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思强 张志平
(山东省青州卷烟厂 山东 青州 262500)
烟草赤星病作为危害我国烟草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是在烟株生长的中后期发病,具有传染快、难治愈等特点,自1916年在北京地区首发后,1963年在河南和山东地区也开始蔓延,1990年后更是蔓延到了全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1]。
烟草赤星病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是一种兼性腐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其病原菌能够寄生在桃、李、小麦、番茄、棉花、花生等作物上面,引起病斑等病害[2]。单孢菌株在培养初期为灰白色,逐渐变成灰黑色菌落,菌落形状呈现同心轮状、绒毡状,菌落平整,生长繁殖速度快,菌落的扩展速度因此也十分的快速。
烟草赤星病的发病期主要集中在烟株打顶之后,下部叶片开始成熟的时候,从下部叶开始,逐渐蔓延到中部叶和上部叶。
发病初期会呈现一种黄褐色的小斑点,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病斑会逐渐变大,形成多重同心轮纹,病斑外围会出现黄色的光晕圈,发病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多个病斑合并,造成叶片上出现枯败脱落的空洞,使叶片的商业价值降低甚至完全丧失。
烟草赤星病是一种喜高温高湿的病害,当降雨量达到20 mm,温度达到20℃,相对湿度在80%以上的时候,只需要3 d的时间,烟草赤星病就能够大范围的爆发,并迅速传播。
烟草赤星病的发病部位从烟株的底部开始,下部叶首先出现小斑点,等菌落里面的孢子数量积累足够的时候,就开始向上部以及周围的烟株蔓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赤星病孢子的孕育期只需要两天,短短几天的时间就能够蔓延到整片烟田。
烟草赤星病具有孢子培育期短、单斑孢子数量巨大、传染速度快等特点,所以对于赤星病害,应该观察其发病规律,提前做出规避和防治。
烟草赤星病发病快、易传播,采用药物预防治理仍然是防治赤星病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使用了药物,又会对烟叶等造成药物残留等二次污染,也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
生物防治因其安全无污染等优点,受到广大种植户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是当前病虫害防治的研究热点之一。有研究表明,利用植物的诱导抗性和某些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烟草赤星病的生物防治,效果显著。
根据赤星病的发病条件,改善种植环境,降低种植密度,加强植株之间的通风,从而降低田间的湿度,从源头上降低赤星病的发病几率。
同时还可以在烟株之间种植其他作物,来提高烟株之间的间距,增强通风效果,降低湿度,同时其他作物还可以控制烟田内土壤中病菌的数量,从而达到防治效果。
加强对于烟田的管理和控制,采收完烟叶后,及时清理烟茎和残留的废叶等杂物,对烟田进行清理和消毒,尽可能地控制病原体的扩散和存活。
通过对烟草赤星病发病条件和防治方法的阐述,提出了防治赤星病的几种方法,但是对于赤星病而言,我们所了解得还不够全面。在抗赤星病植株的选育和耕作制度的完善和实施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解析赤星病菌的分子结构,从分子层面上彻底解决赤星病危害,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径。