化中“共有精神家园”的构成与特征,对其内涵与生存基础作了解析[18]。吴育林等学者的《当代中国价值问题与价值重构》(2014),在第三章“当代中国价值重构的思想资源”中设立一节,集中探讨了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演进脉络、核心理念和现代价值。该著是类似研究中国价值观著作中从“价值观”维度回溯和凝练传统文化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这些著作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相关论文中的多侧面阐发

目前关于二者关联的学术论文,阐发角度丰富,给我们的启发很大。

(一)从“溯源”角度,认为当前培育核心价值观应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秋雷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深立足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他指出当前核心价值观是各阶层利益在思想领域里的集中诉求和反映。在西方大力进行价值观渗透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面前,尤其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需要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19]。还有学者在详尽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种源流时,重点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如持“三元”说的北师大吴向东认为,社会主义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西力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构成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代建构的重要资源[20]。复旦大学林尚立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当代人类社会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社会文化基本价值的有机统一[21]。冯平等学者则认为,活在当下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传统文化、现代西方文化和社会主义是我们凝练中国社会价值系统的思想资源[22]。此外,田心铭[23]、唐晓燕也有类似看法[24]。

学者认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扎根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传承中国传统价值的精华。如有学者在开放式探讨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范围时主动从“传统资源”中寻求,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包括孝、悌、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25]。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全方位展开,其表述为人民民主、共同富裕、中华复兴、世界大同等。这种概括基于“凝练”需要,但又不限于12个词。

(二)探讨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

学界普遍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法和践行途径进行了多元探讨,一致认为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思想文明是催生当前价值观的肥沃土壤,应借培育之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杨义芹认为:“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与我国的文化土壤、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目标和规范体系。”[26]该文指出:利用微博展开“微讨论”来宣传和弘扬当前价值观,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责任导向、用真情感动、用能力影响、用胸怀感染,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感恩励志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利用新生入学、毕业季以及其他重要时间节点等契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观,潜移默化,润物尤声。”[27]这些论述都给读者很大的启发。类似论文还有很多,不再逐一展开。

(三)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国家对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重视,旨在青少年中入脑入心,将其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分析二者关联从两方面展开。一是通观全局,站在宏观角度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如王泽应在谈到核心价值观为和平崛起提供持续不断的精神动能和价值引导、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较好的精神文化支撑和道义支持,而中国当下需要以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心和化解矛盾。他还详细分析了其三大现实意义[28]。王晓晖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沈壮海认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核心工程,是更好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客观要求,是奏响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旋律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支点[29]。这些论述都颇具高度,具有战略眼光和全局意识。二是认为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延绵不绝、生生不息,核心价值观不过是其在21世纪初的一种演变和创新,以新的面貌和姿态出现。在社会转型的当下,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然面临着“日常生活化”“年轻人化”和“课堂化”等几大鲜明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中许多内容需经过创造性转化,其精华才能被核心价值观所吸收并传承。如中国古代浓厚的“民本”思想可经创造性转化后融入当前的“民主”价值观中;古代儒家“仁德”的许多资源也可创造性转入,去掉其尊卑、等级观念的糟粕,创造性地融入到当前“诚实”“友善”等价值观中去。在实现传统和当代有效对接的同时,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四)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探索

相比学理探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联方面的实践也在进行。学人在探讨每一种价值观时,直接立足于传统,从中寻求话语渊源,或进行有效注解和深入阐发。如潘忠宇就“诚信“的理念进行重点研究后指出,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承下来的诸多美德中的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在诸多中华美德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其他一切道德价值之本,它是个人道德的本源,也是社会道德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人文环境基础和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30]。他贯通古今来给“诚信”定位。

也有学者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范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当前的核心价值观范围。如杜鸿林指出,价值观是开放而非内敛和封闭的,故可再凝练聚焦“科学、幸福、鼎新、厚德”四个价值范畴[31]。这些论文都有较强的应用性。

三、问题分析与反思前瞻

纵观近五年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路径、方法、范式及其成果,核心价值观来源的“传统”维度被学界高度重视。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上有很多可取之处。但仍然存在以下典型问题,需引起后续关注。

(一)以跨界、多学科研究打开现有视域,颇有必要

当前探究核心价值观多集中在哲学、政治学领域,研究视野还可进一步打开。固然核心价值观中“诚信”“公正”“富强”“法治”等和政治学联系较为紧密,但“爱国”“和谐”“自由”等则处于交叉地带,与传统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民族学等息息相关,几乎整个中国传统国学都曾赋予过其内涵。习近平曾指出,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渊源以坚定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其前提是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要首先弄懂什么是“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经历了怎样的传承和流变。因此,几乎每种价值观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其汲取了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思想哪些养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和延续等,都值得下一步深入研究。北师大吴向东教授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综合性命题,其理论研究本身就涉及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文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需要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狠下功夫。在这一意义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研究,必须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实现跨学科、多领域的融合创新。”[32]这就需要调动除“政治学”以外的多个学科联动作战,方能真正寻找到每个词背后的民族基因与文化要义。笔者预测,这将是党的十九大后学术界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此课题今后的研究趋势之一。

