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018-04-03 12:46董前程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规律马克思主义特色

董前程,王 雪

(1.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2.德国莱比锡大学 全球与区域问题研究生院,德国 莱比锡 04103)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品质、哲学内涵及具体层面上都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新时代总结出来的新的理论成果,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充分地贯彻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与趋势,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任何一种思想的生成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虽然内在因素是其产生的依据,但是外在因素也不容忽视,它是其产生的推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当前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变化密不可分。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和平与发展仍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1]。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如此深刻、巨大的变化,我们党要解决好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在思想上必须要有新的解放,在实践上必须要有新的创造,在理论上同样需要有新的发展,否则就将被时代淘汰。正因为如此,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宽广的视界观察世界,以时代发展的要求重新审视自身,科学认识当今世界发展的变化,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参与到国际社会发展中,以世界性的眼光,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中,为世界的和谐发展与共同命运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基础的。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必须反映时代精神,必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必须符合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进入了新时代;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更需要新的理论作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直接理论基础,针对当前实现中国梦中面临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社会矛盾、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策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的基础上,继续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将目光放在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上。

最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在新时代面对新的挑战提出的新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近百年历程中,面对不同时代的不同要求,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回答了“为什么要革命、为谁革命、靠谁来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推动了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与时代同发展的党的新的指导理论,它坚持和丰富了党的理论,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与以前形成的党的指导思想一样,都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都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理论基础、阶级基础、理论宗旨上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和思想支柱。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展了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全面深入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队和国防、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该理论进一步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本质特征,拓展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展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我国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艰苦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也有一些深刻的教训。这些教训也告诉我们,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不断追寻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论断,如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三步走”战略、“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继续探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代表人民利益出发,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为视角,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等,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出,进入21世纪,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社会经济、政治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如“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一带一路”重要发展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展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一直是我们党探索的历史性课题。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事业的成败。为此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创造了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明确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路线,并对执政党的自身建设进行了探索,其探索成果,为巩固执政党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十分重视党的建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关键在党,提出了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加强改善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观点,对执政党的规律作了深入的思考。东欧剧变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党在当时所面临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党要始终坚持和发展先进性,并把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执政兴国的重大使命结合起来,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面对党所处的环境、所肩负的责任和党员队伍状况发生的变化,针对性地重提毛泽东“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在全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12,提出了“一条主线、五大建设”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对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和法规制度建设,积极落实“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建设,要求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这赋予了党的执政理念以鲜明的时代内涵,为我们党更好地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思路,也进一步拓展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最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展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毛泽东在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过程中,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开拓性的理论探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毛泽东首次明确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发展是贯穿人类历史始终的,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指出在社会发展道路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个发展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但尚未完成,这为我国社会主义阶段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还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既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要取长补短、兼收并蓄,要善于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深化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突出强调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使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同时他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三个面向”,着力培养“四有新人”。他强调,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实行“三步走”战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将此作为基础和前提;并指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这是我们党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发展,这是将关于思想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以及人的发展和解放的观点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而得出的必然结论,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拓展。科学发展观在不断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围绕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发展模式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如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深化了人的发展、解放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强调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新的世界眼光和宽广胸怀,展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对本国发展道路特殊规律的探索,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丰富。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历史的、具体的、分阶段的,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把握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同时,要充分认识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为此要坚持中国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向人类社会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律特征,虽然我们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我们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为此我们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出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战略,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中国梦。与此同时,要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坚持多彩、平等、包容的新文明观,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这就进一步深化了人类社会关系新愿景。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哲学内涵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丰富的哲学精神,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认识。对人的关注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极地贯彻了这一历史唯物观。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3];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4];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强调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12,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些思想,认为“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此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6],“自觉拜人民为师”,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些观点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整体观,统筹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重点论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面、联系、发展的整体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与发展[1]。

最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本质上的统一,“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7],人与自然界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以要消除异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共产党也始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从毛泽东提出的“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都绿起来”,到邓小平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到江泽民提出要把人口、资源、经济及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坚持可持续发展,再到胡锦涛提出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让人“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0],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具体层面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在关于发展的具体层面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首先,在发展认识论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对我国国情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为依据指出,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为此,要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1],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

其次,在发展方法论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强调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创新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倡导创新文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创新型国家。此外,要加强协调发展,建立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等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重点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发展[1]。坚持协调发展还要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共同发展,促进全面发展。同时,要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清洁机制建设,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适度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还要坚持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1],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并以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态度,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荣的方向发展”[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再次,在发展战略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进一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步骤,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一些更加具体的发展战略,如在经济发展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经济体制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上,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1];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等,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在发展目的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另一方面,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结合当前世情、国情和党情,从不同层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进一步拓展并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因此,全党必须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并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8-02-10].http:∥www.gow.cn/z/zllantl/2017-10/27/comtent_5234876.htm.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94.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2.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7.

[6] 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J].求是,2010(10):3-7.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8] 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9-08(1).

[9] 丁峰.习近平张德江俞正声王岐山分别参加全国两会一些团组审议讨论[N].人民日报,2015-03-07(1).

[10] 潘旭海,赵纲.中央城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N].人民日报,2013-12-15(1).

猜你喜欢
规律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