(二)对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脉络和文化基因分析得还很不够

习近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习近平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而“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在创造千年文化的历程中,无数民众在劳动实践中、大批知识分子在著书立说中不断提炼、阐释、解说而逐步生成的,它一以贯之并融入这个民族的血液之中,有的甚至隐性地化为精神气象,如盐入水中,并不那么显豁。属于“文化基因”和“精神脉络”的,往往似雪花落入大地,不那么明显但已与土壤融为一体,这尤其需要研究者潜入大地中去厘清和辨析,使之彰显和贯通。这甚至离不开富有才情的学者去阐述解说,需要对民族文化有精湛透辟的深入理解。远非单纯从诸如《尚书》《左传》《论语》《史记》等古代典籍中寻找几句词汇的引用就罢了。依笔者的研究心得,且以“自由”为例,需从哲学领域中庄子追求“齐物”和“逍遥游”的精神境界、文学注重“虚静”说讲究与客体融为一体以达到审美的自由、历史学中民族反对压迫和剥削追求睦邻友好礼尚往来的格局中,来综合探寻其文化基因,才能深入揭示这个核心价值观蕴藏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要义[33]。其余价值观,均可如此置入“大文化”的范围进行透视和解说。这需要跨学科的视野和底层沉潜的功夫。突破2012—2015年惯常地从传统文献中找所谓语句和史例的泛化研究,转向隐性的民族“文化基因”与“精神脉络”,将成为今后此课题研究的难点与重点,也是寻求创新的维度和方向。

(三)对传统文化中内容如何进行合理扬弃,去粗取精,尚需区分和细化

培育核心价值观需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资源,这已成学界共识。而因时代的变化和语境的变迁,很多传统文化中和价值观有关联的因素需要剔除和厘清,从中提取精华。如传统儒家思想宣传的“仁义道德”,其中在发展演绎中带有宗法等级制的观念、带有服从和过多谦卑义务的元素需要剔除,提取孔孟关于仁爱之心、在血缘基础上推己及人注重家族乃至民众和谐的部分,加以创造性吸收和转化,为构建当代新时期核心价值观“诚信”“友善”等提供文化基础。这些工作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以理性和思辩的眼光去发现传统文化中合理和有效的成分,加以智慧吸收和创造性转化,这个过程是漫长和艰辛的,当前学界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细致、深入。随着学者研究逐步深入,这可能是今后核心价值观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和突破点。

(四)从道家、佛家等思想中汲取核心价值观的营养和资源尚做得不够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道、释和墨家、法家、纵横家等综合构成的,这些不同思想流派在中国文化的成长和壮大过程中,都发挥过重大作用,作出过积极贡献。虽然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被推崇为国家意识形态,坐上了中国文化的“第一把交椅”,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在分析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资源时,学界几乎主要从传统儒家文化中寻求其理论来源,而较少涉及道家、佛家思想,这样做是有失偏颇的,至少是不全面的。道、释家等思想流派对“和谐”“友善”“自由”等的巨大贡献是学界有目共睹的。愚以为,这将是今后核心价值观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

2018年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年,国家“十三五”已开局,在党和政府大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核心价值观研究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热点,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在学界对其各方面展开研究的路途上,停下来适当进行学术审视和反思,就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总结和钩沉,将有助于此课题的进一步推进。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到中国传统儒、道、释为主的文化土壤中去挖掘,需要针对每个词吸取传统资源如何辩证取舍,如何结合现实有效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何加大探讨争鸣,如何多学科协同作战,通过跨界研究推动学术创新,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研究趋势和重点。

[参考文献]

[1] 胡晓风.优秀传统文化与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2015(12):75-78.

[2] 李春山,何京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7-198.

[3] 江畅,周海春,徐瑾,等.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文化及其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58-180.

[4] 李金和.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21-126.

[5] 崔志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05-263.

[6] 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213-216.

[7] 陈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67-73.

[8] 李进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14.

[9] 刘佳.多层聚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研究[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4.

[10] 黄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9-84.

[11] 喻嘉乐.新时代研究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12] 朱颖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3-63.

[13] 俞可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

[14] 邱国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5] 孙剑坪.全球视野下的核心价值体系:兼论对高校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11-224.

[16] 龚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9-152.

[17] 孙伟平.创建“价值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76-113.

[18] 玉乔,李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43-255.

[19] 王秋雷.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1):1-4.

[20] 吴向东.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当代建构[J].科学社会主义,2005(4):3.

[21] 林尚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N/OL].学习时报,(2006-12-18)[2018-02-11].http:∥www.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5192403.html.

[22] 冯平,汪行福.“复杂现代性”框架下的核心价值观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3(7):22-39.

[23] 田心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35-42.

[24] 唐晓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构的理论资源与方法论[J].浙江社会科学,2012(9):112-117.

[25] 余洪波,刘余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理论学刊,2011(5):58-60.

[26] 杨义芹.十八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述要[J].理论与现代化,2013(4):5-11.

[27] 俞明祥,王永珍.运用微博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7):57.

[28] 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本质规定性及路径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42-45.

[29] 沈壮海.核心价值观凝练的思维四结[N/OL].光明日报,(2011-06-13)[2018-02-11].www.qstheory.cn/tb2t/sqilz/shzyhxjztx/201106/t20110613_86451.htm.

[30] 潘忠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N/OL].宁夏日报,(2013-03-01)[2018-02-11].www.nx.wenming.cn/jdpl/201303/t20130301_538227.html.

[31] 杜鸿林.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2013(2):5-13.

[32] 吴向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学理支撑[N/OL].光明日报,(2015-09-10)[2018-02-11].www.theory.people.com.cn/2015/0910/c49157-27565327.html.

[33] 邓心强.论当前我国文化自信和民族底蕴的建构:基于核心价值观“自由”一词的思考[J].理论月刊,2018(1):8-15.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传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